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中有一句俗話:九月九, 風吹<風箏>滿天哮<鳴>, 就是形容重陽節
以後, 風箏滿天飛的情況。
由於農曆九月以後,台灣季風漸強, 而一方面又天高氣爽, 正是放風箏的
好時節, 從前玩具不多, 有很少有娛樂活動,因此放風箏就成為孩童的最愛
當秋天一到, 大家在田野空地,大放風箏是相當快樂的事呢!
台灣重陽放風箏的習俗,起源相當的早,據資料記載,居住在今天的宜蘭
平埔族,也就是葛瑪蘭人,早就有這樣的活動了。
早年放風箏, 大多由孩童自己製作,樣式憑自己的巧思發揮, 一般都以
放得高為主, 種類也相當的多, 有:
<一> 簡易製作法: 用竹片、紙張結線作成
1. 兩個方型交疊成八角的小八仙。
2. 四角形的, 又名 "順籬仔" 的 "四角仔"、 "甕仔田"、 " 干樂 "。
<二> 特製的大型風箏
"圓八仙" " 菊花心"、 " 雙順籬"、 " 煙筒箍"、 " 蜈蚣" 等等。
現今的風箏,樣式更多,材料也更加輕巧耐用,五花八門的成為獨特的遊樂
器具。小朋友要有心認識風箏,在台北縣瑞芳鎮的九份,有一座收藏豐富的風
箏博物館,有機會到那兒去時,別忘記要好好欣賞各式各樣的風箏唷!
正常放飛以外,幾個風箏在天空中, 互相打鬥的事,也相當的精采有趣
這就是"風吹相咬" , 打鬥的時候,用各種技巧操控風箏,或者截斷敵方的尾
巴,或者咬斷風箏線,讓對方英雄無用武之地;更激烈的,還有風箏線上,綁上
暗器的,以便破壞對方,風吹相咬時,大風箏固然容易打勝,但小風箏操控自
如, 東由西竄的,易於隨時打游擊,反而更居優勢呢!
關於風箏,還有兩句閩南語俗話來描寫" 風吹相咬" 的慘況 :
1. 「風吹斷落土, 搶到爛糊糊。」
2. 「風吹斷了線, 傢伙<財產>去一半。」
回 單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