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君
  • 白文對照
  • 作者簡介
  • 導讀
  • 學習園地
原文第 1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此其人之勤勞,必千萬於天下之人。夫以千萬倍之勤勞,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去之不欲人者,許由、務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堯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豈古之人有所異哉?好逸惡勞,亦猶夫人之情也。 
語譯第 1 自有人類社會以來,人們都是自私自利的,即使有對天下人都有好處的公利也沒有人去興辦它,有公害也沒有人去清除它。後來有人出來了,不以對自己一個人有利為利,而是使天下人均受其利;也不以對自己一個人有害為害,而是使天下人均免受其害。這個人付出的辛勞必定是千萬倍於天下的人。這樣付出千萬倍的辛勞,而自己又享受不到個人利益的事,必定不是天下人內心所願意的。所以,古代對國君的地位,堅決不願意做的,有許由、務光。做了國君又讓位而離開的,有堯和舜。開始不願意就君位,後來不得不做下去的,有禹。難道是古人和今人不同嗎?喜好安逸厭惡勞動,始終是人的常情啊。   
原文第 2 後之為人君者不然。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皆出於我,我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亦無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始而慚焉,久而安焉,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傳之子孫,受享無窮。漢高帝所謂「某業所就,孰與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覺溢之於辭矣。   
語譯第 2 但後世做君主的不一樣了。認為決定天下利害的大權都在自己手裡,自己把天下的利益全部歸於自己,將天下的禍害全部歸於他人,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使天下的人不敢自私自利,卻把君主自己的大私當作了天下的大公。開始這樣做時,還有點慚愧,日子久了也就心安理得,把天下看作莫大的產業,傳給子孫,享受無窮。在漢高祖對他父親所說:「我創下的家業,比起哥哥劉仲來誰多。」的話語中,不知不覺地流露著這種追逐私利的心情。
原文第 3 此無他,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曰「我固為子孫創業也。」其既得之也,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然,曰:「此我產業之花息也。」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鳴呼!豈設君之道固如是乎?
語譯第 3 所以如此,沒有別的原因,古代以天下百姓為主,以君主為客,凡是君主畢生經營的都是為天下百姓謀利除害。今世以君主為主,以天下百姓為客,整個天下沒有一處不得安寧的原因,正是因為君主。當君主還沒有得到天下時,屠殺天下生靈,使天下人妻離子散,只不過是為了博取君主一個人的產業,卻不曾有一點悲傷自責的意思!說什麼:「我本來就是在為子孫創立家業嘛。」等到奪取天下之後,敲榨剝削天下人的財物,使天下人妻離子散,不過是為了供奉君主一人的淫樂,並視為理所當然,說什麼:「這是我產生的利息嘛。」可見作為天下大害的,不過是君主而已。然而,若是使天下沒有君主,人們又該各自自私自利了。唉,難道設立君主的原則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嗎! 
原文第 4 古者天下之人愛戴其君,比之如父,擬之如天,誠不為過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惡其君,視之如寇仇,名之為獨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規規焉以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至桀、紂之暴,猶謂湯、武不當誅之,而妄傳伯夷、叔齊無稽之事,使兆人萬姓崩潰之血肉,曾不異夫腐鼠。豈天地之大,於兆人萬姓之中,獨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聖人也;孟子之言,聖人之言也。後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窺伺者,皆不便於其言,至廢孟子而不立,非導源於小儒乎?
語譯第 4 古代,天下的人愛戴他們的君主,比喻成父親,比喻成天,實在都不算過分。如今,天下的人仇恨他們的君主,看成是強盜仇人,稱之為獨夫,實在是這麼回事。可是,那些見識說知淺的讀書人硬要說什麼天地之間的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不恪守君臣大義,甚至對像夏桀、商紂那樣的暴君,都說成湯、周武王不應當殺他們,還胡亂傳播伯夷、叔齊反對武王伐紂是對的等無稽之談,使億兆百姓的血肉遭到踐踏毀滅,這些人與那些專吃腐敗之肉的老鼠有什麼兩樣。難道以天地那樣博大的胸懷,在億萬百姓之中,只偏愛君王一人一姓嗎?所以說周武王是聖人,這是孟子的話,這是聖人之言啊。後世的君主,想以君主如父親如上天一樣不可侵犯的空洞名義,來禁止別人窺探謀取君位,都不喜歡孟子這些話,甚至於廢除孟子在孔廟中的牌位,不正是來源於見識短淺的讀書人嗎! 
原文第 5 雖然,使後之為君者,果能保此產業,傳之無窮,亦無怪乎其私之也。既以產業視之,人之欲得產業,誰不如我?攝緘縢,固扁鐍,一人之智力,不能勝天下欲得之者之眾。遠者數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潰在其子孫矣。昔人願世世無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語公主,亦曰:「若何為生我家?」痛哉斯言!回思創業時,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廢然摧沮者乎?是故明乎為君之職分,則唐虞之世,人人能讓,許由、務光,非絕塵也。不明乎為君之職分,則市井之間,人人可欲,許由、務光,所以曠後世而不聞也。然君之職分難明,以俄頃淫樂,不易無窮之悲,雖愚者亦明之矣! 
語譯第 5 雖然是這麼說,但是後世君主果然能夠保住這個產業,傳之無窮,也就無怪乎君主有私心了。既然把天下看成自己的產業,那麼別人想得到這份產業的願望,誰不比自己強烈呢?只有關緊箱籠,加固鎖鑰,但一個人的智謀能力畢竟不能勝過天下那麼多想得到這份產業的人。所以,遠的能傳上若干代,近的僅能自己占有君位,連一代都傳不下去,皇族的血肉遭到踐踏殘害就應在子孫的身上了。過去有人講過情願世世不要再生在帝王之家,明朝崇禎皇帝在準備殺掉自己的親生骨肉公主時,也說:「為什麼要生在我們家啊!」這話講得多麼沉痛啊!到這時再回顧創業之時,那種想占有天下的心情,能不悲傷難過嗎?所以說,能夠懂得君主的職責,那就是唐堯、虞舜之世,人人都能辭讓君主之位,許由、務光的舉動不會是絕無僅有的。不懂得君主的職責,那麼就是鬧市街巷之中,人人都想成為君主,所以後世再也聽不到許由、務光一類的事迹了。然而,君主之所以難以真正正懂得自己的職責,是因為人們以為短暫的淫樂不會換來無窮的悲哀,這個道理就連愚笨的人也是知道的。 
原文第 6 是故明乎為君之職分,則唐、虞之世,人人能讓,許由、務光非絕塵也。不明乎為君之職分,則市井之間,人人可欲;許由、務光所以曠後世而不聞也。然君之職分難明,以俄頃淫樂,不易無窮之悲,雖愚者亦明之矣!
語譯第 6 所以說,能夠懂得君主的職責,那就是唐堯、虞舜之世,人人都能辭讓君主之位,許由、務光的舉動不會是絕無僅有的。不懂得君主的職責,那麼就是鬧市街巷之中,人人都想成為君主,所以後世再也聽不到許由、務光一類的事迹了。然而,君主之所以難以真正正懂得自己的職責,是因為人們以為短暫的淫樂不會換來無窮的悲哀,這個道理就連愚笨的人也是知道的。
黃宗羲(一六一○年―一六九五年),字太沖,號梨洲,又號南雷,餘姚(今屬浙江)人。父尊素為東林名士,被魏忠賢陷害。又受家庭影響,黃宗羲反對宦官與權責,嫉惡如仇,成為東林子弟的著名領袖。清兵南下,他召募義兵武裝抗擊,失敗後隱居著述,屢拒清廷徵召。論學反對明末空洞浮泛的學風,倡言治史,為清代史學之開山祖。創作上文風縱橫恣肆,宏偉渾樸。著作有黃梨洲文集、明儒學案、宋元學案等。

