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縣立 國民中學八十八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一次定期考查三年級
理化科試題
班別: 座號: 姓名:
壹.
選擇題:
1.小明以外力使磁針轉動,待其停止後, .磁針會指向 (1)南北方向 (2)東西方向
(3)上下方向 (4) 不一定
2.磁感應時,磁鐵和鐵釘(1)一定要接觸(2)不一定要接觸(3)必須在磁場範圍內(4)必須接觸,還要外力磨擦
3.將磁鐵放入一堆小鐵釘中再拿出來,何處吸住較多小鐵釘? (1) N極處 (2)S極處
(3)兩極處 (4)中間部分
4.人類史上第一部發電機是誰發明的? (1)法拉第 (2)厄斯特 (3)安培 (4)阿瑞尼士
5.發電機是利用何種原理將力學能轉換成電能? (1)電流磁效應 (2)電磁感應 (3)電流化學效應
(4)光電效應
6.直導線通電流,週圍會有磁場存在;電流方向與磁場方向 (1)平行 (2)垂直 (3)不一定
(4),隨電流大小而定
7.承上題, 電流方向與磁場方向的關係,可以用那個定則或定理判定之?
(1)安培右手定則 (2) 安培左手定則 (3)右手開
掌定則(4)法拉第定律
8.有關磁鐵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1)能吸引任何金屬 (2).磁鐵一定彼此互相吸引 (3).N極,S極可單獨存在 (4).斷裂
處會生成新的磁極
9.有關磁場的敘述,下列何者不正確? (1).兩極處磁場強度最大 (2).磁力線的疏密代表磁場的強弱 (3).地磁的北極極性
與磁鐵N極相同(4)磁針N極在磁場中所受磁力方向即為磁場方向
10.在通以電流的長直導線周圍,由鐵粉所分佈的狀況,下列結論何者不合理? (1).分佈成同心圓 (2). 越接近導線磁力越
強 (3).電流越強磁力越強 (4).磁場方向為順時針
11.一南北方向長直導線水平放置,通以由北向南的電流,則在導線下方的磁針N偏向何方?
(1)東方 (2)西方 (3)北方.
(4)南方
12.右圖為螺形線圈通電的情形,電路接通後,置於線圈右側之磁棒, 將會
產生何種現象? (1)不受影響 (2)被排斥 (3)被吸引 (4)先吸引再排斥
13.增加電磁鐵磁力之方法何者無效(1)增加線圈單位長度所繞圈數(2)增
加線圈之圓周(3)線圈內放入鐵釘或鐵棒(4)增加通過線圈的電流
14.螺形線圈在下列何種情況下,會產生感應電流? (1)將線圈依南北方向放
置 (2)在線圈旁放一塊磁鐵 (3)將一棒形磁鐵插入線圈中(4)將線圈連接電池
15.下圖為將磁鐵擺在插有軟鐵棒線圈之相關位置圖,當電路接通時,磁鐵皆受吸引的二個圖為 (1)乙丙 (2)乙丁 (3)甲
丙 (4)甲丁
貳.
填充題:
1.兩磁鐵以同名磁極靠近時,會互相 1 ,以異名極互相靠近時會互相 2
。
2.指南針因受到___3___的影響而指向南北方向
圖一
3.銅線兩段分別連接電池的正負極通以電流
銅線周圍的磁場形狀如右圖(一)所示,則
圖中銅線下端接的是電池 4
極.
4.右圖(二)電磁鐵左端為 5 極.,右端為 6 極,若在A.B.C三處放置小磁針(地磁不考慮)
則A處小磁針N極指向 7
方
B處小磁針N極指向 8 方
圖二
圖三
C處小磁針N極指向 9
方(以左右回答)
5.右圖(三)中,磁棒進出線圈可由檢流計測出線圈
產生感應電流,試回答下列問題:
(1).磁棒進出的方向是否影響感應電流方向? 10
(2).磁棒進出線圈的速度大小是否影響感應電流大小? 11 。
(3).若要增大感應電流,可以增加線圈的 12_ ,
或使磁棒進出線圈的速度 13 (加快或減慢)。
(4).若以相同之磁鐵分別將N極,S極以相同的速度插入線圈中所產生電流的大小
14 ,方向 15 。
桃園縣立 國民中學八十八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一次定期考查三年級
理化科試題
參. 綜合題: (以代碼回答)
1.
導線上的電流方向,如圖(A),則電流所生的磁場方向為
1 方向。(由上向下看)
2.
安培定律指出載流導線所產生的磁場強度和電流的大小成
2 比,和距離成 3
比
3.
任何通有電流的導線,都可以在其周圍產生磁場,這種現象稱為電流的 4
4.
圖(B)中,當電源b開關a接通後,螺線形線圈內的磁場方向係向c或向d? 5
代碼 |
答案 |
代碼 |
答案 |
A |
正 |
AB |
d |
B |
反 |
AC |
化學效應 |
C |
N |
AD |
磁效應 |
D |
S |
AE |
順時鐘方向 |
E |
c |
BC |
逆時鐘方向 |
圖
(A)
圖 (B)
桃園縣立 國民中學八十八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一次定期考查三年級
理化科答案卷
班級: 姓名: 座號:
壹.選擇題: 每題3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
|
|
|
|
|
|
|
|
|
|
|
|
|
|
貳.填充題: 每題3分
1 |
2 |
3 |
4 |
5 |
|
|
|
|
|
6 |
7 |
8 |
9 |
10 |
|
|
|
|
|
11 |
12 |
13 |
14 |
15 |
|
|
|
|
|
參.綜合題: 每題2分
1 |
2 |
3 |
4 |
5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