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金姑,來吃茶。茶燒燒,食芎蕉。
                  芎蕉冷冷,食龍眼。
                  龍眼要撥殼,換來食藍茇。
                  藍茇全全籽,害阮吃一下漏嘴牙。
            

                                                                ─臺灣童謠 火金姑


 

在生物分類學上,螢火蟲屬鞘翅目,螢科;全世約                                        
2000種,在臺灣至少有45種以上。螢火蟲為完全變                                    
態的昆蟲,一生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

螢火蟲因為會發光,因此在昆蟲中顯得相當特別而                                   
引人注目,螢火蟲為什麼會發光?其發光目的為何                                
呢?發光器早在卵胚胎的末期就已出現,大部分的                                   
種類在幼蟲、蛹與成蟲腹部末端具有明顯的發光器。                                
19 世紀法國人開始研究生物的發光,經由調查發現中南美洲產有一類會發光的叩頭蟲(Pyrophorus spp. ),在其前胸背板側緣各有一枚發光點,經研究發現發光的反應是一種螢光素和一種螢光酵素的氧化還原反應,螢光酵素在常溫、常壓下使發光反應進行非常有效率;三燐酸作用產生複雜的氧化還原反應,這種反應是連續性的進行著。螢火蟲的光沒有伴隨熱,能量和效率非常高。約2∼10%的能量轉為熱量,而其餘能量完全用來發光,因此螢火蟲的光並不像電燈泡般燙人,故稱為「冷光」。

螢火蟲的發光器是由發光細胞、反射層、氣管、神經表皮組合而成。神經是用來傳達訊號,可控制發光及一些物質的經過。發光是由氣管、酵素、發光細胞複雜的發光反應後開始運作。光是由反射層向外側反射,經由透明幾丁質的表皮透射。幼蟲、蛹和成蟲的發光器是隨著生活期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幼蟲期時發光器在第八腹節的兩側;蛹和成蟲的發光器是在腹板末端二節。發光器若未分化完成時,如給予外來刺激,會持續的發光。雌雄性別在發光器的形態有明顯的差異,是配偶識別的重要特徵,此外發光器形態的不同,亦可能產生不同的光譜,以傳達不同的語言訊息。不同種類螢火蟲發光顏色也有所不同,如黃緣螢的光較偏黃色,紅胸黑翅螢的光為橙色。每種螢火蟲發光時間和頻率也不同,閃光都有特定節奏,只有同種的螢火蟲才能相互辨認對方所發出光的訊號,而這種訊號對成蟲而言,往往就是求偶的信號,以達辨認對方,互相會合,進行交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