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父

  • 白文對照
  • 作者簡介
  • 導讀
  • 學習園地
原文第 1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語譯第 1 屈原已經被放逐,在湘江、沅江一帶的深潭邊徘徊,沿著沼澤行走吟唱,臉色憔悴,身軀消瘦。漁父遇見問候他說:「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何弄到這般地步?」屈原回答說:「整個世界都已經污濁不堪,只有我清白,所有的人都已沉醉,只有我清醒,所以我就被放逐了。」 
原文第 2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語譯第 2 漁父說:「真正的聖人不受外在事物所拘束,因而能隨世俗改變自己的作法。既然世人都已混濁不清,為什麼不跟著污泥隨波逐流呢?眾人都已喝醉了,為什麼不跟著大家喝酒糟、飲清酒呢?為何要憂傷國事特立獨行,自己招來被放逐的命運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會拍拍帽子再戴上,剛洗完澡的,一定會抖抖衣服再穿上。我怎能讓潔白的身體受到污物沾辱呢?寧可奔赴湘水,葬身於魚肚中。怎能讓貞潔的名譽蒙上世俗污濁的塵埃呢?」   
原文第 3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語譯第 3 漁父聽了以後,微笑著拍著船舷唱著歌離開了。歌詞說:「滄浪的水清澈唷,可以洗濯我的帽帶,滄浪的水污濁了,可以洗濯我的腳。」最後不再說話逕自離開了。 
 

本篇出自楚辭,又見於昭明文選第三十三卷。有關作者是誰,司馬遷認為乃屈原所作,並載入史記屈原列傳中,唯文句和本選文略有出入;東漢王逸及南宋朱熹都說是屈原的作品。但近人胡適、陸侃如、游國恩等則主張為後人所作,後兩者更以「屈原既放」之開題語證明為旁人之記載。傅錫壬新譯楚辭讀本更從楚辭用韻現象,將卜居、漁父歸為一類,和其它篇章不同,並強調「若云一人之作品,其用韻必有習慣上、感情上不自覺的統一性」證明此兩篇非屈原之作。   全文分三段,通篇以屈原和漁父的問答對話成文。首段屈原向漁父告白被放逐的原因。二段寫屈原向漁父表明堅持清白、固守原則,不隨俗同流合污的想法。末段漁父臨去以歌聲諷喻屈原應知所變通。
多媒體資料
洪澤南老師傳統吟讀(四聲八音)
6屈原漁父.WAV
易理玉老師示範朗讀
易理玉老師示範:漁父.a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