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的由來 | 二十四節氣日期和意義 | 節氣口訣 | 十二個月的農作物 | 節氣與農村的關係 |
節氣與民俗兼顧的三大節日 | 其他重要節日 | 其他歲時歌 | 春分 | 清明 |
榖雨 | 立夏 | 小滿 | 芒種 | 夏至 |
小暑 | 大暑 | 立秋 | 處暑 | 白露 |
秋分 | 寒露 | 霜降 | 立冬 | 小雪 |
大雪 | 冬至 | 小寒 | 大寒 | 立春 |
雨水 | 驚蟄 | 羅東鎮農會的二十四節氣單元 | 相關影音 | 二十四節氣的說明 |
二十四節氣概說
節氣的由來
聰明的我國先民,在幾千年前就發明了曆法,曆法中把一年分成廿四個節氣,古農村民們即將所有的農事活動,按照節氣來安排,所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其時,則五穀不絕,道理就在此。
談到廿四個節氣,首先我們必須瞭解祖先們如何創造發明曆法,即農家延用迄今的「陰曆」,古代沒有時鐘,祖先們以一根竿子插在土地上,依竿影看時,同時他們發現到,每日中午所看的竿影,長短不同,且變化有規律可循,由日影最刁漸變到最短,再由最短變到最長,則分別叫做「夏至」和「冬至」。
至於春秋兩個季節,祖先們發現各有一天晝夜時間相等,則分別是「春分」和「秋分」。
以二至二分為架構,還有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清明、縠雨、立夏、小滿、芒種、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等,加起來共有廿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日期和意義
季節 |
節氣 |
陰曆 |
意義 |
||
太陽黃徑 |
陽曆 |
||||
春90天18小時 |
立春 |
315o |
2月4日或5日 |
正月節 |
春季開始 |
雨水 |
330o |
2月19日或20日 |
正月中 |
雨水增加 |
|
驚蟄 |
345o |
3月5日或6日 |
二月節 |
始雷,冬眠動物驚醒 |
|
春分 |
0o |
3月20日或21日 |
二月中 |
晝夜平均 |
|
清明 |
15o |
4月4日或5日 |
三月節 |
天氣溫暖,景象新鮮 |
|
穀雨 |
30o |
4月20日或21日 |
三月中 |
雨水增加 |
|
立夏 |
45o |
5月5日或6日 |
四月節 |
夏季開始 |
|
夏94天1小時 |
小滿 |
60o |
5月21日或22日 |
四月中 |
農作物開始飽滿 |
芒種 |
75o |
6月6日或7日 |
五月節 |
麥豐收、稻種植 |
|
夏至 |
90o |
6月21日或22日 |
五月中 |
此白晝最長 |
|
小暑 |
105o |
7月7日或8日 |
六月節 |
天氣漸熱 |
|
大暑 |
120o |
7月23日或24日 |
六月中 |
天氣悶熱 |
|
立秋 |
135o |
8月7日或8日 |
七月節 |
秋天開始 |
|
秋91天20小時 |
處暑 |
150o |
8月23日或24日 |
七月中 |
天氣漸涼 |
白露 |
165o |
9月8日或9日 |
八月節 |
天涼有露水 |
|
秋分 |
180o |
9月23日或24日 |
八月中 |
晝夜平均 |
|
寒露 |
195o |
10月8日或9日 |
九月節 |
天氣漸寒 |
|
霜降 |
210o |
10月23日或24日 |
九月中 |
