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梅館記

  • 白文對照
  • 作者簡介
  • 導讀
  • 學習園地
原文第 1 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谿,皆產梅。 
語譯第 1 江寧的龍蟠里(即鍾山,又名紫金山),蘇州的鄧尉山,杭州的西谿,都盛產梅樹。   
原文第 2 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梅以疏為美,密則無態。」固也。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   
語譯第 2 有人說:「梅樹以彎曲為美,筆直的就缺乏姿韻;以傾斜的為美,端正的就不成景致;以稀疏的為美,繁密的就無好的姿態。」歷來都是這種說法。這種說法文人畫士雖然自己心裡明白,卻不便公開宣告大聲號召,用此來衡量天下的梅樹;更不能指使天下種梅的人,砍掉筆直的,刪除繁密的,除去端正的,以夭折或病殘的梅樹,作為賺錢的職業。梅的傾斜、稀疏、彎曲,又不是那些愚蠢只知賺錢的人,能用他們的智慧能力所能辦到的。
原文第 3 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語譯第 3 於是有人就把文人畫士喜愛病梅的變態癖好,明確地告訴賣梅的人:砍掉端正的,培養橫斜的盆枝;刪除繁密的,摧殘幼嫩的枝條;除掉筆直的,抑制梅樹的生機,用來謀求高價。因而江蘇、浙江一帶的梅樹都病殘了。文人畫士對梅樹所造成的嚴重禍害,竟到這樣的地步啊! 
原文第 4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於地,解其椶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闢病梅之館以貯之。 
語譯第 4 我買回了三百盆梅樹,都是病殘的,沒有一盆是完好無缺的。已經為他們難過了三天,於是發誓要治好它們。順著他們的天性,放開它們。砸毀花盆,全部種到地面上。解開捆綁它們的棕繩,以五年為期限,一定要恢復它們本來的面貌,並保全它們的天然生機。我本來就不是文人畫士,甘願受到辱罵指責,開設一座病梅館來收留它們。 
原文第 5 嗚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閒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語譯第 5 啊!如何才能讓我多些閒暇的時間,又多些空餘的田地,用來大量收留江寧、杭州、蘇州等地的病梅,竭盡我一生的時光來治療它們呢! 
龔自珍(1792年-8月22日](乾隆五十七年七月初五)—1841年 ] 字璱人,號定盦。曾字爾玉,曾更名易簡,字伯定,再更名為鞏祚。浙江仁和(杭州)人。清朝中後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

道光十九年(1839AD)龔自珍死前二年,被迫辭官南歸後寫下此文。自珍眼見朝廷腐敗,國勢日絀,遂運用寓言筆法,以梅花比喻天下人才,以上流社會文人畫士偏愛梅花的病態美,來影射封建統治者桎梏思想,摧殘人才。並借題發揮,借物喻人,反襯作者追求解脫,崇尚自然,愛惜並栽培人才的苦心, 寓意深遠。全文分五段,前三段敘蘇州、杭州一帶的文人畫士喜愛病梅,因此害得兩地的梅樹都成了病殘。第四段寫作者設館收容三百株病梅,並為它們鬆開束縛,讓它們健康、自然的成長。末段感嘆沒有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時間來照顧各地的病梅。

   本文寫作上最大的特點是借物托諷,融議論、抒情於記敘、描寫之中。文人畫士以梅的曲、攲、疏為美,但他們不便大事宣揚,又不可能使天下之民都以摧殘梅花為業以求利。他們這種「孤癖之隱」通過善於揣摩旨意者的宣揚,最終由企求重價的逆梅者付諸實施。於是梅被斫直、刪密、鋤正,以致於「江、浙之梅皆病」。而罪魁禍首,正是那些不動聲色、深居幕後的文人畫士,想想著實令人扼腕。夭梅、病梅其害既彰,那麼療梅、縱梅、順梅乃至復梅、全梅的必要性、緊迫性便不言可喻。但眾梅皆病,要加以療救,談何容易!然而作者並不臨難退縮。「泣之三日」,見其愛梅之深沉、毀盆、覆土、解缚,見其行動之果決,見其追求之執著;畢生療梅,見其志向之高遠。這些都充分體現出龔氏作為一名啟蒙思想家的見識與膽略。而那千姿百態、迎風怒放的梅花,也正成為作者這種理想的表徵。
多媒體資料
洪澤南老師傳統吟讀(四聲八音)
36病梅館記.WAV
易理玉老師示範朗讀
易理玉老師示範:病梅館記.a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