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春節
( 十二月卅一日至正月初五 ) |
年獸說/老鼠娶親 |
•
春節包含了除夕及新年,象徵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意義,對漢人來說是相當重要的節慶,平時分居各地的家人,此時也會閤家團聚。除夕熬夜守歲,據說能為長輩添壽。
•
除夕圍爐、長輩給壓歲錢、穿新衣戴新帽、貼門聯、燒香祈福、點光明燈、舞龍舞獅、放鞭炮等,以及出嫁女子於初二回娘家,都是春節常見的慣習,部分客家人也有在春節掃墓的習俗。
• 為求來年好運、趨吉避凶,人們要說吉祥話,即便期間偶有意外,也有化解之道,例如打破東西時要說「碎碎 ( 歲歲 ) 平安」。
|
元宵節
( 正月十五 ) |
神鳥說 /元宵姑娘 |
• 又稱「燈節」、「小過年」,賞花燈、猜燈謎是民眾熱衷參與且饒富興味的活動,且常是由寺廟舉行,近年來不少文化單位也配合辦理。
• 節慶食物是元宵及湯圖,取其圓形取團圓完滿之意。其內?口味及烹煮方式,也隨區域及族群不同而有所差異。
• 鹽水蜂炮及炸寒單爺兩項民俗活動,都運用了大量的炮竹。在有著相當危險性的同時,卻也因充滿戲劇張力而吸引許多民眾參與。
|
清明
( 三月 ) |
劉邦說/晉文公說 |
• 清明節又稱「寒食節」,潤餅則是常見的節令食品。
• 清明原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民眾在暮春三月這段期間祭拜祖墳,以欣欣向榮之自然情境,象徵家族興旺、子孫綿延之意。
•
清明節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閩南泉州人多在這一天掃墓,閩南漳州、粵東客家人則固定在農曆三月三日。民國後訂國曆四月五日為「民族掃墓節」,以彰慎終追遠的精神。
|
端午節
( 五月五日 ) |
屈原投江 /白蛇傳 |
•
由於五月梅雨剛過、酷暑將臨,正值各種毒蟲開始活躍之季,因此端午節的意義在於去毒除疫,民間也衍生一些相關的習俗活動,例如划龍舟、灑雄黃、插艾草菖蒲、掛香包等習俗。
• 此外,吃粽子更是端午節不可或缺的飲食文化,莘莘學子也常以「包粽」來象徵考試「包中」。
|
中元節
( 七月十五日 ) |
|
• 在宗教上,佛教的「盂蘭盆節」及道教的「慶讚中元」,是中元節重要的祭祀活動,而「目蓮救母」的故事也豐富了中元節的內在精神及外在形式。
•
相傳七月為鬼月,一日鬼門開,七月三十日則是鬼門關,民眾在這段期間以放水燈、跳鍾馗、普度等宗教活動來祭祀、宴請俗稱「好兄弟」的孤魂野鬼。
• 民間對於鬼月也有諸多禁忌,例如不宜嫁娶、避免到水邊遊玩及出遠門等等。
|
中秋節
( 八月十五日 ) |
|
•
此日為晝夜各半的秋分,而月圓即為幸福圓滿之象徵,因此在外的遊子於此日閣家團圓、共賞明月,為中秋節重要之活動;至於吃月餅、柚子、和烤肉,則是賞月時的最佳良伴。
• 民間並流傳此日「偷摘?,嫁好尪」,女子藉由此種偷俗獲取婚姻之吉兆。
|
|
|
|
|
|
•
多於國曆七、八月間舉行。
• 泰雅族與太魯閣族都相當信仰與尊崇祖靈,認為天地萬物的存有及個人部族的禍福,都與祖靈有關。
• 原為家族性的祭祀,後衍生為部落性的祭祀祖靈活動,祭品常為酒、山肉、米糕。
• 祭典僅限於男子參加。
|
|
|
•
每兩年舉行一次,大約在農曆十月中旬舉行;每十年則一次大祭。
• 傳說中賽夏族在一場爭戰中,將教導其耕種技術的「矮黑人」滅族,此後便舉行矮靈祭以消災祈福。
• 整個祭典分為迎靈、娛靈、送靈三個階段。
|
|
|
•
約於每年國曆四、五月間舉行。
• 祭典時間由祭司決定後,部落的成年男子即需至自己的獵場打獵,婦女則在家釀酒,為祭典做準備。
• 主要在祈求狩獵豐收,而獵人狩獵時亦能平安順利的歸來。
|
|
|
•
每年農曆七月初三舉行。
• 以白鰻魚造型的麻糬為祭品,敬獻祖靈。生活於潭邊的邵族,藉以祈求漁獵豐收。
• 女祭司被稱為「先生媽」,於祭典中對著每家的祖靈籃進行念禱,請祖靈駕臨享用祭品。
|
|
|
•
每年二月或八月舉行。
• 為祭祀天神、戰神與生命之神的祭典。
• 以男子聚會所為祭儀活動中心,族人則在神樹前吟唱迎神曲。
• 各氏族在迎神後將供品攜至男子聚會所內共食,象徵天神賜予征戰力量,且各氏族團結禦敵。
|
|
|
•
約於每年國曆七、八月間舉行。
• 主要意義為祈求豐收與平安。
• 族人以烤小米餅的儀式,來占卜來年農作及狩獵是否豐收。
• 祭典後的「盪鞦韆」原為部落女子的遊戲,後演變為男女認識及傳情意的活動。
|
|
|
•
約於每年六月舉行。
• 傍水或傍海而居的阿美族,以捕魚祭代表舊年度的終止,祭典內涵亦彰顯了阿美族文化與海洋或河流的關係密切。
• 祭典主要是祈求族人平安出海及魚獲豐富,並藉以訓練野炊、捕魚、潛水等生活技能,以及強化特有之年齡階級組織。
|
|
|
•
每年聖誕節至元旦期間舉行,包含少年猴祭及大獵祭。
• 少年猴祭是為培養青少年的膽識及勇氣,並瞭解傳統文化習俗。
• 大獵祭為成人祭典,早期以出草、狩獵為主要目的,時間長達數月。現時間及形式都簡化,但仍保持吟唱古老詩歌之習俗。
|
|
|
•
每五年舉行一次,為排灣族最盛大的祭典。
• 又稱「人神盟約祭」,傳說排灣族先祖向女神學習農作及相關祭儀,並與女神約定每隔一段時間即以燃燒小米粳做為暗號,請其降臨並接受獻祭。
• 主祀創世神、大武山神及祖靈,內容則包括迎善靈、送惡靈,族人並藉竹竿刺球以趨吉避凶。
|
|
|
•
約於每年的二月中、下旬舉行。
• 居於蘭嶼島的達悟人有著嚴謹的飛魚捕食規範,每年在捕撈飛魚之前,居民需陸續將自己的拼板舟推到海邊,以招魚祭祈求漁豐,方能開始捕飛魚。
• 祭儀系列活動中,隱含了族人對於豐厚之自然資源的尊重與感謝,以及現代之保育觀點。
|
|
|
•
約為每年八月間舉行。
• 意義在於慶祝農作豐收及感謝神靈庇祐,亦藉由歌舞祭儀展現部落的文化與倫理。
•
原先分佈在宜蘭的噶瑪蘭人多已漢化,而南遷至花東海岸的噶瑪蘭人則因長期受到臨近阿美族部落的影響,豐年祭的形式與阿美族相似。但近年來族人亦致力發展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並恢復傳統上招請祖靈及捕魚的歌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