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欣賞教學   

(一)要瞭解音樂欣賞的目標

1.養成愛聽音樂的習慣和態度。
     (1)愛聽節奏明朗、曲趣快樂的音樂。
     (2)愛聽曲調優美的音樂。
    2.培養沉思而豐富的想像力。
    3.增強對音樂的感覺與反應,從音樂中能感覺到節奏、
      曲調的反 復與模仿,樂段的對比及和聲的美感。
    4.能理解樂器與人聲的特徵。
    5.能理解音樂的種類及其表現的方式。
    6.具備講述音樂故事的能力。
    7.培養選擇優美音樂的能力。

(二)欣賞教學的範圍應包括音樂的全部

弋登(Edwin E. Gordon)主張學習音樂應採用母語教學法(Mothertongue method),就是根據學習語言的原理。音樂欣賞教學法也可以說就是「聽」的教學法,就是讓兒童從「聽」的動作中學習音樂。所以,聽到內容應包括音樂的全部。從音的高低、長短、強弱的節奏要素,到樂曲的曲調與和聲;從現有的名家作品到兒童自創的音樂,均應納入欣賞的範圍。現行國小音樂課本,每單元均有欣賞教材外,由此可見它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除了認真教學課本中的欣賞教材外,教師應將欣賞的範圍擴展至整個音樂教學,使基本練習、演唱、演奏及創作等項目均與欣賞發生密切的關聯。譬如發聲的練習、指揮的動作等都應力求好聽、好看,達到美的標準。再如歌曲演唱,教師應視為聲樂欣賞的一環,按照要點從中獲得聲樂欣賞的知識。演奏教學亦然。至於創作教學,教師更應將兒童創作的成果,讓大家共同欣賞、討論,並提出批評,以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使欣賞教學貫穿整個音樂教學,成為音樂教育的重心。

(三)欣賞教學應著重培養兒童對音樂的興趣

對音樂有了興趣,就喜歡聽音樂,進而學習音樂。所以,音樂欣賞應具有引起動機的作用,不論教學演唱、演奏、創作,甚至音感與認譜,即使是最不引人注意的發聲練習,也應抱著欣賞的態度來學習,並加以評鑑。從中提昇欣賞的能力,相對的也就是提高學習的興趣。

(四)欣賞教學應培養良好的欣賞態度與習慣

1.課堂中的欣賞:
     (1)要認真的欣賞,但不必過於嚴肅。

     (2)要養成靜聽的習慣,不可互相交談。
     (3)要培養發表聽後感想的能力。
    2.音樂會的欣賞:
      (1)服裝整齊、準時入場。如因故遲到,應等到一個
          節目完
了才行進場。
      (2)音樂會與晚會、電影欣賞會性質不同,不可講
          話、吃東
西、以免發出雜音。
      (3)非經許可,不宜攝影或錄音。
      (4)一個節目(一首樂曲)完了,應予拍手,以示讚
          美與鼓勵。
但拍手的時間不當,反而影響會場的
          秩序且給演出者不良的印象。有的樂曲包含數段
         (樂章),如奏鳴曲、交響曲與協奏曲等均含有
         三、四個樂章,每個樂章都有終止的感覺,演出
         者常有少許停頓,這時不可拍手,否則演出者會
         認為聽眾水準太低且影響繼續演奏而生反感。

(五)欣賞教學應注重我國民族音樂

目前國人太過崇外,總以為外國音樂比本國好,外國音樂家比本國強,留外學人皆以外國的教材教法來教育中國人,無異為外人從事音樂推廣教育。留學的目的在學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不是要國人唱洋歌、奏洋樂、聽洋曲,使本國音樂全盤西化,進而使民族自尊心喪失殆盡。我國歷史悠久,音樂文化蘊藏豐富,留外學人應學習外國之治學方法,發掘自己之音樂寶藏,予以整理並加發揚,才是留學之本意。在欣賞教學中,自應重視民族音樂,將國樂、國劇、民謠、我國音樂家及作品廣為介紹,以加強兒童對我民族音樂的認識。

(六)欣賞教學應培養選擇優美音樂的能力

音樂教育要能培養兒童鑑別音樂的能力,瞭解何者為高尚幽雅的音樂,能陶冶人之性情;何者為靡靡之音,能消沉人之意志。總之,凡能讓我們產生愉快、和諧、樂觀、進取的情緒,這種音樂都是好的音樂。

