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課

 

「慈濟人文」課程在大專院校開設已邁入第三個學期,開設學校也由一所增至八所。從率先開課的政治大學;繼之,銘傳、中山、輔仁大學與四海工專、大同商專;到本學期新增的台灣師範大學、德明技術學院。

不論是大同商專的「生命教育與管理」,或銘傳大學的「學習與服務」,儘管課程內容與名稱不同,但誠如慈濟大愛電視台總監姚仁祿所言:「這堂課我們說的不是理論,而是實踐後的心靈分享。」

為什麼「慈濟人文」課程會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大專院校中開設?

政大國貿系主任林柏生表示,原本他希望系上學生在汲取專業知識外,也能夠培養關懷社會的情懷。曾在一九九八年隨同慈濟前往北朝鮮勘災的雷惠民老師,便提出邀請慈濟志工於導師課作心得分享的初步構想;經進一步討論,校方希望能以更具系統的方式來呈現,「人文與企業──慈濟精神之探討與實踐」之整合課程於焉開設。

政大第一學期開設的課程,是以慈善、醫療、教育、文化、環保、骨髓捐贈、國際賑災、社區志工為綱要,配合在該領域服務的志工以實務經驗作介紹,並安排實務課程,讓學生親自參與服務。

由於回響不錯,陸續有學校邀請慈濟去開課,課程內容歸納為「總論」與「里仁」、「心仁」、「達人」、「濟人」、「醫人」之美六大單元,但隨著學校的不同,講師和授課內容也有所調整。

例如,本學期新增的師範大學,即以「慈濟靜思語教學之探討與實踐」為主軸。提出開課構想的師大特殊教育系副教授陳昭儀認為,靜思語教學對學生有相當大的幫助,因此也邀請任教於國、高中的教聯會老師,到課堂分享實務教學經驗。

總括來說,「慈濟人文」課程讓學生體會最深的,應屬實務課程了。到慈濟醫院關懷病人、隨醫師為遊民義診、到榮民之家陪爺爺聊天、到社區做資源回收……,學生在報告中提到服務的種種感受,不僅開擴了個人的生命經驗,也反思到對家人、對社會要更加關心。

「現在的年輕人價值觀有些迷失,學校開這堂課,是希望讓他們看看社會的另一面,產生一些震撼與省思,將更懂得惜福,生命也有依循的方向。」大同商專校長王士峰道出了對學子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