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山七星岩天柱石花桥普陀山门骆驼山盆景园龙隐桥

 

解放桥

 

    位于解放东路东端、自由路西端, 是桂林市城区横跨漓江最早的桥梁。始建于1939年, 时抗战军兴, 桂林屡遭敌机袭击, 为疏散城区人口, 建成钢木桁架上承式桥梁, 定名“中正桥”。长181米, 宽11米, 5孔, 每孔跨36米, 木桥面, 荷载10吨。1944年10月, 日本侵略军压境, 炸毁2、3孔桥面。1945年7月, 占领军溃败时炸断2、3号钢梁。1946年2月修造“中正浮桥”。1951年7月, 在原址重修钢木桁架结构, 更名解放桥。1957、1962年先后两次维修。
    自唐以来, 历代均置浮桥。据宋《静江府城图》标注, 距今解放桥附近有拖板桥称东江桥, 由船体相连, “荡于惊湍”之上。明清改称永济桥, 均有重建浮桥的记述。明包裕《永济桥记》尤详: 正德四年(1509), “造舟五十, 铸铁柱四, 各丈八尺, 埋峙岸浒,半入地中。铸铁缆二,各长百丈余, 横亘舟上, 索舟于缆, 索缆于柱, 镇铁锚于水 , 以固舟。石块于堤, 以固岸。两侧翼木为栏, 以防蹉跌。两岸以石为磴, 以便往来”为今人再现了16世纪初叶渡江设施的实况, 极为难得。
    1972年, 解放桥保留下部结构, 加固桥墩, 拆除上部结构, 扩宽桥面, 改建为空腹式混凝土双曲拱桥。全长239.3米, 其中主桥215.3米, 引桥14米; 高4.36米, 5孔, 每孔跨径34.9米; 桥面宽15.5米, 其中车道9.5米, 人行道南北各3米; 荷载汽—13级, 拖—60级。扩建后极大地便利了两岸交通, 为桂林人民生活、生产作出重大贡献。

 

护碑亭摘星亭元风洞三将军墓月牙楼玄武洞元风洞│解放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