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內容 新年故事 回單元內容
年節常識
日 期
除 夕
「除夕」是一年之終,『有始有終』是台灣人非常重要的信仰。家家戶戶祀神祭祖,稱之為「辭歲」(亦稱為「辭年」),貼門聯、燃炮竹,迎接新年到。晚餐稱之為「年夜飯」,是全家團圓圍爐的日子;年夜飯中一定要有幾樣象徵性的菜:「魚」-『年年有餘』;「韭菜」-『長長久久』;「菜頭」-『好彩頭』;「魚丸、肉丸」- 『團圓』。圍爐之後,家中的長輩要發「壓歲錢」給晚輩,以象徵吉祥的紅包袋裝入偶數的金額,此也意味著將福祉分享給家人。
正月初一
元旦/開正
大年初一這天鳴放炮竹,在神前供上甜點茶料,並燒金紙祭拜,此即「開正」,亦稱為「開春」。「開春大吉」,所以越早越好!初一乃一年之始,是最歡樂的日子,故逢人必道「恭禧」,討個「好彩頭」;另外,初一一定要吃「隔夜菜」,意味去年的東西吃不完,到了今年還有剩呢!
大年初二這天是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的日子,稱之為「做客」或「回門」。這天,出嫁的女兒偕同丈夫、兒女,攜帶一些禮品(台語叫「帶手」)回娘家拜拜;回娘家之後,先向雙親及長輩拜年,然後再分送紅包。
台灣民間傳說初三這天是老鼠嫁女兒的日子,因此大家都早早熄燈,讓老鼠沒有燈光,無法辦喜事,免得生下一堆鼠子屬孫,來破壞糧食家俱。另外,也有些地方傳這天為「赤狗日」,是不吉利的日子,因此這天並不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