天氣轉冷開始有霜 |
|
立冬 |
225o |
11月7日或8日 |
十月節 |
冬天開始 |
|
冬88天15小時 |
小雪 |
240o |
11月22日或23日 |
十月中 |
開始飄雪 |
大雪 |
255o |
12月7日或8日 |
十一月節 |
開始下大雪 |
|
冬至 |
270o |
12月22日或23日 |
十一月中 |
此夜最長 |
|
小寒 |
285o |
1月5日或6日 |
十二月節 |
天氣寒冷 |
|
大寒 |
300o |
1月20日或21日 |
十二月中 |
天氣酷寒 |
節氣口訣
春雨驚春清榖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暑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寒又寒
十二個月的農作物
正月蔥,二月韭,三月莧,四月蕹,五月匏,六月瓜
七月筍,八月芋,九芥藍,十芹菜,十一蒜,十二白
節氣與農村的關係
祖先們累積了歷代的農耕經驗,發明了曆法,製定了節氣,故每個節氣皆是農民生活的體驗,尤其二十四節氣的命名,更是反應了氣候,萬物生長的變化及民俗,一些流傳的農諺,也給多後代了孫們較適切的指示,如
1.「秋分草、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
2.「知了叫、割早稻、知了飛、堆草堆」。
3.「山黃石頭黑、套犛種早麥」。
4.「小滿前後、安瓜點豆」。
5.「四月芒種雨,五月無乾土,六月火燒埔」。
6.「冬節在月頭,卜寒在年兜;冬節月中央,無雪佮無霜;冬節在月尾,卜寒正二月」。
7.「雷打秋,冬半收」。
8.「二八亂穿衣」,「春天後母面」。
9.「正月冬死龜,二月寒死牛,三月寒死播田人,四月寒死新婦,清明榖雨寒死虎母」。
10.「未食五日節,破裘毋甘放」。
11.「寒露麥,霜降豆」。
12.「立夏小滿,雨水相趕」。
13.「立夏雨水潺潺,米要割到無處置」。
14.「六月初一,一雷壓九颱」。
中國農民農事活動的安排,有了各種節氣定律做為依循,只要「不違農時」,必然五榖豐收,物阜民豐,民族續存,命脈自得綿延、擴張,可見各種的節令與農村間的關係密切。
節氣與民俗兼顧的三大節日
一、立春
『立春』在傳統的曆法上,多半居現在歲首正月,但有見於年底,這完全是因當年有無閨月及節氣的推移而有所不同。立春,一如其字義,是春天此時已降臨大地,一切有創造性活動都將隨之而展開,上至皇帝,下至販夫走卒,都為這一天的來臨而充滿喜悅和希望。
古籍中,有關立春的記述不少,從左傳、歷代正史、詩歌、著名筆記、雜著等,都會為這一天歌頌過。左傳說:「立春為啟,立冬為開」意謂是一年的開始,用的雖只是一個「啟」字,蘊含的卻是無限的生機。
我國自古就是個農業國家,春季的來臨,對農業意義的重大,自不喻可知。所以遠從週代開始,朝廷就有重大的祀春儀式,除了迎春之外,皇帝又在這一天下詔,鼓勵全國百姓投入農業生產,因此,對農民來說,立春只是個賣力耕作的訊號。
到了宋朝,由於國勢轉弱,戰亂與荒年接踵而,是朝廷更重視祀春大典的舉行,祈望上蒼能賜給他們一豐年。對這種於事無補的農作活動,著名筆記如《東京夢筆錄》、《夢梁錄》、《武林舊事》等都有簡要而生動的記述,不論官民,都像過年一樣,很快樂的渡過這一天。
宋以後,元、明、清諸代,朝廷也都沿舊例祭春,故「迎春禮」、「鞭春禮」向考官祭重要節要禮典之一,目的在慶賀一元復始,大回春,並祈求新春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1)迎春禮