(七)音樂欣賞教學的方法
一、隨音樂身體律動
 聽到音樂,手舞足蹈,似乎是人類不分年齡的自然反應。音樂欣賞教學應該要掌握人們這種天性,讓聽者「聞樂起舞」。瑞士音樂教育家達克羅茲認為:在音樂上,凡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節奏的長短、聲音的高低之各種變化的動感,均可以身體的動作予以外顯,特別是節奏。凡有節奏者,就有律動;凡律動均有節奏。而個體對音樂的身體反應是直覺的、自然的、即興的。身體能夠對音樂產生動作反應表示個體從聽、動作、認知對音樂有所感覺與理解。傳統的教學看似重視身體律動的表現,但是,主體的角色並非以學生和音樂為主,而擺在老師和音樂以外的事物。學生的動作往往是在老師的故事、歌詞、比喻的牽引之下所做出的樣板反應。到頭來,學生對於欣賞的音樂內涵仍然一無所知。所以,聽音樂表現律動必須是老師引導學生感覺音樂中的強弱、快慢、長短、高低、音色、曲式,而學生發自內在對音樂直覺的動作反應。其動作不須經過修飾,完全是原本自然的身體動作,像是:行走、跑步、跑跳、旋轉、扭動、搖擺等。

二、隨音樂畫圖         
      隨音樂身體律動是用身體動作反應聲音,聽音樂畫
        圖則是用
圖像表現聲音。正如前者,學生需要引導
        對音樂特定的要素、概念做出身體反應,畫圖也要
        有所目標。聽音樂畫圖並不是要求學生一定要畫出
        具體的物體,過分複雜的畫圖過程會讓教學活動脫
        離「聽覺」,如此一來又將本末倒置。從「聽」引
        發「感覺」,產生「形象」,以簡單的線條、色
        彩、直覺地反應,才是聽音樂畫圖真正的目的。

三、以遊戲的動作表現音樂
      一邊聽音樂,一邊玩遊戲,音樂帶動遊戲動作,若
        不仔細聽
就玩不好遊戲,音樂絕不是可有可無的背
        景而已。遊戲的目的在於以遊戲動作表現對音樂的
        反應。遊戲不要太複雜,配合音樂的拍子傳玩具、
        傳球、拍手(個人拍、兩人對拍、小組合拍)、猜領
        袖,或是兩人一組,配合音樂,一人即興動作,另
        外一人模仿。遊戲動作不應過分複雜,而月必須根
        據音樂的強弱、快慢、長短、高低隨時作適當的反
        應。

四、配合圖片、影片欣賞
      欣賞音樂的同時,配合圖片或影片可以引起學生的
        興趣,但
不要連續實施太長。最好是在欣賞的過程
        中,老師適時地引發一些與內容有關的問題,讓學
        生及時回答。

五、引導發問
      在欣賞標題音樂時,老師往往會把重點放在解說與
        標題有關
的各種事物,卻忽略音樂的聆聽。其實,
        真正引導式教學不是事先告訴學生所謂的「正確答
        案」,而是讓學生聆聽然後發表他們的感想。在聆
        聽音樂故事的過程當中,老師也並不是一味地講故
        事,而要在適當之處向學生發問,讓學生從音樂當
        中思考答案:「這段音樂是快的?還是慢的?」
       「你覺得這是描寫哪一種動物?」「為什麼?」
       「這段音樂特別激烈,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六、哼唱主題
      以兒歌、民歌、名曲為主題的樂曲,最好的欣賞方
        式就是學
生從樂曲當中發現他們所熟悉的歌曲來引
        起興趣,然後配合音樂哼唱主題。學生從回憶舊經
        驗的過程中自然而認識了偉大的名曲。

七、配合音樂表現節奏
        一邊聽音樂,一邊隨音樂表現節奏,讓學生統合
       聽覺、認
知、技能,與作曲家、樂團、音樂打成一
       片是何等的有趣而有成就感。凡是結構單純、節奏
       明顯、速度適中的樂曲均可在欣賞的時候一起演
       奏。在過程當中,學生不知不覺地培養了良好的節
       奏感,正確的演奏技巧與他人合奏的樂趣及態度。
       隨音樂演奏,最簡單的就是打強拍、打拍子或是某
       一個固定的節奏型,學生分組用不同的樂器演奏不
       同的節奏,就可以形成合奏,完全靠聽奏不需要視
       譜。老師可根據樂曲節奏的結構設計節奏型,並用
       不同的符號畫成「圖譜」。每一種符號代表某一種
       節奏,而每一種節奏可用人聲、身體樂器或節奏樂
       器不同的方式來表現。

八、配合音樂演奏曲調
      當學生具備了演奏曲調樂器的能力之後(例如:直
       笛、音磚、
木琴、鐵琴等),可以配合音樂演奏曲
       調。適合一邊聽一邊演奏曲調的樂曲原則上是:曲
       調簡短、節奏簡單、音程多級進、音程多級進,多
       反覆性、速度較慢。再者,樂曲中的頑固低音也是
       很適合演奏的。

