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與小康

  • 白文對照
  • 作者簡介
  • 導讀
  • 學習園地
原文第 1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歎。仲尼之歎,蓋歎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 
語譯第 1 從前仲尼參加蜡祭,典禮結束,來到觀上遊覽,忽然嘆了一口氣。仲尼嘆息,是嘆息魯國。言偃在旁邊,問:「先生為什麼嘆息?」 
原文第 2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語譯第 2 孔子回答:「大道實行,和三代賢君當政時,丘雖然來不及看見,但是卻很嚮往。大道的實行,主要在把天下看做天下人的天下,選舉有道德、有能力的人出來做事,講究信用,追求和平。所以眾人不只親愛他們的父母,不只疼惜他們的子女,還要使所有老年人都得到妥善安頓,壯年人都可以各盡所能,幼年人都健全發育,鰥夫、寡婦和孤苦、伶仃、殘廢的人們都能獲得供養,男人都有工作,女人都有歸宿。財物只要不浪費,卻不一定都收做私有,勞力只怕不願付出,卻不一定都只為自己勞動。因此,陰謀詭計停息而沒機會產生,強盜土匪搗亂份子沒機會做壞事,所以晚上睡覺門可以不關,這便叫做『大同』。」 
原文第 3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語譯第 3 如今大道早已不行了,天下成為一家一姓的天下了,各人只親愛各人自己的父母,只疼惜自己的子女,財物、勞力成為自利營私的工具了,統治者父子相傳兄弟相及便是制度,認為有城郭溝池便算堅固,認為禮義便是紀綱---用以去糾正君臣,去純厚父子,去和睦兄弟,去和諧夫婦,去草擬計畫,去創立田里,去推崇智勇的人,去福利自己。所以陰謀詭計從此產生,而鬥爭禍亂從此興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從此便成為了三代諸王中的傑出人物。這六位人物,沒有一位不是特別重視制度的。憑藉這個標準去表彰人民作對了的事,去成全人民講信用的事,去揭發罪惡,標榜仁愛,講究謙讓,只是人民正常的規範。如果誰不照著這樣做,有地位的便必然丟掉地位,眾人便必然認為禍殃。這便叫做『小康』。」  
選自禮記禮運篇。本文言大同與小康之治的不同,大同是天下為公,小康是以禮來治理國家。   本文由禮記第九篇「禮運」節選出來,標題為後人所加。禮為儒家最高政治哲學,以禮治國,為儒家之政治實踐,禮運在說明禮之進化,至於大同則為儒家最崇高之理想世界。全文分三段,首段述孔丘參與蜡祭時,與弟子言偃的對話,二段為本文之重點,也是孔丘主張大同思想的出處,孔丘認為一個大功無私、賢能當道,男女老幼各有職責本分,各種失婚、殘障及老人福利一應俱全的「大同」社會,早在遠古夏、商、周三代以前便已產生,為儒家崇古思想及禪讓論提供了理論基礎。三段急轉直下,論三代以後家天下思想繼起,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天下為私,標榜禮、義,重視武勇,戰爭此而起,淪為小康的世界。

選自禮記禮運篇。本文言大同與小康之治的不同,大同是天下為公,小康是以禮來治理國家。   本文由禮記第九篇「禮運」節選出來,標題為後人所加。禮為儒家最高政治哲學,以禮治國,為儒家之政治實踐,禮運在說明禮之進化,至於大同則為儒家最崇高之理想世界。全文分三段,首段述孔丘參與蜡祭時,與弟子言偃的對話,二段為本文之重點,也是孔丘主張大同思想的出處,孔丘認為一個大功無私、賢能當道,男女老幼各有職責本分,各種失婚、殘障及老人福利一應俱全的「大同」社會,早在遠古夏、商、周三代以前便已產生,為儒家崇古思想及禪讓論提供了理論基礎。三段急轉直下,論三代以後家天下思想繼起,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天下為私,標榜禮、義,重視武勇,戰爭此而起,淪為小康的世界。
多媒體資料
洪澤南老師傳統吟讀(四聲八音)
2禮記大同與小康.WAV
官廷森老師示範朗讀 官廷森老師示範:
大同與小康.a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