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
    碑林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三学街,南城墙内侧,建于1950年,初名为“西北历史碑林文物博物馆”,1955年更名“陕西省博物馆”,是解放后在西安碑林的基础上,于孔庙旧址上建立的一座内容丰富,具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馆,藏品达八万多件。
    特点:碑林荟萃了我国碑石文物精华,始建于北宋元佑五年(1087年),当时为保存唐开元年间镌刻的《十三经》、《石台孝经》而建,历经金、元、明各代收集,规模逐渐扩大,清出始称“碑林”。解放后。历年搜集增建,现收藏自汉至清历代碑碣2300多件,是我国古代石碑时间较早、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
    珍藏:馆内珍藏了欧阳洵、颜真卿、柳公权、怀素、张旭的原刻碑石,用王羲之的字凑成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唐玄宗李隆基亲笔的《石台孝经》,还有康熙、乾隆的笔墨,著名的《开成石经》由114方石头刻成,两面刻字,计228面,65万余字,是我国古代七次大的刻经活动中保存最完好的一部,被称为“世界最重的丛书”。
    结构:馆内现设七个陈列室、六条游廊和一个碑亭,所有陈列品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书法、绘画艺术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西安碑林是一座收藏、研究碑石墓志及其他古代石刻艺术品的专题性博物館。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900年以前。北宋元祐二年(1087)农历十月,京兆府学教授黎持受漕运使吕大忠的委托,把唐刻石经(包括石台孝经和开l成石经)及部分唐宋名碑迁移到京兆府学之北墉(即碑林今址)保存。崇宁二年(1103),京兆府学扩建,利用府学旧址妀建成文庙,新府学舍则重修于文庙之右。从宋代起,碑林、文庙和府学三位一体,成为古代西安封建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 碑林藏石最初以唐刻石经为主,故时人仅谓之“石经”或“九经石壁”。宋元之际有“碑院”之称。明代晚期“碑林”和“碑洞”之称遂并行于世。所谓“碑林”,是就其碑石林立之宏观而言。而就摩读碑文时进深之狹窄而言,则呼为“碑洞”。
    之后较为正规的文献和碑刻之辞,均以“碑林”为雅正之名。 近代碑林脫离文庙而独立为碑石文物的保护机构,曾一度隶属于1909年建立的陝西省立西京图书馆。1944年6月,前陝西省政 府以西安碑林为基础,设立陝西省历史博物馆,碑林成为该馆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1953年3月,将碑林前的孔庙扩展为馆区,占地达到31901平方米。1955年6月改称陝西省博物馆。1963年增设石刻艺术室。1983年开始筹建新馆。1991年初,西安碑林与即将建成 的陝西历史博物馆正式分馆。1992年2月,碑林正式定名为“西安碑林博物馆”。
    目前,碑林博物馆吸引游客的基本展示,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碑林,计有七个陈列室、六个游廊和一个碑亭,陈列着从汉至清代的各种碑石墓志1000多方。二是石刻艺术室,集中了从陝西各地收集来的汉唐陵墓和宗教石刻艺术品83件。三是文庙古建的部分遗存,包括庙門、太和元气坊、泮池、櫺星门、仪門(現俗称小殿)和七个清代的碑亭及新建的大夏石马亭和唐景云钟亭等。另外还有东西两个新建的临展厅(其中之一用作旅游工艺品销售点),可举办临时性展览。現有陈列面积达3892平方米。

地  址: 西安市三学街
乘车路线: 自火车站乘坐611路,到端履门站下车,再乘坐710路碑林站下车
门票价格: 20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