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求新、求變、求趣味!

 

專訪豐陽國中power教師林斯文

文/朱美

前年開始,豐陽國中試辦九年一貫創新教學,林斯文卯足了勁,設計出能夠激發同學思考的教學方法,讓他獲得去年全國power教師的提名。
林斯文老師是豐原市豐陽國中唯一的地球科學教師,也教授理化。他人如其名,外表斯斯文文的,看起來一副好脾氣的樣子,笑起來臉頰會浮現一個酒窩,從不擺架子,上課氣氛輕鬆,學生也喜歡和他開玩笑。
求學期間,林斯文深感到被迫讀書的痛苦,所以在當了老師之後,就希望盡全力用最輕鬆有趣的方式,帶給學生學習的快樂。

利用學習單,了解學生的學習障礙
「當老師的苦惱之一,就是老是弄不清學生那裡不懂?我又不願意用打罵的方式來把學生不會的地方忽略過去,恰好同事在師大碩士班研習『建構教學』,我便向他討教建構教學的理念,深入學生學習的認知過程,並設計學習單,讓學生藉由回答學習單上抽絲剝繭的問題,在腦中建構自己的知識。」林斯文用心設計的學習單,果然博得同事及學生的好評,曾經在豐陽國中八十八學年度的學習單競賽中獲得佳作。

課程與生活結合,培養學生基本能力
由於教學和日常生活常有不能結合應用的現象,在去年和前年的理化科教學,林斯文將同學分成數組,每組設正副組長、器材員(負責準備實驗器材)、記錄員、報告員(負責將整合後的結果上台報告)、監察員(負責維護現場秩序);各組分派不同課後任務。例如課程上到用濾紙過濾溶液中的雜質時,有一組同學便被分派到砂石場,觀察工人用流籠分出砂與石、並把石粒依大小篩出的情景,並用現場照片在課堂上說明;上到光學的課程,同學便被分派去採訪眼鏡行老闆,訪問近視形成的原因、驗光機的原理、如何預防近視以及應用光學的器具等等。
在分組作業中,全組同學必須互相合作,以完成團體成績;如果絞盡腦汁還是不會做,可以向他組請求支援。在這樣的課外活動中,同學們不但在日常生活中印證理化科所教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團體合作達成特定的目的。自私自利不願合作分享的同學,最後必然得不到收穫。

以書面報告,培養分析整合能力
為養成同學主動求知的習慣,林斯文也曾把一部份講課的工作分配給同學,把較易懂的課程內容分出六個主題,讓同學分組上台講課,並回答同學的問題,不足的部份再由老師隨後補充。這種教學的好處是讓同學能主動課前預習、主動思考,由於要算成績,報告組擔心無法回答同學的問題,所以都分外認真。
這個學期,由於受到家長要求,校長三令五申要老師加強學業成績,在這個前提下,無法再讓同學一一上台報告,林斯文採取了變通的方式,把報告完成的時間延長成為一學期,前十週蒐集剪報,再下來五週的時間依類別分篇,並撰寫各篇摘要。學生聽到要交報告,不免都發出了長長一聲的「啊---」但是,林斯文心裡都很清楚:光是考試背書,無法訓練出善於獨立思考的下一代,唯有讓孩子們獨立面對浩瀚的知識之海,分析歸納之後的結晶,才會完全屬於自己。

不在乎分數高低,在乎的是用多少心
學校制式的藍皮作業,一些老師會用來當考試的工具,林斯文認為藍皮作業的題目太偏向記憶性,寧可讓學生當作練習。他也很反對用艱澀的題目,來逼學生用功。「考試的目的是在幫助學生學習,而不是篩選學生。」因此,每教完一個單元,他會在課堂上提醒學生:「明天要對藍皮作業的答案,同學們可以看課本寫,但是要算分數喔!」
課堂上雖然為升學不得已舉行小考,但也提供更寬厚的機會,增加同學的學習成就感,例如,他會設計一些靈活的問答題作業,還允許學生自由使用繪畫或貼圖的方式來輔助說明。「成績無法完全評量學生的用心程度,如果他願意用心把作業做好,那麼我不吝惜給他高分。」這是林斯文很重要的觀念--用多少心,比實際得到多少成績,更值得老師鼓勵。由學生自選的可愛、非制式的作業簿,也代表林斯文對自由教育理念的尊崇。「學校規定的東西已經太多,能自由的地方就讓他們自由吧。」林斯文說。

自製輔助教材教具
課餘喜歡爬山的林斯文,因本身所學,經常在高處觀察台灣的天然地形。「每次我看到特殊的地形,心裡就想:如果能帶學生來這裡看看多好!這樣課本裡講的,他們一看就懂了。」可惜種種因素,這個理想無法如願。「有廠商製作整套地球科學的錄影帶,內容精彩,可惜一套買起來要好幾萬元,學校沒有這個經費。」窮則變、變則通,林斯文只好自己製作整套教學用的投影片,有系統地整理出課文重點,並且就書上講到的地形圖,上網、翻拍,印製成投影圖片,上課講解地形時,就有實例可用了。

要把學生帶到哪裡去?
實施了二年活潑的教學方式,教會學生靈活的思考,林斯文不免也遇到學生學業成績不理想的問題。「我們經常接受到的理念是:要對學生的生命負責。但當我們真正是以生命的觀點來教學的時候,學習成就的不佳,在這個依然升學掛帥的環境中,是否會帶來學生低度的自我認同?」
聰明擅思考、會做報告的同學,如果考不上好學校,對他的未來會不會是個傷害?這是林斯文目前還在思考的問題。總之,教學是老師與學生的互動,必須透過不斷檢討反省來增進效果,而不是一昧由老師的立場執行就可以。「我們在課堂上傳達的是什麼?我們要把學生帶到那裡去?」是一個教學者必須不斷省思的問題,而兢兢業業教學的林斯文,依然在每天課後不斷地沈思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