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墩」知多少
我們的學校「豐原國中」位於豐原市,不過,這個地方以前不叫做「豐原」,它的舊地名為「葫蘆墩」。噫?怎麼會有這麼奇怪的名字呢?
豐原的舊地名之所以是「葫蘆墩」,原因有兩個:
1、傳說早期在現在的市中心中正路xxx巷內(寶才麵包店附近、葫蘆里土地廟正後方),有三個大土堆,遠遠望去,很像葫蘆的頭、尾、身三部份,因此,當時的人就把這個地方叫做「葫蘆墩」,「墩」便是土堆的意思•現在還看得到「葫蘆墩」嗎?嗯,是看得到的•因為進行現代化的開發,原本的三個土堆幾乎都被破壞掉了,儘管如此,在現在的葫蘆里土地公廟後方,仍保留了一些遺跡唷,下次如果路過這附近,可以去「尋幽探古」!
2、另一種說法則與平埔族有關•豐原地區早期是平埔族中的巴則海族(Papera)分布地區,分別有大葫蘆墩社、小葫蘆墩社、翁仔社……等社,這些社均歸岸里社管轄,而原住民稱「葫蘆墩」為「Haluton」,因此,「葫蘆墩」之名可能由此而來•
至於哪一個原因較可靠呢?大家可以自己動腦想一想,或是自行去搜尋相關資料,不過,就學理而言,第二個原因比較有可能!
現在,又出現了一個問題,為什麼葫蘆墩後來會改名成「豐原」?
「豐原」就是「豐富的平原」之意,這是因為早期在葫蘆墩地區稻米產量非常豐盛,而且品質又很好,在日治時代,葫蘆墩米遠近弛名,甚至連日本天皇所食用的米都指定要葫蘆墩米呢!這段歷史,對於當時的葫蘆墩而言,可是無比的光榮啊!那麼,為何葫蘆墩可以出產這麼優良的稻米?一來是因為土地肥沃,二來是因為有著偉大的水利工程,是什麼水利工程可以造就如此的盛名?嘿嘿~~下個單元待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