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毛港的主要產業   

         各位同學,在前面已經介紹了紅毛港的自然環境,大家還記得嗎?我們在此再稍微回顧一下,因為由它的自然環境就可以了解到它最初的產業型態。紅毛港位於打狗灣(今天高雄港) 的西南端,也就是在旗後半島的狹長砂洲的基部地帶,東面內灣,俗稱為內海,乃是打狗灣澳的大潟湖,水產資源甚為豐富,同時更是一個天然良港,西面瀕臨台灣海峽,俗稱為外海,而紅毛港沿海緩和平坦,多淺坪和沙灘,則提供魚貝類良好的棲息環境,有非常多的迴游性魚類資源,自從明朝末年由福建沿岸先民來到紅毛港定居,並且開發內海與外海的水產資源,於是乎成為台灣著名的大漁村,擁有372年以上的悠久歷史,砂洲兩側水域的水產業非常發達,在荷據與明鄭時代,此地就以捕撈烏魚而聞名,一年冬天可以捕將近40萬尾的烏魚;明鄭時代捕魚稅更成為當局的重要收入;清領時期漁業十分發達,魚塘林立,是有名的魚郾之一。日治時期台灣總都府更傳授日式捕撈技術、漁業輔導以及漁網的改進工作。漁撈作業屬於沿海漁業,除烏魚為大宗外,也有飛魚、蝦蟹、海藻等,養殖業則以虱目魚為主;一直到1940年為止,紅毛港漁戶共有1261戶,漁業人口更達到6788人;在全盛時期,紅毛港的動力傳船有79隻,竹筏982隻,這個規模大於日治時代整個鳳山郡的總和,1959年紅毛港的漁穫量2475公噸(約148500斤),並且所有的漁獲量都是直接就地出售,其中還包括了烏魚子與沙魚翅等家庭加工副業,由此看來,漁民生活算是相當富裕的,這種漁業經營型態一直持續到台灣光復後十餘年。紅毛港傳統漁撈技術是以人力為主,所有的人文活動也都與漁業息息相關,故而在此發展出具有宗族團結特色的人文精神,並呈現出獨特的聚落景觀,300多年來雖然經過明朝、清朝和中華民國等不同的朝代,期間還歷經外強荷蘭、西班牙和日本等國的佔領時代,但是漁業技術和漁村文化均是傳承了先民的經驗,而未曾有所改變,大多數人民多為固定漁業,世世代代以靠海捕魚維生,民風純樸,安居樂業,但曾幾何時,如此簡單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與產業型態卻產生了巨大的改變,為何會如此呢?

 

    

                                                           ()早期的謀生方式

   根據紅毛港居民的說法,關於此地捕魚技術與生活狀態留下的照片不多,故而我們僅能以文字敘述和幾張照片來描繪出人民早期的捕魚方式:

(1)   牽罟(地曳網):用兩個竹筏,大筏有3-4人,載著罟網和繩子先出海撒網,罟的一端由地面上的人拉執著,接著小船在另外一邊同時划船出海,與大筏配合,繩子的一端也是由地面上的人拉執著,等到網一撒完,大小二筏正好會合,將罟網和繩子接合之後,大筏趕緊回到原來的出發點幫忙,小筏則到網尾看顧,之後地面上的人開始往後拉,最前端的兩個人在海邊踩踏著收回的繩子和漁網,使得魚無法藉著網的隙縫而逃跑,這樣的作業方式共需14-20人不等,範圍大約是離岸邊200公尺的海域,捕的魚以白帶魚、仔魚等為多,此方式大約於30年前使用。

(2)   :分組操作,由組長帶隊,一組有二大筏六小筏,每筏3人,發現烏魚群時(在此問問大家烏魚的魚汛期是何時呢?)8隻竹筏就馬上划到魚群附近將其包圍,大竹筏測流水的方向,小竹筏則負責放網,按照順序放網時,在交接處重疊2(1=8),以防烏魚從網隙逃脫,烏網貼底部的部分綁有一個個的〝葩仔〞(也就是魚袋),接收落入袋內的烏魚,接合成功之後,將烏魚群團團圍住,逐漸縮小範圍,常能一舉逮住魚群,這樣的方式約40-50年前非常流行,現在已經不再使用。

