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教師心事誰人知

 

 

文/李俊賢﹙教師﹚

每從媒體上看到教育變革的消息,除了跟多數人一樣,有著「錢從哪裡來?」的質疑之外,更不免憂心諸多的變革,對學生、老師及整個教育的未來,會不會又是個「無言的結局」?回顧過去的九年國教、多次的課程改革……,看看現在的小班小校、鄉土教學、書包減重、自學方案……,想想未來的十二年國教、九年一貫、國教向下延伸、教育券、社區高中職……等等大大小小的政策措施,理當都是為教育塑造快樂學習的天堂,然而事實是否如此呢?幾十年來的教育改革,可以說是「守著理論、抱著理想往前衝」,忽略了實際執行面的難題、負面效果的反思、基層學校的需求及家長學生的期望,是故,不少變革不是無疾而終,就是成效大打折扣,甚至形成一場荒謬的教育遊戲。

回首這一路走過來教育的變、變、變,基層老師總是以有限的時間心力,馱負著學者、專家、長官、家長們超越實際的無限期許,茫無頭緒的在校園裡推銷、販賣誰也無法保證實效的「教育膏藥」(有人深信膏藥是萬靈丹,有人說無效且有副作用)。膏藥配方來自上級的教育大夫,基層教師無權、無能也無力修改配方用藥,是故教育大夫指示膏藥貼哪裡?怎麼貼?基層也只有照辦。即使明知藥方無效不適用,或位置貼錯了,還是得奉命行事地貼下去,至於是否醫得了教育之病?基層老師應是知之最詳,只是卑微身分地位的言論,難以獲得有權者的重視回響。回顧過往,形式上的公聽會、實驗、試辦,其實只是在為膏藥配方背書而已,諸多的檢討會場上,老師們可曾大膽的說過「NO!」?就算說了又能撼動多少上級已堅的心意?

美好的教育遠景、願景,是大家共同的期待,也是我們努力的目標。然而遠景願景的編織拓展,應是有所變,有所不變,而非僅是為了仿效國外制度或只為變而變。國外有國外的條件,國內有國內的環境,盲目移植的結果,徒增治絲益棼之困擾。如果期待教育改革如同魔術師的魔棒一揮,烏鴉即可變鳳凰般的輕易,那是不切實際的;如果改革只是花更多的鈔票來求新求變,使得師生家長日益忙亂,來構築更多教育的表象成果,來掩蓋現狀日益惡化的教育膿包傷口,那絕非教育之福。

每當看到教育部發放「教育券」的訊息,總是讓我們想到目前縣屬中小學,不少教育同仁為求自願退休不得,而自辱尊嚴的「裝病請假」以不適任排隊待退,更有老師想「全退」不成,不得不改「月退」而抱怨連連。幾十年來中小學老師的退休問題,是政府在逼迫老師做假,嚴重侮辱師道尊嚴。試想服務三四十年之後,無意、無心、無力再續任教職的「老」老師,為什麼不能讓他們順利退休呢?地方政府經費困難,我們可以理解;然掌控全國經費的教育部,可以發放幼兒教育券、私立高中職教育券,為什麼不先解決中小學老師的退休問題呢?最令人不平的是,行政機關沒有「退休不成」的情事,國立學校老師說退就退,何以獨獨苛待國中小學老師呢?

他們多做了什麼  少享受了什麼

最近教育部研擬廢除中小學老師的寒暑假,果真實施,相信基層老師無力也無能反對,我們也不願背負「既得利益者反撲」的大帽,但我們也要提醒教育長官們,當您們想到「別人少做了什麼?多享受了什麼?」的同時,請也不要忽略「別人多做了什麼?少享受了什麼?」的事實真相。倘若國小教師這行業,真如長官和社會大眾所想像的那麼「輕鬆愉快」,那為什麼最近幾年為數不少老師提前退休呢?又為什麼有很多老師排隊等退休呢?想想哪個行業員工如同國小老師吃個午餐都不得平靜,午間小休都不得安寧呢?想想多少行業員工下班後會帶工作(無關薪水和加班費的工作)回家做呢?長官們不妨深入了解後再做定奪,相信更能了解當前國小教育的辛苦在哪?

我們了解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在變,我們沒有理由死抱著舊思維、老方法來面對日新月異的未來教育;我們也了解學制變更、課程改革、科目增刪、教學方法的改進、設備更新……等,無一不是為了更美好的未來教育。然而這諸多的變革過程中,我們是否考慮過教師的時間心力、學生的學習負擔、家長的配合程度、社會大眾的認知比率?學者專家的理論、教育長官的理想固然是領導與改革教育的基石,然若忽略基層學校教師的現實困境、大小型學校教師工作負擔的差異、學生家長的實地需求,避過城鄉資源的差距、貧富家庭的差距,那再美好的理想也如同空中起造樓閣般的虛幻不實。

教育改革本就是一項複雜的工程,也是永難完美的工作,更不是想當然爾的套公式理論就可以成就的。我們贊同有缺失就要改,不理想就要變。但是改革的前提應是思慮周密的措施,而非只是迎合少數個人的理念意願;改革的內容應是因校、因地、因人數施政,而非全國同一尺碼;改革的作法應顧及弱勢家庭孩子的學習,而非只是在為高階家庭子女打造學習天堂;改革的結果應是大家滿意的成效,而非少數歡樂眾家愁。

教育工作應該是務實的,教育變革的影響是深遠的,是故任何改變應該是慎重的,而非僅是變、變、變而已。可以變得美好而久遠,我們當然全力以赴;變得不好,徒費錢財心力事小,學生成長過程所受的延誤傷害才是我們關心的重點。「朝令有錯,夕改何妨!」固然有理,政策措施也隨時可改可變,但孩子的成長不能重來,一次錯誤的實驗試辦,影響孩子一生,能不慎重乎!追逐教育的美好理想我們樂觀其成,但也請不要忘了變革之前的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