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台灣 作者:徐仁修
本篇是記敘文,寫作的方式屬於比較自由的形式。全文旨趣在介紹台灣的美麗景象,希望喚醒讀者愛台灣的精神,從小建立愛護鄉土的觀念。全文共分成六段:
聽說,台灣以前被稱為美麗之島--福爾摩沙。可是環顧我們的四周,怎麼瞧不出多少美麗的景象呢?常有好多小朋友這樣問我。
第一段以「反問法」開頭,點出台灣以前被稱為美麗之島的盛況已不復見。
我想請大家向四周遠眺,然後用豐富的想像力想一下:就在各位眼光所到的山脈上,正是以前大批羌鹿出沒、山豬漫遊、雉雞亂飛的林野;就在各位伸手可碰的汙水溝裡,正是過去流水淙淙、魚蝦跳躍、水禽弄波的清澈河流;就在各位遠足、踏青的小徑上,正是舊日蘭香撲鼻之處。這樣一個秀麗豐饒的小島,任何人見了,也要情不自禁的讚嘆它為「美麗之島」。
第二段以「空間法」接續,帶領讀者想像過去台灣的美麗景象。視覺焦點先由「眼光所到的山脈上」到「伸手可碰的污水溝裡」,再到「遠足、踏青的小徑上」,視野由遠而近,鏡頭焦點伸縮自如,靈活有序。作者善用修辭學的排比句型以及成語,對於描寫技巧也有獨到之處,他先寫山上的景象:大批羌鹿出沒、山豬漫遊、雉雞亂飛的林野。又寫水邊的景象:流水淙淙、魚蝦跳躍、水禽弄波的清澈河流。作者不但寫出了景,而且還是動態的景。然後寫出了在踏青的小徑上,正是蘭香撲鼻之處,這是以嗅覺引出情景,充分展現了描寫的技巧。
但是,百年來為了養活千百萬的人口,上一代的人砍去了森林,這一代的人建立了廠房,我們發展了經濟,卻失去了大地的美麗,這也難怪有人要懷疑:台灣真是「美麗」之島嗎?
第三段轉題,以對比的句型:「上一代的人砍去了森林,這一代的人建立了廠房」,敘述生長在這裡的人們為了發展經濟,卻失去了大地的美麗。
不過,台灣有得天獨厚的地方,這裡有兩百座海拔三千公尺的高山,而且因為山的高度不同,帶來溫度的變化,形成了不同的氣候型態。從熱帶、副熱帶、溫帶到寒帶,都同時存在我們這個小島上。當冬天高山冰封雪飄之際,恆春半島上的黃裳鳳蝶卻翩翩飛舞。這是多麼不可思議呀!
第四段再轉主題,敘述台灣得天獨厚的地方,有不同氣候型態所帶來的特殊景觀。作者以對比的句型:「當冬天高山冰封雪飄之際,恆春半島上的黃裳鳳蝶卻翩翩飛舞。」,展現出同在台灣的土地上,卻截然不同的景致,寫景技巧相當出色。
不同的氣候型態,也帶來了複雜的生態與多樣的物種,使台灣成為世界上林相最豐富的地方,也生產世界公認的一級林木--台灣扁柏和台灣紅檜。而且蝴蝶種類之多與數量之豐,更使台灣獲得「蝴蝶王國」的美譽。
第五段意旨承接上一段,繼續敘述台灣得天獨厚的地方,不同的氣候帶來世界獨一無二的特殊景象,如多樣的樹種和蝴蝶王國的美譽。
台灣的山川地貌令人目不暇給,丘陵起伏的北部、一望無際的嘉南平原、大山大水的東部、層層疊疊的中央山脈、鬼斧神工的太魯閣峽谷都教人印象深刻。美麗天成是上蒼的恩寵,若不珍惜將會冰消瓦解。愛護大自然也是愛護我們自己,有美麗的台灣,才有美好的家園。讓台灣再美麗一次,正是我們無可推卸的責任。
第六段敘述台灣是我們的家園,我們要愛護。作者仍以擅長的「空間法」連貫,帶領讀者以快速的視覺焦點掃瞄過台灣的山川地貌,由「丘陵起伏的北部」、「一望無際的嘉南平原」到「大山大水的東部」,再由「層層疊疊的中央山脈」到「鬼斧神工的太魯閣峽谷」,以排比的句型,充分讓讀者運用想像力,擴展想像的空間。最後作者語重心長的呼籲:我們生活在台灣這個寶島,一定要愛護它,因為有美麗的台灣,才有美好的家園。作者希望能藉由本文,讓我們的下一代建立起愛護自然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