(3)   捉魚苗:主要是以人力(大多由婦女來作)使用叉手網,末端接一個魚袋,在岸邊將網插入沙質底的水域,一段時間後舉起,將魚苗倒進桶子裡,再用碗挑出虱目魚苗,現在已經不再使用。

(4)   卡越仔(由日文轉譯而來---亦即卡瓦拉---拖網方式):主要是撈捕底棲魚類。分組操作,兩個竹筏為一組,每個筏兩個人,使用沉底拖網,網目2吋寬,網緣上方在水面下3公尺,下方貼底部在水面下50公尺左右,用此法可以捕獲烏賊、扁魚、蝦蟹、紅魚和狗母等等,最盛時期也有800-900艘船,這種捕魚方式目前已經不用且只剩下20多艘,而當地漁民稱現今的機動船拖網漁法仍然叫做卡越仔,他們使用小型單船拖網,船員7-8人,由1艘機動船拖行1件拖網,魚獲種類跟以往一樣。

(5)   定置網:也是分組操作,11組有3領網(1領長8尋,寬3),漁民常將此網放在潟湖淺坪,等待魚蝦隨著潮水的漲落而游入漏斗網中,海流為平流或小流時比較適合作業,但是自潟湖浚深之後,這種由中洲引進的捕魚方式也隨之消失。

(6)   仔:就是一般所說的流刺網,橫長縱短,網目齊一,垂直張網於水中,阻斷魚的通道,使魚刺入網目無法逃脫,先將苓網的繩子綁在浮標的兩端,浮端的末端有浮子和沉子,因此可以浮在海面上,依序放網,使它在海中張開,經過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候收網,靠岸後整理魚網,將刺入網目的魚拔起,這個方式目前仍然有在使用。

(7)   搖前網:此法優點是----機動性很大,日夜都可以作業,且也不受地形的限制,利用兩隻有帆的竹筏作業,約5人,竹筏則在有風時張帆而行,無風時用手搖槳,因此有「有風駛風,無風駛大公(大公指船主之意)」的俚語,此法是用手拉收網,所捕的東西有蝦蟹、烏賊、白帶魚、西刀魚等等。

(8)   巾著網:又稱為束網或大網,此法特色為操作迅速敏捷,也是分組操作,一組有2艘船,每艘需要10-12人,可以用來捕烏魚,烏魚汛期過後可以捕鯧魚、皮刀魚等等,目前中洲只剩2艘在運作,現今紅毛港則無。

(9)   放棍(延繩釣):把一條長繩延在海中,上面綁著浮標以及浮標繩,下面附著許多支繩和掛有魚餌的釣勾,現仍有少數人在使用,主要是釣花神仔等魚蝦。

(10)   其他方式:撩手網、草繩網(這兩種方式網目大小不一),還有養蛤、蚵等等。

   介紹完這麼多種捕魚方式之後,大家要是試用台語來唸一唸這幾種捕魚方式,而且要請同學上來示範各種不同的捕魚方式,讓你也來體驗一下漁夫們的辛苦。

                                                                                                                                             

                                                ()現在的謀生方式

      紅毛港整體環境的變遷是因為面臨了大型經建投資與重大建設的問題,以及政府限建政策所造成。1960年代以後,受到大環境的影響,紅毛港漁業傳統漁撈技術逐漸淘汰,烏魚產地也隨之北移到鼓山漁港和更具現代化的興達港(講到此,順便一提,烏魚本有信魚之稱,因為它在每年冬至前後10天的1月至翌年的1月間總是會向紅毛港居民報到,如今卻因水源污染,烏魚也變成不信魚),自從紅毛港被兩度限建之後,整個大漁村就被政府停止建設,使得紅毛港居民的生活停留在30年前的舊社會環境之中,本地的漁業也無發展的餘地,眾多討海人只好流浪於台灣各地參與沿海作業,縱然如此,一般人民仍然從事捕撈,只有部分居民因而轉業----投入收入較高的拆船業,做拆船工人(故紅毛港亦有「拆船王國」之稱)或是進入工廠工作,部分居民則往中船或中鋼去打零工,然而在經歷國際局勢的衝擊-----兩次能源危機之後,近海漁業成本高漲,對漁業的打擊特別的嚴重,紅毛港從事漁業人口相對減少。