原君是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黃宗羲的政治論文集明夷待訪錄中的第一篇,意為推究設立君主的道理。自唐韓愈作五原(原道、原性、原毀、原人、原鬼),而後人因之。故黃宗羲寫原君一文。   全文五段,中心在闡明君主的職分,重點在批判君主專制,反對封建王權,表現了作者鮮明的民主主義啟蒙思想,和作者的其他著作一樣,對近代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第一段,以人君為題,探究本源,考察職分。第二段,對比古之人君,評論後世之君。第三段,對比剖析古今為君之道迥異的原因,矛頭直指後世之君。第四段,從批判小儒固守君臣之義的角度來論述君主職分。第五段,告誡後世君主,固守君主職分,免受無窮之悲。
本文討論
第一段在提出論點以前,先講君主產生的背景,人類之始,皆各自私自利,無人興公利除公害,因而君命天授,應運而生,它的職分就是不以自己的利害為利害,而應使天下人蒙受其利,避開其害,“此其人之勤勞,必千萬於天下之人”。這是本文的中心論點。接著從理論與事實兩方面進行論證:理論方面來講,“以千萬倍之勤勞,而己又不享其利”,就人情而論,任何人從心理上也不願意。史實方面列舉許由、務光拒絕接收天下,一個隱居箕山,一個投水自沉;堯舜禪位,傳為佳話;大禹始而不受君位,後不得已而從之。第二段,對比古之人君,評論後代之君。首句“不然”二字對比鮮明,簡潔有力。“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皆出於我”,“利盡歸於己”,“害盡歸於人”,“亦無不可”,這是認識方面:“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傳之子孫,受享無窮”,這是行動方面。“始而慚焉,久而安焉”,維妙維肖地刻畫出後代君王以天下為私有的蛻變心理。緊接著以漢高祖劉邦的自白作論據,大漢開國皇帝如此,其他君王可想而知。

