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胜 |
鸡公山旧石器时代遗址 1992年荆州博物馆和北京大学考古系配合宜黄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在荆州城小北门外4公里处的郢北村鸡公山,发掘出一处距今5、6万年前的旧石器 ![]() 鸡公山实为江汉平原上的一个小小的土丘。宜黄公路取土后,现仅存遗址所在的部分,其高不足6米,面积约3000平方米。因公路建设取土遗址暴露,经考古工作者两次试掘后,被历史尘封数万年之久的旧石器加工场遗址、遗物显露倪端。遗址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 为有效保护这一重要遗址,以便深入地研究和方便人们管窥5万年前原始人类的活动踪迹,现已按遗址博物馆要求进行了精心规划,并已初步完成遗址保护工程建设,新建了墙体为砖混、顶端为钢网架结构的大跨度的保护大棚,其占地面积达1200余平方米。 鸡公山旧石器遗址北邻海子湖,南接片片渔塘,西连楚纪南古城,依村傍水,一派水乡秀美的田园风光。新建的水泥车道直抵遗址,交通便利。这里正在成为人们探奇访古的一处新的精神乐园。 大禹息壤 息壤,是大禹治水在荆州古城留下的一处遗迹,位于南门外西侧城墙脚边,系一长约40米,宽约10米的土丘,其上有石柱四根,以示标志。 息壤,是古人对大禹有效治理此处长江边上的洪灾险情(即现在所称的“管涌”)的神秘称谓。息者,乃平息之意;壤者,则泛指治理此处管涌的填充之物。息壤,简而言之,就是指平息这处管涌险情的土壤(沙石土填充物)。《山海经》中就有“禹以息壤堙洪水”的记载。《玉堂闲话》对此则有更清楚明了的表述:“禹镌石造龙宫填于空中,以塞水眼。”可见大禹治理管涌险情选用沙石填塞水眼与现今的做法基本相同。这也足见大禹治理水患险情的高明。此处管涌的有效治理,使百姓对大禹更加崇敬不已,息壤也因之罩上了神密的面纱,成为一块似乎能呼风唤雨的神壤。如稍有不慎,触怒息壤,就有可能大雨滂沱,引发洪涝,遭至灭顶之灾。当然这只是一种神话传说而已,但吸取教训、小心为上的防治水患却是千真万确的。这大概也是息壤这一胜迹世世代代流传不息的原因所在。 江渎宫 江渎宫位于沙市区江汉南路东侧,这里曾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故居和写作咏读的地方。其不朽名著《天问》就是在这里问世的。江渎宫内的“天问阁”因此而得名。 屈原,名平,出生郢都贵族家庭。楚怀王时任大臣左徒,因其富国强兵、联齐 ![]() 屈原出生楚地,在楚国担负要职近20年,他那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情操和旷世巨著,对我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4年国际文联理事会将这位伟大的文学巨匠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人们世世代代的怀念他,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祭祀他。楚地的人们更是尊崇有加,荆州古城附近曾先后建有四处三闾祠,江渎宫便是其中之一。南宋嘉定六年重建江渎宫时,殿内立有《重修江渎宫记》石碑一块,碑文中有“此宫相传为三闾大夫故宅”的记述。1991年再度重修江渎宫,主建筑为三层阁楼式建筑,天问阁红墙绿瓦,气势恢宏。天问阁内底层立有三闾大夫塑像,其两侧的楹联援引叶剑英元帅的诗句“行廉志洁泥无滓,一读骚经一肃然”。这贴切的写照,体现了人们对这位历史文化巨人的由衷赞美之情。 孙叔敖墓 位于荆州市中山公园东北角江津湖畔、春秋阁旁。其墓碑为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7)所立,上刻“楚令尹孙叔敖之墓”。 孙叔敖,名敖,字孙叔,出生于楚故都纪南城附近的海子湖边。孙叔敖自幼勤勉,品学兼优,相传少年时曾遇被世人认为见之遭殃的一条两头蛇,他为了不使别人再遇这种不祥的怪物,宁愿自己倒霉,将此蛇打死,埋入位于现市艺术博物馆旁边的小山丘里,后人感念他的功德,将此山命名为蛇入山,流传至今。 孙叔敖是楚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辅佐春秋霸主楚庄王在宓(今 ![]() 孙叔敖虽贵为令尹,功勋盖世,但一生清廉简朴,多次坚辞楚王赏赐,家无积蓄,临终时连棺椁也没有。