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樞密韓太尉書
  • 白文對照
  • 作者簡介
  • 導讀
  • 學習園地
原文第 1  太尉執事: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其文疎蕩,頗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語譯第 1 太尉大人:我生來愛作文章,對於作文章的道理,思考得極為深刻。我認為文章是人的精神氣度的表現,然而文章不能只通過苦學而成功,精神氣度卻可以藉由修養而得到。孟子說:「我善於修養我的浩大剛正的氣勢。」現在看他的文章,開闊厚實宏大廣博,充滿在天地之間,與他精神氣象的大小很相稱。司馬遷走遍天下,周遊觀覽了四海之內的名山大川,與燕、趙之地的豪傑交遊,所以他的文章灑脫暢達豪放不拘,很有一般奇異之氣。這兩個人,哪裡曾經拿著筆苦學寫作這樣的文章呢?不過是他們的精神氣宇充滿在心中,而洋溢在外表;激蕩在語言裡,而表現在文章上,可是自己卻不知道啊。 
原文第 2 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迹,不足以激發其志氣。恐遂汩沒,故決然捨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 
語譯第 2 我生下來十九年了。我在家時所交往的,不過是鄰里周圍的人,見聞的範圍不過數百里之間,沒有高山曠野可以登覽來擴大自己的眼界,諸子百家之書,雖然沒有不讀的,但書中所寫都是古人的舊事,不足以激發我的志氣。恐怕就此埋沒於世,所以決然離開家鄉,訪求天下的奇聞壯觀,以便了解天地之廣大。
原文第 3 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傑。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後知天下之巨麗。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遊,而後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語譯第 3 我行經秦、漢的故都,盡情觀賞秦嶺、嵩山、華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黃河的奔騰流動,慷慨激昂地遙想古來的英雄豪傑。到了京師,抬頭仰觀天子宮殿的壯闊,和豐富的糧倉、府庫,與城池園林的富麗而宏大,然後才見識到天下最巨麗的風貌。見到了翰林學士歐陽公,聆聽他議論的恢宏能辯,觀看他容貌的俊秀英偉,又和他的學生和賢士大夫交往,然後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聚集在這裡了。 
原文第 4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而轍也未之見焉。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於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語譯第 4 太尉您以才學謀略雄冠天下,是天下人民所依靠而無憂慮的人,是邊境異族所畏懼而不敢作亂的人,在朝裡就像周公、召公,在外面就像方叔、召虎,可是我沒見到您。說到人的求學,如果不立志在大處,雖多而何用?我這次來京,在山這方面,見到了終南山、嵩山、華山的高峻,在水這方面,見到了黃河的浩大深遠,在人這方面,見到了歐陽修,可是還為沒見到太尉您而遺憾啊。所以希望能見到賢人的神采,聽一席話而奮發自強,然後可以窮盡天下豐富多彩的景象而沒有什麼遺憾了。 
原文第 5 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向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然幸得賜歸待選,使得優游數年之間,將歸益治其文,且學為政。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語譯第 5 我年輕,還不能通曉熟悉做官的事。以前來京應試,並不是要謀求微薄的俸祿。偶爾得到了它,也並不是我樂意的事。但是幸而得到批准回鄉等候日後選用,使能得到幾年時間的悠閑,我將利用這段時間,更加鑽研我的文章,同時學習從事政治事業。太尉,您如果認為我可以指教而使我蒙受指教,那就更加幸運了。
蘇轍(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號潁濱遺老。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蘇軾弟。嘉佑進士,復舉制科。因反對熙寧新法,出為河南府留守推官,歷陳州教授、齊州掌書記、應天府簽書判官。元豐中,以兄軾作詩諷刺新法得罪,坐謫監筠州鹽酒稅。哲宗朝,歷秘書省校書郎,改右司諫。擢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翰林學士和制誥、御史中丞。元佑六年(一○九一)拜尚書右丞,次年進門下侍郎。後落職知汝州,復責雷州安置。著有欒城集、春秋集解、詩集傳等。他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後人將他與父洵兄軾合稱為三蘇。

此文係蘇轍十九歲時寫給韓琦的信。選自欒城集卷二十二。樞密韓太尉:即韓琦,當時任樞密使(掌管軍事大權)。太尉:秦、漢時官名,掌兵權。樞密使相當於太尉,所以稱韓琦為太尉。

   作者寫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韓琦的接見。一個是剛剛考取進士的青年,一個是掌管全國軍權的大官,怎麼開口下筆呢?首先是稱謂問題。為了表示尊重,不直呼對方,而稱太尉執事。執事:左右的人。這是表示謙謹的說法。

   正文分為四段。第一段,先從作文當有養氣之功談起,明確提出以為文者,氣之所形,文章是氣的表現。第二段,就自身經歷進一步對養氣說展開論述。作者有前後不同的兩種學習經歷。第一種是交遊不廣、見聞不博,只學古人陳舊過時的東西。第二種是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第三段,由上文歐陽公,自然引出韓琦。這一段主要是頌揚韓琦。表明欲見之意。第四段,再次自明志氣,再次表明求見之意。
本文討論
 本文在具體闡述“養氣”說的時候,作者引古人事例作了說明。一是孟子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作者認為,孟子的文章、內容寬厚宏博,並且充溢在天地之間,正是跟他的“氣”的大小相配合。實際上強調內在修養問題。二是司馬遷。作者認為司馬遷遍遊天下,見識廣博,所以他的文章風格疏放瀟灑,跌宕多姿,頗有奇氣。實際上強調外在閱歷問題。最後作者總結孟子、司馬遷二人的文章,都不是透過學習,而是因為“氣”充滿在他們心中。