「迎春」是農業禮會的重要歲時節慶之一,相傳已久,依據傳統金、木、水、火、土等五行觀念,植物具有向陽,趨光的習性,太陽又出自東方,所以木行屬於東;春天是萬物復甦,草木欣欣向榮的歲月,所以木行也屬於春天。清代台灣府城的「迎春禮」就在大東門外春牛埔舉行,所以木東門的內門額即稱「迎春門」。
根據台灣府志安一半縣雜記等方志,皆有詳細記載此項傳統民俗:即官方事先以布袋糊泥塑造十一牛,並依年運五行而將金、木、水、火、土牛體各部位分為青、紅、黃、白、黑等五色,土牛及成為色彩繽紛的春牛,旁立執鞭芒,乃值年太歲在立春前一,日台灣府知府牽所屬官員至春牛埔祭拜芒神與春牛,稱為「迎春禮」。
禮畢,鼓樂引導春牛前行,芒神次之,官員後,一行浩浩蕩蕩自大東門進城,沿途鳴鑼喝道,以供娛樂。春牛經過之地,無不招揀男女老少夾道觀看,搖旗吶喊;看春士女蜂出雲集,綵衣飄香。而迎春活動宛如嘉年華會,更添新春喜氣,一副太平樂事!遊畢,春牛迎至府署儀門外,置土牛南向,春芒神西向,陳設供品。
(2)鞭春禮
立春日,官方,到府衙與芒神,春牛獻爵。行禮如儀後,屬官隨長官繞春牛鞭打三下,書史則在旁高聲唸「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祿位高陞」等吉祥語,每鞭打一次,口唸一句,以示勤於耕種,稱為「鞭春」或「鞭春牛」。
鞭春禮完畢後,附近在旁觀禮的民眾會一擁而上,搶奪土牛身上的泥土,拿回家撒在牛稠或豬圈內,俗信可避免家畜生病,也會長得又肥又壯,繁衍更快、更多。另有舊俗,即將鞭破的春牛焚化,民眾可以將此灰泥埋入土中,可以保佑農作物的豐收。
(3)摸春牛
台南市安南區土城聖母廟每年春節必定推出「摸春牛」的祈福活動,據廟方相傳,摸春牛乃為古禮,會帶來大吉大利,看板上寫著摸法的口訣,如以閩南語唸出來,不僅押韻而且順口,十分傳神:
「摸牛頭,兒孫會出頭; 摸牛嘴,大富貴;摸牛腳,家貨吃沒乾;摸牛尾,剩家貨;摸牛耳,吃百二;摸牛肚,家貨剩億萬;摸春牛,年年有餘。」
近代已不再舉行「迎春禮」尤其少見「鞭春牛」,只頒定每年的立春日為「農民節」,藉以獎勵當年度傑出的農民,故已成為一種有意義的社會活動。
二、清明
節氣與民俗兼的「清明」,在意義上是迥然不同的。前者純粹是一種農事的氣候,後者則代表民族文化中一種慎終追遠的精神。先說前者,清明在春分之後半個月,這時春季已過去一大半,在華南是個多兩的季節,因此詩人便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嘆詩。據准南子天文訓:「斗指乙,清明風至」,故此時正是萬物孳茂,氣清明,稱為「清明」。民俗中的清明,則是一個祭祖掃墓的日子。掃墓的節俗係由古代的「祭墓」衍化而來。早在戰國時代,祭墓的習俗,就已火分普遍,從孟子離婁篇寫的那個商人乞食的故事,就可窺出它的源遠流長。
但清明之成為一個全國性掃墓節日,卻經過歷代的演變。早從東漢開始,朝廷就有很隆重的祭陵大典,只是日期不大一定,歷代都曾改變,雖大抵都在正月舉行,但〔也有在二月,有的在八月,有的在一年中的三伏日,也有的在春秋的二社日。到了唐朝時,皇室才正式改在寒食節(即清明的前三日)上山祭陵,並下詔准許百姓也可以在這一天祭掃祖墳。未時雖也有人在清明當日掃墓,但是直到明太祖洪武二年。才正式規定清明及中元是祭陵的日子;到了明代中葉,又略去中元,只在清明節舉行祭陵大典,並詔告天下,以清明為「掃墓日」,從此成為定俗,直至今日依然以清明為「民族掃墓節」。
民國成立後,雖社會進步,思想新潮,但人們對已故祖先的追思,卻不稍減,每屆清明,仍都不忘上墳祭祖掃墓。政府為了勇這種傳統孝道,就在民國六十一年明令公佈,以每年的四月五日(或四日,或六日,即清明節的當日)為民族掃墓節,全國放假一天,讓人人可以上山祭掃祖墳。
