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步桥在快活三里北首。原为木桥,名雪花桥。民国年间改为石桥,因谷深林茂,常有云雾萦绕,杨承训题“云步桥”。桥北大壑忽临断崖,壁立如削。崖上石坪坦
豁,传宋真宗曾在此驻跸,故名御帐坪,今柱窝尚存。岱顶下诸水奔流而来,飞瀑下泻,溅沫迸珠,生云化雾,蔚为壮观,故又名飞瀑岩、天河、护驾泉。崖上有“红桥
飞瀑”、“霖雨苍生”、“河山元脉”、“太古清音”等题刻。明代陈凤梧有诗:“百丈崖高锁云烟,半空垂下玉龙涎。天晴六月常飞雨,风静三更自奏弦。苍水佩悬云
片片,珠帘洞织月娟娟。晚山倒着肩舆下,回看斜阳景更艳。”
桥东有酌泉亭,又名观瀑亭,清末泰安知县毛 建。北侧有联:“且依石栏观飞瀑,再渡云桥访爵松。”桥周围有“月色泉声”、“云步跻天”、“绝
飞流”、“耸壑昂霄”、“气象岩岩”等题刻50余处,真、草、隶、篆,诸体荟萃,琳琅满目。
自桥西沿阶而上为三蹬崖,上有巨石如屋,明万历年间盛夏遇暴风雨,石自山巅坠此,柯绍皋题“飞来石”。御帐坪东有望驾石,如老翁拱立。西侧有五大夫松石坊
,旧称诚意门、小天门。原坊毁,1984年重建。坊西有古松。《史记》载,秦始皇封泰山时中途遇雨,避于此间大树下,因封树为“五大夫”。后讹为五株。明代万历年
间,古松被雷雨所毁。清雍正年间钦差丁皂保奉敕重修泰山时,补植5株松,今存2株,拳曲古拙,苍劲葱郁,自古被誉为“秦松挺秀”,列为泰安八景之一。旁有五松亭和乾隆皇帝御制《咏五大夫松》摩刻。
五大夫松西拦住山坡上有望人松,长枝下垂,似躬身招手邀客,又名迎客松,为泰山重要标志物之一。西北是朝阳洞,一天然石穴稍加整修,深广如屋,南辟向阳,
旧名迎阳、云阳。洞后壁线刻元君像。洞南原有乾隆驻跸亭,北有元君殿,均毁,今为饭店。
洞东南翠峰崛起,虬松附石,望之如老将军披巾坐鞍马,故名老人寨,今称老云寨。下有朗然子洞,系元初道士刘朗然修真处。洞东北为绝壁,名御风岩。上刻乾隆
皇帝《朝阳洞诗》:“回峦抱深凹,曦光每独受。所以朝阳名,名山率常有。是处辟云关,坦区得数亩。结构寄幽偏,潇洒开窗牖。历险欣就夷,稍息复进走。即景悟为学,无穷戒株守。”
洞北原有古松虬曲苍劲,有君子傲然不倚之势,明代涂泽民题“独立大夫”,方元焕又题“处士松”。后松毁,仅存题碣。洞西北山坡上有巨石似寿桃,名仙桃石。
又因两石相依似恋人难舍,俗称情人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