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載金城,古稱「二鯤鯓砲台」,也有人稱做「三鯤鯓砲台」。其實「二鯤鯓」、「三鯤鯓」 都是昔日羅列在台江西岸的沙洲島名,道光年間後,台江逐漸淤積,諸沙洲也慢慢合攏連接,「二鯤鯓」、 「三鯤鯓」就在這種情形下連成一島,是故有這樣的別稱。

         億載金城不但是台灣第一座現代化西式砲台, 也是第一座配備「阿姆斯壯大砲」的砲台,可說是台灣砲台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砲台的創建, 緣於「牡丹社事件」] 所引起的日軍犯台。 當時清廷派欽差大臣沈葆楨   來台辦理籌防及交涉, 沈氏遂奏請興建砲台以固海口、護衛府城。因砲台位置地處沙洲,材料取得和運送皆不易, 傳聞當時曾大量搬用已傾圮的熱蘭遮城(即安平古堡)牆磚做為建城材料。 整座砲台於光緒二年完工,雖不及在事件中發揮作用,然在光緒10年及21年的中法、中日戰爭中, 曾大展雄威,有效嚇阻敵軍入侵。砲台內地寬闊廣大,原為操兵演練所在,中央原築有一池塘, 深約五、六尺,用來緩衝敵砲落地的殺傷力,以免危及四周營房及士兵。如今池塘被填平了無蹤影, 至於營房的確切位置,至今也尚未定論,是淹沒在馬路下?抑或築在下方空地上?有待進一步考證。 砲台西側立有沈葆楨銅像,讓訪客在遊賞古蹟之餘,也順道憑弔這位對台灣近代建設頗有功業的清代大臣。

億載金城

城垣

回到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