(1)探墓厝
台南府城居民大都在正月上旬掃幕,俗稱「探墓厝」。而在特殊事故,如新墓安葬三年內,新婚、添丁時,亦需上墳祭告祖先。
(2)掛紙
Δ掛紙的故事與習俗:
相傳唐高祖在未意時,流落他鄉,久未回家省親,直至被封為唐公時,始返鄉。惜母親己去世多年,葬於南山亂葬岡中,高祖遍尋南山,始終未找到母親的墳墓,乃將紙錢撕成帛,迎風散去,並默禱,求母親倘若有知,能納其帛。祝禱完畢,忽見一張帛紙飄掛在一座土墳上,很大的風也吹不去,高祖因此找到母親的墳墓。後世乃以在墳墓上的掛紙帛,作為上墳的標誌。「掛紙」,在台灣俗稱為做「壓墓紙」。
「壓墓紙」:即整除墳上雜草後,把五色長條形墓紙(即紙錢)用小石或土壓在墳上四周,取古人掛錢之遺意。壓完以後,先拜后土(守護墳墓的土地神)祭拜后土用「干茶」(碗中只放茶葉),再以米糕、發粿、餅乾、水果等簡單的祭品拜墓,稱為「掛紙」。俗信「掛紙」可使祖先靈魂得到安息,也可給家人帶來好運,沒有墓紙的墳墓,表示已沒有子孫來祭拜,隨時有被人毀掉之虞。
會拜完了,后土要燒刈金,墓則燒銀紙,成灰後灑上酒,最後放鞭炮,最近由於墓地共用,所以產生許多限制,當小孩聽到鞭炮聲時,紛紛跑來,接受麵粿或紅龜粿,如果不給他們的話,他們會在墓上塗牛糞或泥土,所以一定要先和他們約法三章,給錢也是可以。
(3)培基
俗信新墳三年(第一年清明前一日、第二年清明節、第三年清明後一日)內要隆重條墳、祭墓,稱為「培基」。即掛紙前要除草、添新土、補草皮、塗墓碑(即碑文糢糊者,塗上金漆或紅漆),把墓園整理得煥然一新;掛紙後先拜后土後拜墓,供品姷五牲(豬頭、鴨蛋等)、十二碗(菜類食品,如韭、甜豆、甜芋等)及發粿、麵粿、紅龜粿、水果等、;拜后土時,可以茶碗內放些茶葉,謂之「乾茶」;拜墓時,婦女們應蹲在墓前哀號慟哭一番;祭拜後,先給后土燒土地公,再於墓旁金爐燒銀紙;燒完後,在紙灰旁倒酒畫個圈,謂之「奠酒」;最後燃放鞭炮,培墓完畢。於收拾供品時,再把雞鴨蛋殼(先把蛋黃取出)或芋仔剝皮撒在墓上,以為新陳代謝、送舊迎之吉兆。
這時守候在旁的小孩,一聽到鞭炮聲,會圍攏上來乞討食物,主家一一給予粿類,若不夠分時,再給予一些小錢,以示祖先德澤,遺愛人間,謂之「印墓粿」,說這也是怕在墓地遊蕩的小孩,在墳墓上惡作劇的緣故。
除三年新墳外,家有喜事(如娶媳、添丁等)亦要培墓,供品用五牲或三牲皆可。有人另以小紅燈懸在墓,前祭畢後攜回,取其添丁(台語「丁」與台語「燈」音同)之意。
(4)踏青
清明時節氣候宜人,鳥語花香,大地一片青翠,全家大小正好趁此機會到郊外冶遊,又有祭拜祖先的供品當做野餐,可以好好地玩上一整天。尤其婦女們久未能拋頭露面,此時更是結伴盛裝上墳,花枝招展,相互鬥艷,嬉戲飲樂,更甚於新年「遊春」,構成一幅今人眼光撩亂的清明嬉春圖。如陳文達的「台灣縣志」云:「清明祀其祖先,祭掃墳墓,必邀親友同行,婦女亦駕車到山,祭畢席地而飲,薄暮而還」。
台南桶盤淺南山墓地,墳塚纍纍,滿坑滿谷,已失青山綠水情趣,往昔「踏青」,也化成假日郊遊休閒活動,而清明嬉戲飲樂,亦失傎終逍遠之本意,肅穆氣氛遂告變調。
(5)插青
「武林舊事」云:「寒食節都城人家,皆插柳滿簷,雖少坊幽曲,亦青青可愛」;「燕京歲時記」云:「清明即寒,食又日禁煙節,古人最重之。今人不為節,但兒童戴柳祭掃塋而已」。可見插柳、戴柳原為紀念介之推的寒食節舊俗,後人寒食與清明混而為一,插柳、戴柳反而移植成為清明節應景的習俗。
台灣少楊柳、多榕樹,插柳變成插青,也算是寒食,清明遺緒,如咸豐之間台灣府訓導劉家謀的「海音詩」云:「清明時節初晞,楮陌紛紛化蝶飛;剛是重關照後,雲鬤無數插青歸」;「並註」:「清明前後,婦女俱適墓,淡裝素服,三五成群,隨柳傍花,男女不避,摘摘枝歸,或簪之,謂之『插青』」。掃墓下山,順手折取榕枝或榕葉插戴回家,即從俗,復取其青春永駐之意。