他过世后,其子穷困仍靠打柴度日。孙叔敖的高尚品格,备受后人赞誉。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为“循史”第一。我国戏剧始祖、楚国当时的戏剧表演艺术家优孟,就曾装扮成孙叔敖的儿子在楚庄王面前载歌载舞,楚庄王为此而大受感动,并采取怃恤措施厚待孙叔敖的儿子。历代文人墨客瞻仰孙叔敖墓,写下了不少咏赞的诗篇。 樊姬墓 樊姬系楚庄王宠妃。其墓葬位于荆州城小北门外东北约4公里处,又名九里冢。 一代名妃樊姬,以聪慧贤淑内助樊庄王霸业有成而闻名于世,据传在她的劝谏 ![]() 樊姬墓虽经两千多年,但墓葬封土仍高达10余米,墓周松柏肃立,郁郁葱葱。远远望去,那翠绿一片,恰似那位端庄秀美的贤妃,经久永恒地深情伫立、陪伴在故都纪南城遗址旁。 张居正墓 区占地10余亩。墓地原有的石人、石马、石龟、石狮等大多在“文革”期间损毁。“文革”后,墓葬已被修茸一新。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隘号文忠公,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出生于荆州城东现张家台村,自幼聪慧好学,12岁考中秀才,16岁中举,被誉称为 ![]() 历史自有公论。与张居正同时代的著名清官海瑞高度评价他“工于谋国,拙于谋生”。明代思想家李贽称誉张居正为“宰相之杰”。历史永远铭刻着他的功绩。荆州大地永远承载着他的英灵,古城内就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张居正街”,荆州市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他的“御赐砚台”、手迹等珍贵文物。 张居正长期远离故土和亲人,孤身一人,在京贵为宰相,为国为民操劳一生。他深情地眷恋着故土。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病卒后,遵其遗嘱,千里迢迢,发丧回乡,归葬荆州故土。 张居正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书径直解》、《张太岳集》、《张太岳杂著》、《帝鉴图说》等。其中,《帝鉴图说》以历史上117个帝王正反两方面为政的故事,教育小皇帝,论述为官之道,影响最大。 荆州文庙 荆州文庙(即原江陵县文庙)位于古城荆州中路西段南侧的荆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校园内,现为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文庙是旧时读书人顶礼膜拜儒家创始人孔圣人的地方。荆州文庙建于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后经乾隆九年、嘉庆元年两次扩建修缮,殿阁成群,雄伟壮观,后大多毁于战乱,现仅存棂星门和大成殿。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屋顶,殿前建有宽阔的霸台。棂星门是进入文庙的起点,至今保存完好。全门皆石结构,三门四柱,背后书有“大清光绪二十五年岁次丙申六月吉日重建”的题记。中门上方前后两面均楷书有“棂星门”三字,正面饰有浮雕六幅,最上为单凤朝阳,其余梁上雕云龙、瑞兽、花草、人物等图像。中门石梁底部为鲤鱼跳龙门的彩绘吉祥图案。透过这精雕细刻的高大门牌坊,人们不难想像文庙鼎盛之时的宏伟风采。 文星楼 文星楼位于沙市区民主街沿江大道南侧,紧傍荆江大堤,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星楼始建于康熙年间,位于荆江大堤内侧。清代中期,迁建于现址。清同治 ![]() 文星楼是科举时代莘莘学子们祈求神灵保举和如愿之后叩谢神恩的场所。传说上天主宰文道的星宿为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旧时读书人为求科举仕途顺畅亨通,每年春秋两季应考之前,必来此虔诚拜谒奎星,祈求保佑;有幸及第者,亦必再来叩奎星的在天之灵。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