    紅毛港漁業生態的改變也可以由下面的統計數據中看出:

時間

       漁獲量

         備註

民國66

80萬公斤

這些數據來自於紅毛港漁會

民國81

不到10萬公斤

 

民國86

585543公斤

 

民國87

不到5萬公斤

目前數量更少了

由於船員難找,漁業不景氣,海域的污染,魚源的枯竭等等因素,紅毛港的漁業生態已經進入了寒冬期,現在大部分的居民目前仍然會去捕魚,但是也一定會想辦法去從事副業或是作家庭副業(例如:編織漁網等)

     紅毛港多數居民雖然是靠捕魚維生,但仍有不少人以混養魚蝦、虱目魚和螃蟹(養殖業)維生,它曾被稱譽為「草蝦王國」(蝦苗的故鄉),全世界73.5%的蝦苗由此地供應,草蝦的經濟效益極大,極盛時期養蝦場達200多家,人民靠養殖業曾賺了不少錢,如今因污染問題,造成草蝦和鹽水蝦等養殖業已經大不如前,大量的養蝦池均已乾涸,草蝦得到所謂的「白點病」(因水質污染而造成的世界性病症),現在則由白蝦所取代,但獲利不多,現在養蝦場剩下99家。

     自民國35-70年左右,紅毛港居民就業結構一直變化不大,男性就業的人口之中,71%-80%的人口都是從事漁撈,而自民國70年起,投入製造業行列者日增,女性加入臨海工業區、加工出口區的人數日增,這顯然與高雄地區在這一段時期正值工業化高峰期有密切關係,換句話說,由此時起紅毛港居民就業明顯趨於雜異及多樣化,有相當多的人投入社會團體以及個人服務業,這一個行業已經成為紅毛港的次要產業,比例約有10-51%左右,另外從事運輸倉儲及通訊業和水電煤企業的人口也日漸增多,從事商業的人口也日益增多……。再由70-90年間來看紅毛港的產業結構,作個整體歸納:居民從事漁撈最多----目前漁業從業人口已經減到4成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居民是為了享有漁民保險而登記的人,有的漁民出海不一定是捕魚,而是去從事海上交易,購買大陸漁民或沿海其它國家漁民的漁獲回來販售,根據調查在旗津地區和紅毛港所吃到的海鮮,其來源有一大部分是來自於菲律賓和大陸呢),其次是社會團體、服務業,再其次是工業(製造業---如臨海工業區的中鋼、中油、中船、發電廠、二港口碼頭工、拆船碼頭、燃煤儲運廠以及大林浦填海造陸工程處等機構工作),其他還有職業軍人、傭役、務農、僱工以及從商等等。

     除了以上的統計之外,若是親自踏查紅毛港沿街的商業機能活動,就會發現紅毛港的發展雖然呈現停滯狀態,但是基本民生商業機能活動仍然維持穩定情勢,舉例而言,雜貨店(咁仔店)若干家、海產店3…..等等,在此不列舉,留待後面老師會出一些習題來請同學調查這個部分。

 

                                                  ()未來的發展

   紅毛港因為長期限建、禁建(使住宅無法增加),再加上人口增加率未曾終止等等因素,雖然戶籍資料人口持續增加,但是因實際就業困難,以及居住品質不佳,所以人口紛紛外移,大多數年輕人遷居他處,而仍留在紅毛港的人口中大多數為中老年人口以及婦孺,很難想像在一個貴為國際港(第二港口前幾年是全球第三大貨櫃港,雖然近幾年來有排名退後的跡象)的旁邊,居然還有這麼一個破舊不堪的小聚落,在這裡,狹窄的巷弄和破舊不堪的房子是紅毛港人的生活天地,在這裡呼吸不到海風吹來的新鮮空氣,他們呼吸到的只是被污染海域的廢氣和大型工廠所排放出來的廢煙和惡氣,在這裡也聽不到人群鼎沸的聲音,但是卻可以聽到煤炭輸送帶的聲響和打造船隻的噪音,紅毛港人的悲情其來有自,他們不禁要從深處吶喊,紅毛港的未來到底在哪裡呢?