(6)寒食
古時亦有寒食(清明前一日)掃墓的習俗,稱為「寒食節」。
俗傳寒食節由來,源自晉文公與介之推的故事。「左傳」僖二十四年有如下的記載:「晉候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綠亦弗及,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加為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窈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懟?』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具出怒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女皆隱。』遂隱而死,皆候求之不獲,以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以後的傳說增加了許多的附會,如「韓非子」云:「有龍矯矯,頃失其所,五蛇從之,周流天下;龍饑乏食,一蛇刲股,龍返於淵,安其壞土;四蛇入穴,皆有處處,一蛇無穴,號於中野」,是說晉文公逃亡的時候,沒飯吃差點餓死,幸虧介之推割了腿上的肉給他吃,才救了他一命。如「莊子」云:「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是說晉文公在介之推隱居的山上找不到他,便令人放火燒山,想逼他出來,卻料不到他還是不肯出來,竟然抱著樹活活被燒死。如「因話錄」云:「推抱樹死,文公以所抱樹為履著之」,是說晉文公看到介之推抱樣被燒死,非常傷心,便以那梱樹做成木鞋穿著,這便是「足下」典故的由來,用以懷念好友之意。
「掃墓」的用意,原來是「以上為之田」來紀念介之推的死難;至於「寒食」的用意,則是對介之推火殉的哀悼。後人因寒食近清明節就
以清明前後「掃墓」,也是民俗活動的一種簡化。
(7)食潤餅
清明節的應景食品叫「潤餅」,又叫「春餅」、「春捲」,也是源自寒食。其作法是鋪上一層用麵粉作成薄潤餅皮,上面放些已經煮熟的豆菜、筍絲、蒜頭、韭菜等各色雜菜,以及豆乾絲、肉絲、煎蛋絲、花生粉末、細糖等多項食料,然後捲成圓筒狀即可食用,其口味可隨自己的喜好調配,也是古人發明的最早「自助餐」方式,既衛生、營養,又方便、可口。
(8)三日節
三日節另有人叫做三月節,和清明節一樣,都是掃墓祭祖的日子┼大為日節算陰曆,日子並不固定,所以也稱為「活節」;而清明節則固定在陽曆四月五日或六日,所以稱為「死節」。
三日節成為祭祖掃墓的節日,有下列幾種傳說:
其一:宋恭帝德祐二年,元將伯顏入臨安,擄恭帝北去,文天祥等立端宗趙 於福州,改元景炎;十一月,元軍陷建陽,張世傑奉帝南下泉州,是時泉州城為叛將蒲壽庚所據,端宗不得已經漳州,走潮州,下惠州。當端宗在漳州城停留的時候,曾問群臣:「什麼時候是清明?」有人回奏:「清明已經過去了。」端宗喟然嘆說:「寡人不德,清明那天也沒有祭祀太廟先陵,這個罪過將如何贖回?」他想了想後,就下旨命令臣下擇定三月三日補行「清明節」,藉以遙祭先陵,以忍先帝在天之靈,並犒賞三軍,激勵士氣。以後的「三日節」,便成為祭祖掃墓的節日。
