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與火的結合--矛盾組合的偏義構詞法
ex. 觀察敵軍「動靜」

    中文中,常常藉由兩個反義字的並列,表現其中一個字的涵意,例如:蜀漢 諸葛亮的〈出師表〉裡:「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其中的「異同」只有「異」的涵意;而南北朝丘遲〈與陳 伯之書〉裡「尋君去就之際,非有他故」,其中的「去就」只有離去之意;在章回小說裡也常見這類矛盾組合 的偏義構詞法,例如元末明初《三國演義》的〈空城計〉一文中,「觀察敵軍動靜」代表著觀察敵軍行動。

  這種矛盾組合的偏義構詞現象,除了反應了中國字兩兩相成的節奏感; 也透過矛盾組合的文字趣味,豐富了文字的聽覺與形象。

  比較英語中的矛盾修飾法 (oxymoron),常利用形容詞與名詞的反義現象,來表達一種自相矛盾的概念,這和中文的偏義複詞,本質上並不相同。例如:

 1. friendly invasion 友善的侵略

 2. old news 舊新聞

 3. mournful optimist 悲傷的樂觀主義者


例句1:
陶潛〈歸去來辭〉
「歸去來」一詞中,「去來」是去的意思,而「來」字一解為和「去」字相反的動詞,一同表達偏義「去」的涵意;另一解則把「來」解釋成「了」的語助詞。

例句2:
班固《後漢書‧何進傳》
「先王曾與太后不快,幾至成敗」:意謂先帝曾與皇母竇太后相處不睦,幾乎導致亡國的失敗命運。其中「成敗」是兩個抽象名詞,表示失敗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