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
  • 白文對照
  • 作者簡介
  • 導讀
  • 學習園地
原文第 1 金谿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母異,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秀材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語譯第 1 江西金谿縣人方仲永,祖上世代以耕田為業,仲永出生後五年,從來不曾見過紙墨筆硯這些文具,有一天忽然哭著要這些文具。仲永的父親感到十分驚奇,從鄰近的人家借來給他,仲永立即寫下詩四句,並寫好自己的名字。他的詩作以奉養父母,敦睦親族作為主旨,傳給全鄉才學優秀的人觀看。從此每次指著東西要讓他作詩,立即便能完成,這些詩的文采內容,全都值得觀賞。鄉人把仲永視為奇才,並遂用對待賓客的禮儀款待仲永的父親,有的人用錢幣來討取仲永的詩,仲永的父親以為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鄉內的人,不讓仲永有時間學習。 
原文第 2 予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語譯第 2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回鄉,在舅父家見到方仲永,那時他已經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文采、內容已經和先前的傳聞不相稱了。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到舅父家,詢問仲永的情況,人們都說:「仲永的詩才已完全消失,和普通人一樣了。」 
原文第 3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人材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邪?」 
語譯第 3 王先生評論說:仲永的通曉穎悟,是來自天賦。如果他能接受後天人為的教育,才華會大大勝過一般的人才。最後卻淪為無知識的普通人,就是因為沒能受到應有的教育。方仲永稟承天賦,有如此好詩才。只因為沒有接受教育,尚且淪為普通的庸才。現今那些沒有天賦,本來就是普通的庸才,卻又不接受教育,難道還能成為普通的常人而已嗎?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號半山,封荊國公。宋臨川(今江西省臨川縣)人。生於真宗天禧五年(一O二一),卒於哲宗元祐元年(一O八六),年六十六。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安石自幼天資聰穎,讀書過目不忘,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二十二歲舉進士,為地方官十餘年,有政聲,嘉祐三年(一O五八)向仁宗上萬言書,提出改革主張。神宗即位,任為宰相,積極推行新法,以救北宋積貧積弱之弊,後因改革過急,用人不當,為保守派反對而美意不遂。晚年退居金陵。曾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謚文,故又稱王文公。王安石為人特立獨行。據載,他常不梳洗就出門會客,看書入神時則會隨手拿東西吃,吃了魚食也不知道。普遍認為蘇洵的《辨奸論》就是影射王安石的,其中寫道:「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蘇軾和王安石也歷來不睦,王安石喜好驚人之言,蘇軾曾作文譏諷。民間也有不少兩人鬥智的故事。

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文章以記敘為主,卻採先敘後議方式行文。本篇寫於宋仁宗慶曆三年,時王安石年方二十三歲。文章通過神童方仲永的幼年天資穎悟,其詩斐然,卻由於失學,以致長於庸碌,進而強調教育的重要;說明人天賦條件不足恃,而後天的努力學習不可缺的道理。全文看不到「傷」字,卻從抒感中,隱露惋惜、傷歎之情,是一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發人深省的好文章。

   天才不加珍惜反而糟蹋他,造成本文主角方仲永的悲劇下場,而導演這悲劇的正是方仲永的父親。然而做父親的又怎會害自己的兒子呢?除了無知以外,益薰心恐怕是最大的原因了。全文分三段,首段寫仲永無師自通的天賦並說出其父之無知與利益薰心。二段寫仲永才華日漸凋零直到淪為凡人。末段作者評論天賦與努力的重要,兩者不可或缺。
多媒體資料
洪澤南老師傳統吟讀(四聲八音)
24王安石傷仲永.WAV
作者簡報:王安石 國文王安石.ppt
李菁菁老師示範朗讀
李菁菁老師示範:傷仲永.a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