其二:鄭成功在他的故南安縣石井,看見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在「清明節」這一天祭掃祖墳,當他聽到的都是「清明」這兩個字,心裡很不愉快,因為「清」字在「明」字之上,有清隃除明朝之意,認為不吉利,於是下令廢止「清明」,改在「三日節」祭掃祖墳。
其三:鄭成功於漳州城外大販清軍,清軍退守城,內閉關不出;鄭成功屢攻不下,不得已改採圍城戰略,想使清軍糧盡援絕,自動棄城出降;不料清軍依舊堅守不,出雖已糧盡,仍然掘草而,負隅抵抗,這樣相持半年,直到清軍援兵趕到,鄭成功才撤回海澄,但漳州城內軍民己經餓死殆盡,滿街巷皆是死屍;擾兵一時無法找到足夠的棺木,於是用草蓆把城裡餓殍草草掩埋了事;據說這一天恰好是月三日,所以以後漳州人就以「三日節」祭祖掃墓。
其四:台灣漳泉械鬥是很有名的,有一年「清明節」,漳泉人為買菜發生糾紛,釀成一場空前未有的大械鬥,後來經過官府的調解,規定漳州人做「三日節」,泉州人做「清明節」才相安無事;自此以後,漳泉人也就各過自己的節日祭祖掃墓,經渭分明,互不相干。
三、冬至
此日太陽行至冬至線(赤道以南緯度二十三度半),以後日漸回北.故此日之北半球夜最長、日最短,南半球販反之。「冬至」又稱「至日」、「至節」、「長至」、「亞歲」。冬至前一天稱為「小至」、「小冬」,冬至過後一天稱為「至後」。
民間常以冬至日在月令之前後,來佔測過年的天氣,如「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兜(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亦無霜」。又說:「乾冬至,濕過年」。
不論古今,冬至都是個大節日,古時的皇帝,這一天要率領眾臣祭祀天地及宗廟,並頒發新年的曆書。至於民間,過節的活動也不遜於過年。東京夢華錄說:「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累積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祖先;官放關樸,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武林舊事也說:「都人最重一陽賀冬,車馬皆華整鮮好,五鼓已填擁雜眾九街。婦人小孩,服飾華耀,往來如雲;嶽祠城隍諸廟,炷香者尤盛。三日之,內店肆皆罷市,重簾搏飲,謂之做節。」
(1)冬節
俗諺: 「冬至大如年」,所以有「亞歲」之稱,民間則直呼為「冬節」。因為家家戶戶都鋪張過節像過年一樣,於是天有「有者冬至夜,無者過一夜」、「富人吃一夜,窮人凍一夜」之諺。有些人為了面子問題,寧可窮過年,不可窮過節,於是天有「肥冬瘦年」之說,
俗言吃了冬節圓過了冬節就多長一歲,謂之「添歲」,如陳文達的「台灣縣志」云:「十一月冬至…家各磨米為丸,祀先祭神,闔家皆食,謂之添歲」;連橫的「台灣通史」風俗志也說:「冬至之日,祀祖,以米丸粘門戶。前一夕,兒童塑雞豕等物,
謂之添歲,猶古之亞歲也」。
(2)冬節圓、菜包
冬節的應景食品叫「冬節圓」及「菜包」,「安平縣雜記」云:「冬至節,家家作米丸及菜包以祀神及祖先,門扉各粘一米丸,俗名『餉耗』」。
冬節前幾天,家家戶戶便忙著打點應節的祭品。先把糯米漏水,再用石磨磨成米漿,裝進麵粉袋仔,內以石塊或其他重物壓在袋上去其水份,成為「圓仔」。在「小至」當夜,動員全家大小搓圓仔,有金(紅色)的、銀(白色)的,約玻璃珠大小;另
作約雞蛋大小的「圓仔母」金、銀各六,內包糖料、花生粉末等。家有幼童的,則在旁邊用圓仔 捏造各種小玩意兒,如雞、鴨、兔、狗、魚、蝦、瓜、果等,俗稱「做雞母狗仔」。這樣全家超過午夜,才把圓仔搓完,帶著搓圓仔的雙手(不許洗掉)回房休息。
