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 民居


 
    现在我们看到的北京城,基本上保留了元大都整齐、对称、中轴分明的布局特点,那么这座被马可·波罗称为“世界上最美的城市”又是谁设计的呢?北京城的总设计师是著名学者刘秉忠,但规划思想却来自儒家经典——公元前就已成书的《周礼·考工记》。书中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这种体现儒家追求秩序、皇权至上的设计思想,在我国很多古都都有表现,但这些杰作大多不可复睹,唯有北京完整保存了这种格局。
    当时的元大都,长方形的宫城位居中央,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左边是祭祀皇帝祖先的太庙、右边是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的社稷坛(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分别是明清时的太庙、社稷坛),宫城前是各衙门,后面是交易市场;城内大街宽24步,小街宽12步,大城东西各三门,南三门,北两门,均匀对称。
    明清对北京城做了扩建,城市中心向南移动,城市形状也从“口”形变成“凸”形,但元大都的城市规制仍延用下来。至今,二环路内四方整齐的格局,宽窄有致的街道,都能令人对当年的完美设计赞叹不已。
    如果有可能的话,你最好能沿着北京的“中轴线”走一次,领略一下当年举子进京殿试,外地官员入京觐见的滋味。 北京的“中轴线”从城南的永定门起,止于城北的钟楼,全长8公里。从永定门起步 ,走不多远就会看到左侧的先农坛,右侧的天坛,这是当年皇帝祈告上苍保佑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地方。再向前走穿过箭楼就来到正阳门下,进了这个门才算了内城。现在天安门广场过去是皇城前的广场,当然没有现在这么大;左右两边的对称建筑也不是人民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与革命博物馆,而是总领全国的各部衙署。
    穿过广场,雄伟的天安门就屹立在你的眼前,左右对称排列的是社稷坛和太庙,走进天安门,就进了皇城。穿过端门,沿着狭长的砖道,来到一座高大的城门下面,高耸的城墙向内凹进去,压得你喘不过气来,这就是午门。进了午门,就来到紫禁城——封建王朝的心脏。到此,你已经穿过了四重城门: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沿着这条中轴线再向前,就到了太和殿,皇帝召见大臣的地方。经过了层层铺叠,庄重的气氛 达到高潮,也许你会发自内心地三呼“万岁”,当然这呼唤是对中国古老文明的赞叹!之后的保和殿是明清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状元就是在这里产生的。再向北出紫禁城北门,沿着“中轴线”登上景山中峰,到鼓楼和钟楼,才完成了整个旅程。昔日,整修北京的政治、文化活动都紧紧围绕着“中轴线”展开,它是封建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
    幽深的胡同实际是由两旁相联的院墙组成的。墙里面是什么呢?是北京人的传统住宅“四合院”。顾名思义,四合院就是东南西北四面建房,合围出一个院子。院子的外墙除大门外,没有窗户或通道与胡同相联,关上大门,就是一个宁静、封闭的小天地。 院内坐北朝南的房子叫正房,东西两边为厢房,坐南朝北的称倒座。谁住哪间房也有规矩:正房高大,采光、通风好,是家长的住处;子女晚辈住厢房;倒座多做客厅或书房。
    四合院一般是坐北朝南,院门都开在东南角,而不开在正中。这样设计据说是八卦方位,即所谓的“坎宅巽门”“坎”为正北,在“五行”中主水,房子建在水位上,可以避开火灾;“巽”即东南,在“五行”中为风,进出顺利,门开在这里图个吉利。
    现在,由于人口激增,昔日四合院已逐渐为高楼大厦取代。在二环路内还保存着两片四合院区 些独门的四合院,有机会的话,你不妨去探访一下,体验旧日北京人的起居生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