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圓周率

    提到圓周率,相信同學們都知道:圓周率是指平面上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用符號 π 表示。又知道 π 的值大約是3.14。但各位你們是否想過這個值是如何來的呢?

 【二】圓周率的由來

    首先我們先探討中國的數學家,研究圓周率最早的中國人是三國時的劉徽,劉徽利用正多邊形面積和圓面積之間的關係,從正六邊形開始,逐步把邊數加倍:正十二邊形、正二十四邊形、正四十八邊形-----,直到正三零七二邊形,算出圓周率等於三點一四一六。

    不過,在圓周率方面貢獻最大的科學家是南宋的祖沖之。這位祖沖之先生可不簡單!它在劉徽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的發展,經過既漫長又繁瑣的計算,一直算到圓內接正二四五七六邊形,而得到一個結論:圓周率的值介於三點一四一五九二六和三點一四一五九二七之間;同時,他還找到了圓周率的約率:22/ 7、密率:355/ 113。這些研究結果,都領先了西方數學家一千多年呢!

    西方古希臘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約公元前三世紀初〉中提到圓周率是常數,而中國古算書《周髀算經》〈約公元前二世紀〉中有「徑一而周三」的記載,也認為圓周率是常數。而西方第一個用科學方法尋求圓周率數值的人是阿基米德,他在《圓的度量》 〈公元前三世紀〉中用圓內接和外切正多邊形的周長確定圓周長的上下界,從正六邊形開始,逐次加倍計算到正九十六邊形,求 π 的估計值介於三點一四一六三和三點一四二八六之間,開創了圓周率計算的幾何方法〈亦稱古典方法,或阿基米德方法〉得出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