生活小百科         
標題:腹瀉的原因... 出處:新竹馬偕醫院

        腹瀉是一種症狀,指的是糞便的水分增加(變稀)或同時大便次數增加。有些解硬便便的小朋友,又沒有耐心坐馬桶,一天解了好幾次,都是硬便便,這種情況就不是腹瀉。腹瀉也可以分急性和慢性,一般腹瀉時間在二星期之內的稱為急性腹瀉,超過兩個星期的則是慢性腹瀉。也就是說,腹瀉只是一種症狀,並不代表某個疾病。有些疾病可以造成急性腹瀉,也可以引起慢性腹瀉。
       腹瀉的原因中,會引起腹瀉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腸胃炎,其他還包括消化吸收不良、食物中毒、先天性腸道異常、腫瘤、過敏、內分泌疾病等,都會出現腹瀉。
以下就常見的原因加以說明:
       急性腸炎:如果腸胃道受到病菌的侵犯,造成腸道的發炎,突然產生吐或拉的腸胃症狀,有時會伴有腹痛或發燒就是急性腸炎。簡單可分成細菌性和病毒性,在台灣病毒性腸炎的代表是輪狀病毒腸炎,而細菌性腸炎最為人熟知的是沙門氏菌腸炎。腸炎的症狀可輕可重,可能只是便便較糊,一天2、3次,幾天就自行恢復。也可能出現發燒、腹痛、腹脹、或噁心嘔吐等症狀。沙門氏菌的感染是經口傳入,因為吃到受污染的水或食物而感染,輪狀病毒腸炎則是吃了不潔的食物或是像感冒一樣,經由空氣傳染。
       腸炎後症候群:這是慢腹瀉最常見的原因,家長會抱怨:「為什麼上次腸炎後一直不會好?不是應該恢復了嗎?」急性腸炎時,會造成腸黏膜受損,而造成某些成分吸收不良,因而腹瀉。腸黏膜的修復需要時間,越厲害的腸炎,可能需要的恢復時間就越久。腸炎後最先出現無法吸收的成分是乳糖,所以有時需要轉換成無乳糖配方的奶粉。
       消化吸收不良:例如「乳糖不耐症」的病人,若吃了含有乳糖的食物,但無法適當的分解,就會腹瀉、腹脹。若不吃了,就會恢復。
       呼吸道感染:有些呼吸道的病毒感染,也會有腹瀉的症狀,這是因為病毒的影響是全身性的,但通常腹瀉的症狀不會很嚴重。
       腸道過敏:過敏的反應是全身性的,若表現的器官以腸胃道為主,會出現腹瀉、脹氣等現象。
       食物中毒:吃了腐壞的、不潔的、有毒的食物,會產生急性腹瀉、嘔吐、腹痛。
       其他:像是甲狀腺高能症、特殊腫瘤也會有腹瀉的症狀。腸道本身的問題例如曾經接受腸道切除手術,也會腹瀉。
喝母乳會腹瀉?
       有些純喝母乳的新生兒,會解稀稀水水的便便,每次一喝奶就解一點點,常常被誤以為是腸炎。喝母乳的寶寶,糞便的性狀差異大,有時像拉肚子,有時又可能好幾天解一次,不過是軟便。這是母乳特有的現象,一般不當成腹瀉或便秘。只要寶寶沒有其他不舒服,便便與平常得習慣一樣,就不必操心。不過就得勤換尿片,以免因解便頻繁而得尿布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