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古墙
    现存的赣州古城墙,从西津门起,沿章江至八境台,然后溯贡江经宋代古墙涌金门和建春门到东河大桥头(原百胜门,百胜门又称东门),共3600多米。赣州古城墙是唐末五代后梁时卢光稠扩城后奠定的基础,当时是土城。后来因江水岁岁冲坏土城,至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孔宗瀚任赣州知州,开始使用砖石修筑城墙。经过南宋、元、明、清、民国历时900多年的不断修缮、加固、使赣州城形成了一道周长13华里、高大雄伟的砖城,而且护城河、墙垛、城楼、警铺、马面、炮城等设施齐全,整个城池开有西津门、镇南门、百胜门、建春门、涌金门5座城门,其中前3座城门还有二重或三重瓮城。清朝咸丰年间,为了防止太平军攻城,又在赣州城的主要交通要道口兴建了东门、小南门、大南门、西津门、八境台5座炮城,目前,八境台和西津门炮城都保存完好,东门炮城还保留了一部分。

    尤为珍贵的是,在古城墙上保留有数以万计的带有文字的城砖,这种砖被称为铭文砖。据市博物馆调查统计,共有各种不同内容的铭文城砖521种,最早的一种铭文砖记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最晚的一种铭文砖记于民国四年(1915)。这一块块带有铭文的城砖,犹如一部历史的巨著,记载着古代赣州城的兴衰嬗变。赣州古城墙,是我国唯一保存到现在的宋代砖城,是我国宋代文化古迹中的一件孤品,它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1996年,国务院将赣州古城墙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