九、配合音樂表演戲劇
      戲劇與音樂是一體的,歌劇更是戲劇與音樂結合。
       在音樂欣
賞的同時,配合音樂表現戲劇是音樂、舞
       蹈、美術等名種藝術統合的表現。凡是標題音樂、
       音樂故事或是歌劇都是現成的教材。進行這項活動
       之前,先要對樂曲內容有所理解。在設計戲劇動作
       時,盡量從音樂要素的各種表現中引發想像,以音
       樂來設計動作,不應以完全憑空想像的故事勉強和
       音樂湊在一起。
       十、配合「樂曲提示卡」來欣賞
      所謂「樂曲提示卡」是將樂曲整體的架構以圖表的
       方式呈現在圖卡上,讓學生邊聽邊對照。它主要的
       功能有:
      1.引導學生欣賞有所方向:不論欣賞哪一類的音
         樂,歌曲或
樂曲、標題音樂或絕對音樂,一定要
         讓學生「聽之有物」。提示卡將樂曲的音樂要
         素、結構,按照音樂發展的順序以視覺的型態呈
         現,引領聽者有方向地去聆聽音樂的內涵。

2.培養學生專心聆聽的習慣:學生在提示卡的導引
         之下,必
定要「耳聽目視」,才不會迷失方向,
         自然而然就培養了專心聆聽的習慣。

3.復習、介紹、加強音樂要素、樂理:藉著提示
         卡,學生在
聆聽的同時可以從視覺上看到音樂的
         概念以具體或抽象 (正式)符號呈現,如此一
         來,學生將聲音、符號、樂理三者連結,對音樂
         將有整體的認識。

4.做為老師評量的工具:老師以提示卡作為評量的
         工具,可
以立刻知道學生的反應,隨時掌握學生
         學習的狀況而給予適時的幫助。

(八)音樂欣賞教學的原則
    音樂欣賞教學的方法千變萬化,只要把握原則,每位老師都可 以設計出精采的教學:
一、老師必須對樂曲深刻理解:熟悉教學的曲目是成功教學的第
一步。老師必須要對所欣賞的曲目內容要素、曲式結構非常清楚,事先反覆聆聽,分析記錄,這是絕對不可免的準備工作。

二、掌握欣賞重點:傳統式的欣賞總以為每首樂曲都得從頭至尾全部聽完。有效的欣賞並非如此。應該是擷取音樂當中有表現特色的段落,作重點的深入賞析。對部分有所理解之後,再聆聽整體,以認識部分在整體中的特質以及樂曲整體的面貌。

三、根據欣賞重點,訂定目標,設計教學活動:掌握重點,設定目標,根據目標設計教學活動,活動方式包括聽、動作、歌唱、演奏、演戲甚至創作,老師應當活用各種方式,引導學生進入音樂的內涵,深刻地感覺與理解。切勿整節課枯坐乾聽。

四、以音樂為主體,說明不宜過長:欣賞的主體是音樂,再美的音樂莫過於以其本身美妙的音樂來引人共鳴,言語的描述不能充分表現音樂的美。老師應該盡量少說多做,以音樂來教音樂。

五、欣賞教學應與其他項目的聯繫,且應反覆多次聆聽:欣賞教學在課程標準上雖是單獨列項,但是它與音樂的其他項目卻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欣賞時,可作大量的音感訓練,演唱或演奏主題有助於音準和操作樂器的技能;樂曲中的樂理,若學生已學過,正好用來加強復習,若是與認譜(樂理)教學的進度一致,就是最好的現成教材。創作的理念亦可運用在欣賞的過程當中,隨時讓學生發表自我的想法。每一個重要的主題,樂句或段落應多次反覆欣賞,從感覺、反應、知性等多反面來欣賞。

六、視聽器材應多加運用且注意品質:豐富的軟、硬體視聽器材有助於欣賞教學的教學成效。錄音帶、CD、錄影帶、錄音機、錄影機是基本的設備,配合教學所用的樂器圖片、幻燈片、或實物等,可使教學更加生動活潑而具實效。

七、應事先錄製欣賞的音樂:老師應事先錄好上課欣賞的音樂,特別是需要反應聆聽的片段,應事先剪接,記錄位置,以免在課堂上手忙腳亂,耽誤時間,影響教學效果。

八、老師本身就是最佳的被欣賞對象:老師隨時在學生面前範唱或範奏,本身就是最佳的表演者。老師應注意自己每一次的表現,都應具有音樂性,做學生模仿的好對象。

九、欣賞的曲目應廣泛:欣賞的曲目應盡量涉及各種不同形式、時期、族群、作曲家,讓學生有機會廣泛地接觸,多聽、多比較就有更寬廣的視野,培養敏銳的鑑賞力。

(九)結語
    音樂欣賞整合了個體在聽覺、視覺、動作、認知和感性等各
方面的運作。音樂欣賞教學並非讓學習者單純地聆聽,而應該結合音感、認譜、演唱、演奏等活動,並以創造性的引導帶領學生進入音樂的內涵。音樂教育者的職責是選擇真正「好」的音樂,透過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習者欣賞的能力。懂得欣賞音樂的人必定具有音樂的素養,而欣賞人口的增加必定提升全民音樂教育的水準。

參考資料
劉燕當(民75年)譯,柯普蘭著 怎樣欣賞音樂 台北市:音樂與音響雜誌社
曾正仲著   音樂認知與欣賞   幼獅出版社

回課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