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井 位于茨坪西7公里,现有公路相通。井冈山有五井,指五个位于群山环绕、宛若井状的山间盆地村庄,即大井、小井、中井、上井和下井。大井是其中最大的村庄,是当年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同志和红军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地之一。
1927年10月24日,毛泽东率领部队上井冈山首次抵达大井,此后这里便成为红军常驻之地,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同志多次在这里部署战斗,粉碎湘赣敌军的多次军事“进剿”。
大井毛泽东旧居,原是一栋名叫“新屋下”的民房,是一名广东木材商人建造留下的,共有44间,5个天井,面积近千平方米。当时红军的医务所也设在这里。1929年2月,这栋房屋被敌人烧毁,仅剩一堵残墙。1960年按原貌修复,并将残墙嵌入新墙之中。屋前有块天然大石,当年毛泽东同志常在此阅读书报,人称“读书石”。屋后有一棵海罗杉和一棵凿树,人称“常青树”。如今,屋里还陈列着毛泽东用过的皮箩(文件箱)、洗脸盆、粗布毛巾、油灯、卧具等。旧居旁约10米处一栋民房,是朱德、陈毅居住旧址,1929年1月底,房屋被敌人烧毁,1984年按原貌重新修复。除此,在大井背后的小山岗上,
尚有红军烈士墓、王佐烈士墓。
大井除了革命人文景观,还有秀丽的高山田园风光。这里四周群峦叠嶂,翠林环绕,梯田层层,溪流吟唱,古朴的农舍民居散布在翠林清溪之间,组成一幅清雅秀丽的图画,别具风采。
小井 位于井冈山西北,距茨坪6公里,有公路通达,红四军医院旧址 、红军伤病员殉难处就在这里。
小井红军医院于1928年10月兴建,由山上军民节衣缩食,就地取材,经一个多月,建成一栋两层木质结构房,共32问,可容200名伤病员,命名“红光医院”,为中国红军第一所正规医院。当时条件很差,医务人员自己采药,自制医疗器械,或用缴获敌人的药品,治疗伤病员。1929年1月,井冈山失守。敌人烧毁了这座医院,现在看到的医院,是1967年当地政府按原貌修复的。
距红军医院约100米的一块稻田,是红军伤病员殉难处。1929年1月,敌人烧毁红军医院后,将来不及转移的130多名红军重伤员押至这块稻田全部杀害。几天后,群众含着热泪掩埋了烈士遗体。解政后,当地政府在这里修建起红军烈士墓和纪念碑,供人瞻仰。
茅坪村·八角楼 茅坪位于宁冈县东南16公里处,距茨坪36公里,现有公路相通。井冈山斗争时期,湘赣边界党、政、军领导机关和红军一系列后勤机关都曾设在这里,为当时许多重要革命活动场所之一。现在还保存革命旧址20多处。主要有八角楼毛泽东旧居、湘赣边界党的“一大”旧址、中共井冈山前委和湘赣边界特委旧址、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旧址、红四军士兵委员会旧址等。
八角楼是茅坪村谢氏慎公祠后面的一栋土砖结构的两层楼房,因装饰着八角天窗而得名。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毛泽东经常在这里居住和办公,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光辉著作。现楼内陈列着毛泽东当年用过的圆形大砚台、竹筒铁盏青油灯等物品。
砻市 系宁冈县城所在地,位于黄洋界西南面,距茨坪50公里。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到达这里,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史称“井冈山会师”。5月4日在龙江桥头的沙洲空地上召开了庆祝两军会师和红四军成立的万人大会。现有毛泽东和朱德第一次会见及红军教导处旧址龙江书院、红四军建军广场、会师桥、红四军军部旧址、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人的旧居。
解放后,在龙江书院旁新建了井冈山会师纪念馆,7个展厅,陈列着大量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历史文物和图片资料;还建有烈士陵园。1980年5月4日落成的井冈山会师纪念碑,高19.28米,底座长5米,宽4米,寓意“1928.5.4”这一会师时间;碑身正面是叶剑英题写的“井冈山会师纪念馆”八个金字,两边为朱德《红军会师井冈山》诗,背面是纪念碑文。
在砻市东北8公里处的古城,有一座“联奎书院”,是著名的“古城会议旧址”。1927年10月,毛泽东在此主持召开了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讨论决定了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农村根据地,揭开了井冈山斗争的序幕。
宁冈县境内革命遗址众多,主要还有位于柏露乡的“柏露会议”旧址,位于萍湖桥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部旧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