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恥

  • 白文對照
  • 作者簡介
  • 導讀
  • 學習園地
原文第 1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語譯第 1 歐陽脩在《新五代史.馮道傳》裡評論說:「『禮、義、廉、恥,是維繫國家命脈的四個綱紀;這四個綱紀如果無法伸張,國家就會滅亡。』太好了!當年管仲真能立言說理啊!禮、義是治理人民的重要法度,廉、恥是樹立人格的大節操。因為不知廉潔就什麼東西都敢拿,不知羞恥就什麼事都敢做。一般人如果這樣,那麼社會的災禍動亂失敗滅亡,也就都會降臨;更何況身為國家大臣,竟然也什麼都拿,什麼都做,那麼天下那裡有不紛亂,國家那裡有不敗亡的道理呢?」  
原文第 2 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又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語譯第 2 然而四者當中,羞恥心尤其重要,所以當年孔老夫子評論士人的時候說:「自己的立身行事,應該要有羞恥心。」孟子也說:「做人不可以沒有羞恥心。如果能把自我缺乏羞恥心當成一種恥辱,那麼就一定終身遠離恥辱了。」孟子又說:「羞恥心對於一個人而言實在太重要了,那些賣弄心機,變詐取巧的人,是用不到羞恥心的!」所以會如此,是因為一般人不知廉潔因而到達背犯禮義的地步,根源都是由於不知羞恥啊!所以士大夫若不知羞恥,就是國家的恥辱了。
原文第 3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  
語譯第 3 我觀察夏、商、周三代以來,世風衰敗、道德淪喪;人們廢棄禮義,拋卻廉恥,已經不是短時間的緣故。然而,就像歲末寒冬松樹柏樹仍然不凋零,風雨交加的清晨雄雞依舊按時啼叫一般,在大家昏迷沈醉的日子裡,本來就不曾沒有獨自清醒的人啊!
原文第 4 頃讀顏氏家訓,有云:「齊朝一士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吾時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嗟呼!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猶為此言,尚有小宛詩人之意;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愧哉!
語譯第 4 近來閱讀《顏氏家訓》,有一段說:「北齊有一位士大夫,曾經告訴我說:『我有一個兒子,已經十七歲了,略為懂得書牘奏章的方法。教導他鮮卑話和彈奏琵琶,已經稍稍要通曉了解,憑著這些功夫服侍王公卿相,沒有人不加以寵愛的。』我當時低著頭不願回答。這個人教導兒子的方式真奇怪呀!如果同樣用這種方法,就算輕易獲得公卿宰相的高位,我也不希望你們去做啊!」唉呀!顏之推當年因為不得已而在亂世出來做官,還能說出這樣清高的話,尚且還有《詩經.小雅.小宛篇》中詩人戒慎警惕的用意,那些一味屈意迎合、討好世俗的人,能夠不感到慚愧嗎?
顧炎武(1613年(明萬曆四十一年) - 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江蘇崑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顧亭林學術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學的唯心主義的玄學,而強調客觀的調查研究,開一代之新風,提出「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彫蟲篆刻,亦何益哉?」 顧亭林強調做學問必須先立人格:「禮義廉恥,是謂四維」,提倡「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日知錄》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

 
多媒體資料
洪澤南傳統吟讀
33顧炎武廉恥.WAV
官廷森老師示範朗讀
官廷森老師示範:廉恥.a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