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峡谷神奇美丽。但壁陡崖悬,壑深万丈,江水象匹野马奔腾于峡谷之中,给各族人民的往来,带来诸多不便。
傈僳族有名俗话:“不会过溜的人,算不得傈僳汉子”,这说明溜索在傈僳族生活中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而且是衡量男子价值的尺度。因 此一个关于溜索的传说不胫而趟,到处流传。在很古的时候,傈僳族人民迁徙到怒江两岸居住焉,但苦于大河的阻隔,人们很少来往。年青人只得靠对歌来交流情感。一个居住在怒江东岸的年轻小伙子,扑克中了怒江西岸的一个姑娘,开始时他们只能隔江相望,互相对歌,时间一长了,情感越来越深,但滔滔的江水使他们无法相会。他们苦苦寻思,求索渡江的办法。一天傍晚,怒江上空出现了一道彩虹,年青的恋人受到了启发,他们决心制服咆哮的江水。小伙子砍来山竹编出了一条又粗又长又结实的篾绳,他把绳的一端牢牢地拴在一棵大青树上,然后再找来一根很长的麻绳,把麻绳的一端紧紧地拴在篾绳上,另一端由绑在箭头上。小伙子用尽全力把箭射到了对岸,姑娘拾起绑麻绳的竹箭,拉住麻绳一节节地往岸上拉,最后终于把务必绳绑在了木桩上。从此怒江上就出现了第一根溜索。两个年轻人也缍相会了,从那以后,居住在怒江两岸的傈僳族、怒族来往就多了,过溜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老的少的都能过。这样,随着溜索的增多,它的形式也由一种形式的溜发展到三种形式的溜。即:平溜、陡溜和双溜。溜的构造除溜索本身外,尚有一块栎类木材做成的溜板和一根麻绳子组成。平溜比校平直,来往都可过,但费时费力。陡溜有一定的倾斜度,一头高,一头低,溜起来省时省力。双溜,实际上是由两根陡溜并列组成,去时渡一根,回来时走另一根。过去这种溜索每年换一次,换溜是很有风趣的,两岸各选一个力气大的人,先用钓鱼线的一端拴一石子两岸对丢,待两个石子在江心钩边在一起时,便慢慢拉过对岸。而后把鱼线换成较粗的麻绳,这时再将溜索一端固定于一岸的溜桩或大树上,另一端则系在粗麻绳上拉过对岸,固定于彼岸的树上或溜桩上,并用木棍逐段绞紧,这时换溜就完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