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

  • 白文對照
  • 作者簡介
  • 導讀
  • 學習園地
原文第 1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宏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語譯第 1 臣亮進言:先帝創建帝國還沒成功,中途就往生了。現在天下分成三國,益州財力不夠、人力困乏,這實在是危急存亡的關頭!然而侍衛的臣子,在朝廷內盡忠職守不敢懈怠;忠誠的將士,在疆埸上捨身為國,這都是為了追念先帝特殊優寵的待遇,想要報答在陛下您的身上啊!陛下應該擴大自己的見聞,廣泛聽取意見,發揚光大先帝的遺德,擴大仁人志士的勇氣;不應該隨便看輕自己,引用一些不合義理的事來作譬喻,以致阻塞了忠臣進諫的道路。   
原文第 2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語譯第 2 不管皇宮或丞相府,都屬於同一個行政體系,賞善罰惡,不應該有不同的標準。如果有為非作歹、觸犯法令的,或是盡忠行善的人,就應該交給主管官吏去判定刑罰,以顯明您公正英明的治理;不應該偏心,使得皇宮內和相府中有兩種不同的法制。 
原文第 3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語譯第 3 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等,都是忠良信實的人,志向忠誠,心地純正,因此先帝把他們挑選出來,留給陛下您任用。臣認為宮裡的事,無論大小,都詢問他們,然後實行,一定能夠彌補疏漏,減少錯誤,得到更多益處。將軍向寵,品行賢良,處事公正,通曉軍事,以前試用時,先帝稱讚他:「能幹」,因此大家決議推舉向寵做都督。我認為軍營裡的事,都向他詢問,必能使軍隊相處和睦,無論愚賢優劣都有適當的安排。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前期為什麼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就是東漢末葉為什麼衰敗的理由!先帝在世時,每次和我談論到這事,都為桓帝、靈帝的失政而痛恨嘆息!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都是忠貞信實,能為您盡忠效死的臣子,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興盛,就指日可待了。 
原文第 4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勤,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課,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語譯第 4 臣本來是個平民,在南陽種田,只求在亂世中苟且偷生,不想在諸侯間揚名顯達。先帝不因為我地位低下,見識鄙陋,反而貶抑身份,三次到草廬來看我,拿當時的天下大事與我商量。因此臣內心感動,才答應為先帝奔波效勞。後來正逢重大挫敗,我在危難中接受任務,到現在已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謹慎,所以在臨終時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早晚憂慮,只怕先帝託付的任務不能成功,而有損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在五月帶兵渡過瀘水,深入蠻荒地區。現在南方已經平定,武器和鎧甲已經充足,應當率領軍隊,北伐平定中原,希望竭盡我低劣的才能,消滅曹魏,復興漢朝的天下,光復舊都。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和效忠陛下所應盡的職責!至於政治上權衡得失,竭盡心力進諫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希望陛下把討伐國賊、復興漢朝的任務交付給我;如果不成功,就定我的罪,用以祭告先帝的在天之靈。如果沒有增進德行的嘉言,就應該責罰攸之、禕、允等人的怠慢,以表明他們的過失。不過陛下也應該自我省察,向群臣徵詢治國的好點子,採納正直的意見,深切追念先帝的遺詔,那我就覺得受恩感激不盡了。現在我就要遠離陛下了,在上表的時候,激動流淚不知道自己說了些什麼。
諸葛亮,三國時有名的政治家及軍事家。複姓諸葛,字孔明,年輕時躬耕隴畝,隱居隆中,劉備三顧茅廬後,為備奔走效力,為蜀漢鞠躬盡瘁。任宰相時實行法治,用人唯賢,以興復漢室為職責,屢次出兵,死於五丈原軍中。

