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常識
在過去傳統社會中,「過年」是從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神開始,到正月十五才算正式結束。以下便列舉我國傳統年節的常見風俗習慣:
日 期 |
節
慶 名 稱 |
意
義 |
12月(臘月) |
辦年貨 |
臘月開始,家家戶戶就要開始辦年貨了,如:甜粿、發糕、香腸、臘肉等台灣年俗必備品;辦年貨是歲末重要的活動,先要到香燭店買好全副香燭,還得準備紅包、春聯......等,以及糖果、餅乾、茶點,和"橘子"等吉祥物。 |
12月16日 |
尾
牙 |
「尾牙」源自於敗土地工的「做牙」,這日是年關歲末老闆宴請員工的重要日子,其中「白斬雞」是尾牙中不可或缺的菜,相傳只要雞頭指向誰,就是老闆要將此人解雇的意思,因此大部份的老闆都將雞頭指向自己,以便讓員工盡情享用佳餚! |
12月23日 |
祭
灶 |
相傳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每個人家中監督這家人平時的善惡情況,每年歲末由灶神上天奏報,因此,民間習慣在灶神回天堂前,以很黏的糖果祭拜,希望將灶神的嘴封住,而不能說出是非(另一種說法是希望灶神吃了糖能甜在心裡,而說出來的話都是好話);這種糖果被稱為「灶糖」。 |
12月24日 |
送
神 |
傳說民家除供奉神明之外,尚有家堂神,12月24日這天,諸神明都要上天,因此有送神的儀式,所謂「送神早、接神遲」,一大清早家家戶戶備牲禮、果品,焚香並燒紙錢送神明上天;而神明上天的空檔,就是大掃除的好時機,台語叫「清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