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重镇 (3000年前——1700年前)


 
    北京建城后长期是燕的都邑,在战国还是“七雄之一”。这一时期以民族融和为其主要特征。北京以北生活着无数个骑马的少数民族,通过战争和贸易,一部分朔北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传入北京并通过这里进入中原腹地。最著名的例子当是裤子的流行。裤子是骑马民族的专利,中原人看到后觉得舒服实用,便盛行起来了。另一个例子是军事上使用骑兵,从步战到骑兵是战争史上的一次革命。这两个例子是北京以南的农业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相互融汇的实证。
    2200多年前的秦朝统一了中国后,取消了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汉承秦制,变化不多。作为王城的北京,宫殿林立,气派宏大,是北方大城。
    1974年8月在北京市丰台区大葆台发掘出的墓葬,略可窥见2000年前的情形。从这座多次被盗的西汉燕王墓中出土了400余件文物,其中鎏金铜铺首、象牙棋子、玉舞人等数十件为中国罕有。
    最奇特的是黄肠题凑。黄肠题凑是西汉皇室贵族专用的一种葬制。黄肠是一种黄心柏木枋材,题凑即枋材一端都向内垒成四堵围墙。燕王墓的黄肠题凑共用了15,880根长90厘米、宽厚各10厘米的黄肠木;四周共铺有30层,中间没有一个榫卯,却相当坚固,工艺水平极高,黄肠木在2000年 的今天还散发着清香。没有丰富的计算知识,这一巨大工程是不能想象的。
    东汉初年,北部的南匈奴骑兵经常进犯当时叫渔阳的北京,三国时期,曹魏以北京为基地对付北方强悍的乌桓族。北京因此成为应付来自北方威胁的基地,位置日益重要。今天的北京还能依稀看到那时为提高粮食生产水平而修建的水利工程。石景山戾陵旁的漯水上,当时的驻军拦河修坝,坝高2.42米、东西长72.36米,南北宽70米,还建有调节流量的水闸;又开凿长约50公里的东箱渠,沟通高梁河、潞河,灌溉沿途田地20余万亩。
    西汉末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不断向四面八方扩展。大约在1700年前北京有了第一座佛寺,即潭柘寺。后来佛教经北京付入辽东、朝鲜,北京又成为文化交流之桥。
    潭柘寺在北京西郊丛山之中,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而得名。北京民间有谚语:“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或“先有潭柘,后有幽州”。其实不过是言其历史久远。今天的潭柘寺林木参天,庙宇错落,是一大浏览胜地。其中的两棵被称为“帝王树”的古银杏最为有名,不可不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