    要解決紅毛港的問題,第一個方法就是遷村,目前只有一小部分居民真正遷成,卻因種種因素始終未能真正落實,除了居民和政府之間對於遷村的協議有種種落差之外,加上遷村案事涉許多行政機關,在政府行政部門未適切調整前,遷村案顯得是遙遙無期,這方面非得請政府相關部門多多努力,讓紅毛港居民早日有個出入。若是遷村案遲遲不能落實的話,我們訪問了當地的耆老,他們提出很多對於紅毛港未來具體的規劃,這些意見相當寶貴,值得當局做參考,以下就將所知的計劃內容說明如下:  

(1)   紅毛港週邊的機構,特別是港務局應於遷村前輔導紅毛港居民作技術轉移以及就業輔導以維持人民基本生存之道。

(2)   紅毛港的獨居老人日漸增加,可說居全國之冠,且居民教育水準仍待提昇,希望有關當局能協助之,並協助設立老人服務中心和青少年活動中心等社會福利設施。。

(3)   期望政府當局能協助紅毛港保存當地傳統文化,使紅毛港的根不至於失落,故提出所謂「二合一計劃」-----(a)籌建紅毛港紀念公園----平面配置圖已有雛形(b)建設二港口開發紀念館----港務局剖港已31年,應給予紅毛港居民合理的回饋。

(4)   紅毛港的街道狹窄,駛經此處,連續490度大轉彎的路面設計,奪走數條寶貴生命,故而期盼能在紅毛港外海路台電第二出水口處作截彎取直的工程,以利交通,確保人身的安全。

(5)   建議台電火力發電廠設計半圓形紅色拱橋以回饋鄉里

(6)   速速規劃「紅毛港遷村日期」

(7)   社區總體營造----由文建會提撥經費預算,將小港區(包括紅毛港)作具體規劃,營造社區美化綠化觀光化的發展空間。

(8)   舊部落重建計劃:將紅毛港建設成一個具有豐富人文歷史的觀光據點,將它的特色----海洋文化發揮出來,舉例而言:(a)製作紅毛港鄉土護造與導覽護照---引導觀光客來參觀(b)產業文化振興計畫(把產業導入生活藝術化),這個意思就是說,在紅毛港能有海釣活動、假日魚市場、海產小街、海產小店(城鄉新風貌)的設置,聽當地居民說,此地的海產至少可以精心設計出26道佳餚美味(c)海汕路的古厝群也可以規劃為參觀古蹟的重要景點(d)海汕國小更可以善加規劃----例如:共同記憶牆等。(e)卡越仔文化(單拖漁船文化節)的規劃(f)出版紅毛港文物專輯,現在雖有紅毛港文史協會,但礙於經費及人手,規模不大,盼望未來能培育文化義工(以在地人為主,也歡迎更多富有熱誠的朋友來參與)來作導覽工作,能將紅毛港文化世世代代相傳下去,當然也希望紅毛港的網站能快快建構好,讓此地文化能無弗屆的流傳 (g)製作出紅毛港海產或古厝等具有特色的周邊文化----例如:繪製有紅毛港文物的T恤、鑰匙圈、紀念品等等精美文物。

(9)   高字塔是紅毛港的重要地標,希望能儘速規劃成紅毛港文物陳列館,目前在此地會定期舉行相關活動來吸引人潮。

     上述所敘述的美景並非一蹴可及,但是卻是蠻具建設性的合理規劃,讓人不的不佩服當地人士的企劃頭腦與愛鄉情操,現在就讓我們用聯想法把這一幅美麗的遠景浮現於腦海中,讓我們由紅毛港的悲情中走出,更鼓勵紅毛港的居民朝著積極而樂觀的方向去努力,更盼望有關當局能發揮最高的智慧與魄力,致力於紅毛港的再造,許給紅毛港居民一個光明的未來,同時也盼各位同學能藉著這個單元深刻的認識紅毛港的產業結構與區域文化,並進而讓此地的文化得以紮根在每一位愛鄉者的心靈之中,且讓我們期待紅毛港的浴火重生,讓我們等待著紅毛港的再起吧!

                                                                                 回單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