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巧克力

台北市復興中學二年愛班 張芯瑜

  暑假中一口氣讀了《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潛水鐘與蝴蝶》兩本書,這是我第一次接觸探討生、死題裁的著作,相對於我現在的青春年少、花樣年華,這兩本書所討論的課題著實深奧、沉重了些,卻開啟了我的思路-如何面對自己、面對生命,也讓我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書中的靈魂人物老教授墨瑞面對死亡,竟能誠實展露他的恐懼、哀傷與脆弱,承認自己種種眷戀不捨的情緒;並以死亡作為生命的最後計畫:「研究我如何緩慢地步向死亡,觀察我身上發生的事,和我一起學習」,他說:「學會死亡,你就學會活著…」

  其次《潛水鐘與蝴蝶》的作者鮑比是法國時尚雜誌的總編輯,因中風不能行動、喪失語言,全身只剩拉動左眼簾的那一根肌肉還有機能。於是由別人指字母,指對了他就眨眼睛的方式,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寫出這本書。以平淡的語氣,將他的孤獨與哀傷娓娓道來;他就像被緊閉在鐘底下的蝴蝶一樣,在絕望中尚有一絲纖細靈敏的心靈,揮舞彩翼在回憶裡馳騁翱翔。在書末寫到「宇宙中是否有一把鑰匙可以解開我的潛水鐘?有沒有一列沒有終點的地下鐵?哪一類強勢貨幣可以讓我買回自由?」一連串的問號之下,振翅的蝴蝶終究不能飛出緊閉的生命之鐘!

  闔上書本,我深深吸了口氣。一直以為「生」、「活」得美好是自然天成的事,原來生命有它的節奏、規則、韻律。寒來暑往、秋收冬藏;生老病死、成敗得失,這一切都是人生的「必然」。無論富商巨賈或是販夫走卒都逃不過生命的脆弱與無常,我們只能學會尊重生命、面對生命、並從中領略苦盡甘來的樂趣。

  我們每天起床、刷牙、洗臉、吃早餐、上學…,一切看似平凡而正常;可曾想過有些人卻已經沒有「明天」了,我們能天天安睡、天天起床是多麼不平凡又值得欣慰的事。筆名杏林子的劉俠女士,身體的病痛年復一年,她依然滿心是愛、滿心快樂的活著,並不斷寫作,鼓勵更多的人;患有肌肉萎縮症的朱仲祥,雖只能趴著生活,仍以旺盛的生命力四處演講激勵人心;天生四肢不全的日本人乙武洋匡憑著不認輸的毅力,能爬山、打球,並完成大學教育,如常人般勤奮工作。在我們週遭,掌握「今天」不向命運低頭而咬牙奮鬥的人,比比皆是;因為懂得惜福、感恩,他們會珍惜自己生命所擁有的,因為「活著就有希望」。

  每一個人遇到自己生命中的痛苦與難關,難免會悲傷沮喪,但毋須否認壓抑,想哭就哭,給情緒一個宣洩的空間,一切交給時間來療傷止痛。在生命最脆弱時,也不要放棄自己,試著把這份痛苦昇華,給自己更多力量重新出發。抗癌專家莊淑旂女士一生的遭遇可說是歷盡艱辛的一個「苦命的女人」,但她卻從最深沉的悲慟中,激發出最極致的意志力。再由《乞丐囝仔》一書中,作者賴東進的身世背景幾乎是一連串的無知、無奈與錯誤所造就的困苦人生,他沒有向命運低頭服輸,一部成長的血淚史道盡了什麼叫做「生於憂患」!不僅陪上我的熱淚,還捫心自問:「怎麼有人活得這麼苦?」如同孟子所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當我們的生命遇上瓶頸困頓,在怨天尤人之餘,也不要放棄自己,專注力量、扭轉逆境,相信終能擺脫命運的泥淖,開創卓然自立的前程。

  由新聞報導中隱約透露出我們的社會生病了:酒後駕車肇事,造成人間悲劇;青少年飆車逞快,輕者受傷殘廢,重者車毀人亡殃及無辜。如果我們能學會尊重自己的生命,或許較能感受他人生命的可貴。我們年輕的一代,對事物容易焦急,不懂得等待。其實生命並非「速食」或「即溶」,就像體重增加、頭髮長長、甚至知識的累積,都需要時間。面對生命,我們不能閒閒懶懶地守株待兔、毫無作為;也不能揠苗助長,妄想美好結果瞬間出現。必須天天努力、耐心等待,感受生命的脈動,欣賞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我們除了珍惜、熱愛自己的生命,也應該讓別人有珍惜生命的機會,讓社會裡所有生命│即使是最弱小無力的族群│都能獲得應有的愛護和尊重。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過得充實、圓滿、永遠生活在愛的世界裡。時光匆匆,當我們垂垂老去又不免嘆息:人生苦短!生命中值得留戀的究竟是什麼?然而,也有無數人超越了對死亡的畏懼,完成不朽的典範。文天祥留下千古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再如健康幼稚園的林靖娟老師、各地因救火而殉職的打火英雄,他們將人類的大愛發揮到極致,生命的意義也因此永垂不朽。西諺有云:「生命的意義不在於長短,而在於內容。」是的,只要活得精彩、活得豐富、求仁得仁、死得尊嚴,或許可以無憾無悔了。

  電影“阿甘正傳”中阿甘的母親有句話說:「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猜不到下一顆會吃到什麼口味?」生命本來就是變動無常的,要存著感恩惜福的心,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用愛與希望來填寫生命的歷史,努力的活著,即使在生命最脆弱時,也不放棄自己。生命中沒有什麼「太遲了」的事,敞開心胸細細品嘗屬於你自己的那一盒苦甜巧克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