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第一府---天师府
    上清天师府,全称“嗣汉天师府”。明太祖易天师之号“大真人”,中国道教第一府---天师府故亦称“大真人府”。是历代天师的起居和掌道施教之所。

    宗崇宁四年(1105年),上清天师府始建于上清镇关门口。元延佑六年(1319年),重建于上清镇长庆坊。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赏赐白金十五镒(约三百两),新建于今址。明嘉靖时,天师府又进一步得到扩建,设“敕书阁”、“家庙”、“万法宗坛”等,使天师府始具今日之规模。但大部分建筑毁于康熙年间,现存的建筑都是同治年间重建和修建遗物。

    天师府居上清古镇中部,坐北朝南,面临上清溪,背倚北华山,东抵上清宫二华里,西至龙虎山主峰十余里,占地5万平方米, 房屋200余间,整个建筑以府门(头门)到后花园园门的青石板甬道为中线、以“三省堂”(私宅)为中心,层层迭迭,交相贯通。府内豫樟成林,古木参天,浓荫匝地,庄严神秘。府内殿宇重檐丹楹,彤壁朱扉,表现出教道宫观建筑的特有风格。私宅建筑更是奢华,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是我国现存封建王朝大府第建筑之一,冠有“南国第一家”之称。

    天师府府门(头门)为悬山殿堂式建筑,高大雄伟,面溪耸立,上悬“嗣汉天师府”直额,中东西三对大柱悬有抱柱对联: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极言天师世家历史源远,天师府第品位之高。建筑风格和气势与天师道之威严和谐一本。 头门至二门,甬道两边有玄坛殿、法录局、提举署及赞教厅等,是历代天师办理道教具体业务事务的地方,现在在恢复建设规划之中。

    二门与头门建筑格局一样,在规模和等级上低于头门。上悬“敕灵旨”匾,三对大门、六尊门神,威风凛凛,栩栩如生,突出道教多神特点。门前正中两柱亦悬有抱柱对联:
    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极言天师德行、道术高超。

    三门原为大堂,是历代天师实施道教政之地,现改建为玉皇大殿。从中国道教第一府---天师府四门到七门,是历代天师私第内宅(三省堂),系明建清修之建筑,为天师府的主体建筑,分前厅、中厅、后厅、三部分。前厅左右有宽敞厢房,中厅和后厅之间有天井式的庭院,环有楼阁廊房沟通,为“绣花楼”,后厅为天师食宿生活厅。整个内宅建筑,门、窗、梁、柱、檐精雕细刻,色彩艳丽,富丽堂皇,环境庄而严、静百雅。顺后厅北进最后一道门,便入灵芝园和百花池,是府内人员闲时赏景观花之处。在私宅的西侧有“万法宗坛”,是历代天师私宅内的祭神之所,分正殿和东西两配殿,组成一院落。殿内供奉有三清、四御、三官、五老精神。东祀王灵现已无存。

    改革开放后,宗教政府迅速得到落实,83年国务院颁布嗣汉天师府为全国重点宫观保护单位,并定为全国21座开放的重点宫观之一,天师府得到及时的大规模的修缮,道职队伍迅速建立并得到培训,道教大化遗产得以重视和整理,科仪水平日趋提高。如今府内道乐弥漫、香烟缭绕,磬声不绝于耳,恭迎各方游客,朝圣观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