   第三段,首先從對君主的地位和目的論述,古代以天下為主君為客,現今以君為主天下為客,根本區別在於後代君王颠倒主客關係,反客為主。下一層尖銳痛斥後代君王未得君位時,“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一人之產業;得到君位後,“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一人之淫樂,不但不感到慘然,更視為理所當然,還不知羞恥地振振有詞:“我固為子孫創業也”,“此我產業之花息也”,他們的倒行逆施造成天下不得安寧,人民生活困苦。強力譴責後代君主背叛君之職分的暴虐行徑。

   第四段,開始仍是古今對比,人民對君主的態度截然相反,“比之如父,擬之如天”,是古人敬重賢君的情況,“視之如寇仇,名之為獨夫”,是今人怨惡暴君的寫照,如此愛憎分明都是事出有因,勢在必然的現象。接著矛頭指向目光短淺的讀書人,他們死守程朱理學,謬稱桀紂之暴,湯武不當誅之,妄傳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拒食周粟方合君臣之義。作者憤怒地反詰:難道上天獨自偏愛一人一姓的君主嗎?這是對天命論的挑戰!接著針鋒相對地贊揚武王伐紂是大義之舉,肯定孟子的民本思想。

   第五段,前一層從帝王的產業立論,欲摛故縱,先以假設語氣讓一步,“果能保此產業,使之無窮”,亦無可非議,然而這只不過是異想天開,其殺身之禍,“遠者數世,近者及身”。史實為證:明崇禎自縊前,先用劍殺死女兒長平公主,悲嘆曰:“若何為生我家!”回首創業時之野心,怎不令人唏噓!後一層是全文的結論,點明全文的主旨。“明乎為君之職分”一句總結第一段,唐堯虞舜許由務光這樣的賢君高士並不少見;“不明乎為君之職分”一句總結二三四段,“市井之間,人人可欲”,那麼許由務光就成為絕無僅有的了。最後用委婉誠懇的語氣說明即使愚者不明君主之職分,也會從切身利害來考慮,後代君主難道還不如一個愚者嗎?作者如此苦口婆心地勸誡,渴望後代君主洗心革命,改惡從善的願望。


相關閱讀
本文論述對君主專制的看法。作者並不否定君主專制,但他從將近兩千年來的君主專制的發展過程中深刻地認識到,帝王口說為民眾,實際上是為自己,這便是造成無窮禍亂的原因。此一思想雖未超出先秦的民本思想,但在長時期的高度君主專制統治之後重提則是需要勇氣的,對當時的人,對近代思想家都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一國之衰亡主要是因統治者有嚴重失誤。由於在封建社會,君王專制一切,其言行對國家有決定性的影響,國家的衰亡必然與君王的言行大有關係。在歷史上,曾經是最強大的王朝,或曾經是叱吒風雲的英雄好漢,當其暴虐人民時,終將走向滅亡之路。其實之所以強大無敵,是因當時得到人民支持,而當其暴虐,則眾叛親離,變成孤家寡人,最後遭致敗亡的命運。秦王朝和西楚霸王項羽就是如此。中國古代有不少暴君,他們暴虐人民,無惡不作,因而激起公憤,當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反擊時,就是他們敗亡的時刻。春秋時齊懿公,暴虐荒淫,恃權作惡,以私怨而掘人墓刖屍腳,迫其子為僕,佔人妻而辱人夫,被壓者憤而將之殺死。事見左傳。文公十年。春秋時晉靈公暴虐無道,為滿足其荒淫生活,重賦於民;他為人殘忍,稍不如意便殺人。因作惡多端終得惡報,被人所殺。事見左傳。宣公二年。明世宗想成仙,喜道術,專事齋醮,二十年不見群臣,排斥,殺戮直臣,寵信、重用奸臣,朝政日非,怨聲載道。別看他道貌岸然,卻心狠手辣,他虐待童女以煉丹藥,對於嬪妃宮女也百般侮辱,最終導致宮變。事見明世宗實錄。

   孔子認為,為政者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修養,內心有德。以德化人,就能無為而治。本身不要動,只要發號施令,下面的官吏,人民就像無數星星圍著你轉動。中國古代,實行人治,進賢退不肖是治國的根本。孔子回答哀公的話言簡意賅,是歷史經驗的總結。禹有天下,進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任伊尹,不仁者遠矣。紂用佞臣費仲、惡來,殺比干,以致覆亡。

多媒體資料
洪澤南老師傳統吟讀(四聲八音)
32黃宗羲原君.WAV
官廷森老師示範朗讀
官廷森老師示範:原君.a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