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白克
Arnold Schoenberg 1874.9.13 - 1951.7.13 奧地利/美國
荀白克(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1874年9月13日生於維也納,1951年7月13日死於美國洛杉磯。他是奧國作曲家、指揮家及音樂教育家。1941年入籍美國,為音樂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1903年,返回維也納,在羅賽(Rose)四重奏團排演他的室內樂作品時,結識了馬勒 (Mahler) 。荀白克在這一時期的學生包括魏本 (Webern)、貝格(Berg)、魏勒玆 (Wellesz)、艾爾溫.史坦 (Erwin Stein) 等人,這群學生皆終身追隨不渝。
1918年在維也納成立「私人音樂表演協會」,謝絕評論家參加,事先不公佈節目內容,禁止鼓掌。 1925年,應邀去柏林普魯士藝術學院教授作曲,直到1933年被納粹解職,同年並離開德國。1933年在巴黎重新皈依依猶太教,移居美國,定居洛杉磯。1936-44年執教於加州大學。這時宣佈將其姓由德文的Schonberg改為Schoenberg此後十八年間,時而用十二音列,時而用有調性風格作曲,追隨者大為驚愕,他卻處之泰然。他說每一個作曲家都可改變其風格以適應創作需要和目的。同時修訂舊作,作若干首宗教曲。並繼續進行在歐洲時擱置的二大計劃----神劇約伯的弟子和歌劇摩西與阿倫。但前者始終沒有完成,而後者則僅完成3幕中的2幕。摩西與阿倫在他死後始上演,雖然到1951年他只寫了第3幕中的幾個小節,但全劇效果卻感人至深。 |
|
荀白克的音樂
荀白克,交響樂團的變奏曲,序曲 (1926/1928)(Arnold Schoenberg, Variations for Orchestra, Op. 31, Introduction)
***************************************************************************
荀白克的作品可以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期約在1897年至1908年,這時仍是在調性音樂上從事創作,第二期約是在1909年至1913年,這時屬於無調時期,開始從調性範圍,作品上轉為極端的濃縮語法,因此多為短小的作品,代表作品有月光小丑(Pierrot Lunaire,1912)。第三期是屬於十二音列方法譜曲,因此技巧上是新的嘗試,但樂曲型式多用組曲與奏鳴曲式。第四期是他在美國時期的作品,這時不僅單用十二音列手法,也允許一些調性的成分,有時還綜合了浪漫與古典的手法。
荀白克的音樂充滿旋律性與抒情趣味,但也極端複雜。他將節奏、結構、曲式等種種因素,發揮的淋漓盡致,聽起來頗為費力。但有愈來愈多的聽眾認為這種努力是值得的。荀白克的偉大不僅在於他自身的創作,還在於其藝術膽識以及對20世紀音樂強烈而深遠的影響。他可能永遠是一位有爭議而受尊敬的革命性音樂家。 如果說1830-1860年代是早期的浪漫時代,如果說十九世紀的後半是華格納的時代,如果說1915---1045年代是史特- 拉汶斯基的時代,那麼從1950年開始的幾十年間,毋寧是荀白克和其樂派管領風騷的時代,而且有風捲殘雲之勢。
*************************************************************************** 十二音列 荀白克利用音階上的十二個音開創了十二音列的作曲法,徹底的瓦解了調性,將這十二個音任意排列都可以得到一個音列,其結果共可得到 479001600 個不同的音列。 十二音列的作品打破古典音樂的法則,對現代音樂產生的極大的影響,不過現在純粹以十二音列為手法的作品並不多。屬於此類的作曲家有:貝爾格(Alban Berg,1885~1935),魏本(Anton von Webern,1883~1945)。
他的學生們為他的理論寫下了一些使用音列的規則: 5.音的八度移動不受限制,當然又可以讓音列做出極多的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