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山又名塔子山,位于川陕公路剑阁县城郊。相传古代常有飞鹤栖鸣
于此,道教创始人张陵在此跨鹤仙去而得名。近年来有学者认为这里 是张陵开创五斗米教的发祥地,是道教胜地中的魁首,被称为“道国仙都”。
现山上开辟了鹤鸣山公园,复建了古代建筑风格和现代艺术 相结合的亭、台、楼、阁,成为川北一大名胜。 鹤鸣山山顶北端的文峰白塔,高21.7 米,六层八面。第一层外
围塔柱上雕有蟠龙图案,塔心中央有一块青石,石上雕有太极八卦图 案,是川北唯一与道教有关的砖石混建塔。 山顶处有唐、宋、元、明、
清历代石刻数10处,较有名的有道教造像石刻、《剑州重阳亭铭并序》 碑和《大唐中兴颂》石刻,被公认为鹤鸣山石刻“三绝”。 道教造像石刻开凿于唐宣宗年问,现存5
龛(近年又有发现,传 为18龛),61个不同人物造像。主雕“长生保命天尊”3座,浮雕4组。 露天一躯“天尊”造像高1.91 米,肩宽45厘米,发髻高绾,戴莲花
冠,着道袍,登道履,面部饱满,神态安祥,体现“长生不老”的意 境。其他“天尊”造像,线条简练。各龛均有形象各异的“十二神将” 浮雕,龛台下刻有花纹、青狮、麒麟等吉祥物。唐代道教造像石窟能
保留至今,为难得的文物珍品,1986年,这里的道教造像被选入《中 国美术全集·四川石窟雕塑》卷,日本学者亦将这些造像编入《世界 美术全集》里,可见这些造像的文物艺术价值之高。
《剑州重阳亭铭并序》碑,刻于唐大中八年(854 年),碑高1. 9米,宽85厘米,小篆刻题共415字,末行刻有“大中八年九月大学博 士河内李商隐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