   接著作者有前後不同的兩種學習經歷。第一種只是交遊不廣、見聞不多,只是學到古人陳舊過時的東西。第二種學習經歷時,列舉四個事實:一是經過秦漢故都,盡情觀賞;二是眺望黃河,想像古代的英雄豪傑;三是到達京城,飽賞一切風光,知道天地的廣闊、美麗;四是謁見了歐陽公,知道天下的好文章匯集在這裡。總結起來,實際上是遊遍天下名山大川,廣交天下文人學士。可見,蘇轍是更重視外在的閱歷。然後說韓琦在內政方面有如周公、召公的賢能,在領兵方面就像方叔,召虎那樣能幹。本段最後“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明確表達求見之意。一直到文末,再次表明求見之意。進一步鑽研。並且學習治理政事。屈尊指教。特別申明入京師“非有取於斗升之祿”,可見其志向宏大。

   養氣說,有值得借境之處。作者在論述“氣可以養而致”的時候,特別強調客觀閱歷的重要性,實際上是強調日常生活體驗對一個作家的重要作用。現今社會,這個觀點也是正確的。文中所表達的“文不可以學而能”的觀點,是有片面性的。同“氣可以養而致”也是互相矛盾。本文寫作筆法比較新穎,巧妙。先離開主旨,縱論其他,到了第三段“太尉以才略冠天下”筆意才收攏,扣緊題目,讀來不但沒有離題之感,詳加仔細體味,前面所述,正是烘托下文。特別是文末,從另一角度申述說明非求“斗升之祿”,而以“益治其文”為其志,進而說明求見韓琦的原因。如此筆法的文章,在構思上是需要相當功力的。即使從寫法上,也不能說完全沒有作態的意味。書信中所流露出當時社會流行的浮誇阿諛的風氣,後代人更是不能效法的。

   第二段敘說自己從前僻居鄉里,無論是人或地,都無法激發其志氣的困境,於是毅然決然離鄉背井遠遊異地。如此敘寫困境是為下一段作鋪墊。遍遊名山大川可以開拓視野;古蹟、世界文化遺產可以激發思古之幽情,對於激發志氣是有相當助益的。古人論文重養氣,由來已久,但意義有所區別。曹丕典論論文所說的“氣”是作者先天的稟賦;劉勰文心雕龍養氣篇所說的“氣”是指作者的精神、意志等內在因素;韓愈答李翊書以“氣”比喻文章的氣勢。


相關閱讀
本文為進呈樞密使韓琦之書。提出“文者,氣之所形”、“氣可以養而致”的文學觀點,闡述內心修養及外界閱歷與文學創作的必然關係,表達因仰慕而求見韓琦的強烈願望。作品行文疏蕩,頗有奇氣。以孟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自述與“太史公行天下”的史實為論據,信筆揮灑,波瀾起伏。本為拜謁之書,在集中論述如何養氣益文的觀點後,水到渠成地申述了求見的心願,既富有思想,又情真辭切。全文雄辯滔滔,神氣完足,深得孟子、史記之妙,是一篇傑出的文論,也是一封著名的書信。

   文中談到文章的內容和形式的關係問題。作者認為,人的氣質精神,是文章的內容,文章只是“氣”的表現形式。文和氣相比,氣是最首要的,離開“氣”而單學“文”,則“不可以學而能”。養氣的問題必須加強內心的修養和擴大生活閱歷同時並重。

   雖然「養氣」一詞,推本究源,始於孟子。但是孟子所講的養氣工夫,是著重「持志」「正心」之說,偏重於內。劉勰所講的養氣,重在使精神勿過於多用,多用則氣衰。劉勰在文心雕龍養氣篇特別說養氣方法。在於清和其心,調暢其氣,做適當的節宜。古來作家行文養氣之多異:有因時代的古今而異,有因人們年齡少壯而異,有因身體的強弱而異,故為文如不善於養氣,所謂這樣經年累月地消耗心思,日夜不分地煎熬肝膽,日子一久,則為文傷命,用思困神,內容乏善可陳。因此從事創作,對於思考力的運用務必加適當地節制,使內心始終保持清明和樂,意氣通達舒暢,有所煩惱時就馬上停止,千萬不使文思有壅塞阻滯的現象;心情愉快時,便舒展懷抱,盡情揮灑,思緒不通時,便須放下紙筆,靜心修養。以逍遙自在的心情,來解除疲累,用言談歡笑的態度,來療癒倦怠,常在悠閒中運用才思,展露筆鋒,在空閒中鼓起勇氣,從事創作。果能如此,為文時如神來之筆,其文氣的流暢,就像一把利刃,駕輕就熟,遊刃有餘,運用自如,毫無阻礙。曹丕在典論論文中強調「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曹丕認為,文章內容如何,主要取決於作家的才氣。俊爽超邁的陽剛之氣和凝重沉悶的陰柔之氣是有分別的,不是用力勉強可以達到的。例如音樂,曲調雖然相同,節奏法度也相同,但是由於運氣行腔不一致,人的素質有巧有拙,即使父兄具備如此的才能,也無法轉移給自己的子弟。蘇轍認為文章是作者精神氣質的外在表現,氣充乎中,好文章自然就會產生。作者論氣,重視後天的生活實踐,看到了作家的主觀修養、生活閱歷和文章風格的關係,見解是獨到深刻的。

多媒體資料
洪澤南老師傳統吟讀(四聲八音)
26上樞密韓太尉書.MP3
李菁菁老師示範朗讀
李菁菁老師示範:上樞密韓太尉書.a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