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曾是外商聚集的地方,所以洋行林立。曾有五大洋行之名,它們分別是英商德記、怡記、和記,德商東興,美商唻記。德記洋行建於1867年(清同治6年),從事樟腦、砂糖、茶葉等貨物貿易。1911 年日人將洋行改為鹽業會社。台灣光復後,改為台南鹽場辦公廳舍。民國68年,台南市政府收回整修,做為「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

      

【位置】:臺南市安平區古堡街一○六號
【創建年代】:清同治六年(西元一八六七年)
  

英商德記洋行

    創建於清同治六年(西元一八六七年),較德商東興洋行約早十年。其北面、西面都有倉庫,當年船隻先運貨入港,再由小船接駁,直接送入倉庫。

    英、法聯軍之後,清廷增開通商口岸,而臺灣也開埠允許外人通商,因此,南安平和北滬尾(淡水)兩港就成了外商雲集,商行林立之處。建於安平的早期洋行都在舊港口附近,最有名的五大洋行中,英商有德記、怡記、和記三洋行;美商為呷記洋行,德商為東興洋行。的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只有德記和東興洋行。

   洋商在當時多以鴉片、樟腦、砂糖為大宗買賣,而德記洋行則以茶出口為主要貿易。日據時代,鴉片、樟腦等業務由日人收歸專賣,糖業也由日商把持,洋行貿易量銳減,再加上港口日漸淤淺,船隻進出困難,商行幾乎沒落,只剩德記洋行勉強維持至民國前一年(西元一九一○年),才撤離安平。

    往後,洋行雖依樣重修過,也曾做為日本鹽業會社,及臺南鹽場辦公處,但有一段時期無人居住,荒蕪不堪。直到民國六十八年,巿府收回整修,並由奇美關係企業出資改為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展示先民蠟像,而民國八十三年進行修復工程,洋行舊貌才又得以重現。

回到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