選自昭明文選。
有前後兩篇,此為其前篇,勸後主尊賢納諫,興復漢室。   本文是臣下給君王的上書。漢時上書分--章、奏、表、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義以執異。屬上行公文。   
西元二二七年(三國 蜀漢建興五年),諸葛亮駐軍漢中,準備北伐曹魏,出征前上了這篇表給劉禪。次年諸葛亮出兵散關、圍陳倉,出發前又上了一篇表,後人稱為前後出師表。前表勸劉禪尊賢納諫、興復漢室;後表明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道理。   
文章提出了天下局勢三分,而「益州疲弊」,希冀劉禪有所警惕,明白國家已至「危急存亡」關頭,接著勉勵他要「開張聖聽」接納臣下諫言。  
  次段言及皇宮與丞相府同一行政體系,賞罰應該平正,不宜偏私。   
第三段推舉朝中文武賢才,勉勵劉禪「親賢臣,遠小人」,使國家興隆。   
末段用感性口吻回顧先帝「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闡明自己「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使命決心,再度強調人臣的職責,歸結到「陛下亦宜自課」、「察納雅言」,諄諄告戒,一片苦心。
本文討論
出師表這一篇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譁眾的言語,字字句句真誠樸實。懇摯地勸勉,真切地引導。有敘事(先帝創業末年,而中道崩殂)、有議論(親賢臣,遠小人,此先帝所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漢所以傾頹也)、有抒情(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集議論、敘事、抒情於一體,所以使人感動,是浯浯出自內心的流洩。故近人吳曾祺說:『一字一句,都從肺腑流出,不假修飾,而自為文章之勝。』文章必須感情真摯,即使言語樸實,自有引人之處。   戰爭,是大事,出征前必然千頭萬緒。而諸葛亮在此重大的軍事行動前夕,還能井然有序地教導劉禪。我們可以看出他做事的從容,所以能從容是因為他個性的謹慎、處事的周密,才能鉅細靡遺,大至朝廷公事,小至個人處事修為都能具體掌握。尤其是他對朝臣能力的瞭解,讓人佩服。如果不是平時的觀察仔細,怎能臨時薦舉各方人才?我們可以學習到充分的準備,用心的觀察,可以累積能力,增加將來做事成功的機會。      看諸葛亮的『隆中對策』,他勸劉備先據荊州、益州,東連孫權,北拒曹操,對時代局勢瞭若指掌,分析得頭頭是道。可見他『躬耕於南陽』時,不因在亂世蟄伏而懈怠沮喪,反而關心世局,思索因應之道,在沈潛的期間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奠下了用世的實力。而他先後對曹魏五次用兵,因為糧草運送不繼而發明了『木牛』『流馬』,解決了在崎嶇的蜀道上運輸艱困的問題。碰到問題,冷靜思考,尋求解決的方法,正是我輩需要學習的地方。   唐朝李贄說諸葛亮:『六出祁山,徒自苦耳。』諸葛亮有文才有武略,又聰明有智慧。明明知道對曹魏這場仗不好打,為什麼屢屢出兵?論土地、談人民都比魏、吳小,為什麼還堅持『興復漢室』,完成統一大業?明明知道不容易做到的事,他卻『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推究其因就在『報先帝之恩』。他一生忠於劉備、劉禪父子,對蜀漢耿耿赤心。即使『益州疲弊』還是不負劉備臨終託付,所以連年征戰,甚至戰病死沙場!這樣的忠心讓人感動。也讓我們慶幸能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民主的時代。(戰爭,多麼的可怕;殺人;多麼的殘酷!受害最大是人民,家園殘破,骨肉流離!)      我們今天要的忠,是盡自己的本分,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忠於自己,忠於腳下的這塊土地,忠於這塊土地上的人民。   陳壽在他的諸葛亮傳中最後一句這樣寫著:『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也是個軍事家。而在戰場上卻連連失利。柏楊說:『諸葛亮身兼將相,而過份謹慎的性格,跟軍事上必須有的冒險精神,互相衝突。』又說:『身為政治家的諸葛亮好像一個籃球教練,現在卻教他在足球場上擔任先鋒,他的球隊不能擊敗對方,在情理之中。』你認為如何呢?   
多媒體資料
洪澤南老師傳統吟讀(四聲八音)
諸葛亮出師表.WAV
王更生教授吟唱
王更生教授出師表吟唱.avi
官廷森老師示範朗讀
官廷森老師示範:出師表.a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