另外有一種叫「菜包」的食品,則用粳米磨粉做成,再捏成狀似半月形的胚衣,內包荀絲、豆乾、菜脯等,也是在冬至夜準備好。
「冬至」當天一大早,便起來「浮圓仔」、「炊菜包」。全家大小起床後,吃了冬節圓、菜包,就算多長一歲了。當天並以牲醴、四果、冬節圓、菜包等祭祀神明及祖先,祭拜依舊俗以冬節圓一二個粘於門扉、窗戶、椅桌、床櫃等處,或供奉於水井、廚房、牛稠、雞捨、羊欄、豬圈等地,以稿賞一年來的辛勞,並感念一家的福氣。俗信上述的冬節圓日後乾燥再拿下給小孩吃,有保佑發育的功效。
又謂食冬節圓每匙二粒,最後一次,未婚者必為奇數,已婚者必為偶數,非常靈驗。又賭徒食冬節圓占運,最後一次逢雙為贏兆,逢單則為輸兆。又以粘貼供奉之冬節圓,日後取之焙火,視其膨脹與凹陷象徵男女的生殖器,作為孕婦占卜生男或育女之兆。
雖有隨著工商業的發展迅速,社會結構的轉變,小家庭的崛起,夫妻倆均在外做事的情形極為普遍,但是「補冬」的風氣依然或多或少存在於一些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的家庭中。通常按舊習,凡是家中有十六、七歲的半大孩子,為人父母者,必須在冬至這一天,到市場選購一隻尚未交配過的紅面番鴨(要雄的)回來宰殺後,燉薑母汁為孩子進補。
據中醫的解的說,尚未交配過的紅面番鴨,就像少年男女一樣,已具成年人旳第二特徵,最是血氣方剛、活力的旺盛期,肉質鮮香,而薑片則有刺淚血液循環的暖身作用,因此,這種番鴨燉薑汁的進補方式具有「壯陽」功效,可以給正要「轉骨」(轉變成人)的半大孩子增添活力,同時也具有禦寒的功能,進了補增加了抗寒的元氣,便可安然的渡過這個嚴冬,不會動不動受點風寒便要看醫生。
不過,由於有些人對薑母汁那種強烈的刺鼻味道,有幾分怕怕,因此,比較普遍的「補冬」方式還有兩種,一種是以番鴨燉當歸、甘杞;其方法是以剖腹後的鴨隻,加水、米酒,然後放入當歸、甘杞,在溫火上燉約一個半小時,即可取出食用,此時肉已熟,葯汁也已滲透入肉中,清香撲鼻,由於當歸葯性溫和,適合各年齡層進補,尤其對經期不順的陰虛女性,更有調理體質的功能,另外也有人拿著鴨燉四物,其方法與上述燉歸約相似;四物本身具有補血的功效,對病後身體虛弱的人可增元氣,貧血的人尤應多服食。
其他重要節日
一、端午節
五月初五稱為「端午節」。按干支逢五稱為「午」,端午原泛指農曆初五,也作端五;據說玄宗有詩曰:「端午臨仲夏」,因此端午乃成為五月初五之專稱。端午也稱重五,因五月初五有兩個五之故。午又指日中,所以端午節又稱為「天中節」。台灣民間則習稱為「午日節」或「五月節」。
(1)吃粽子
端午節食粽、相傳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古時候祭屈原,因恐祭品入水流失,故用竹筒盛米密封而投水,後來演變成以竹葉包裏,此為粽子之濫觴。另說包粽子祭屈原,可避免魚蝦先把祭品吃掉;一說魚蝦忙著吃粽子,就不會去啃屈原的屍體。
粽子有鹹粽、甜粽兩種。肉粽包以豬肉、蝦米、香菰、芋頭、蠔乾、粟子、蛋黃等;菜粽包以土豆;以上兩種屬鹹粽。至於 粽係糯米拌庚油蒸熟而成,吃時先漏在井水中涼透,沾上糖漿,非常可口。
節前例有製粽子餽親友者,謂之「送節」;但喪家則不製粽子,概由親友餽之,而以冰糖作回禮。
台南安平地方過端什節不包粽子而吃煎 ,這是一個很特殊的習俗,原來傳說內容大有來歷。明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四月初一日,鄭成功興師入鹿耳門,登陸赤嵌,然赤嵌城在數天內收復,但台灣城卻久攻不下,;本來鄭成功來台時所帶糧食不多,而台灣的大部分收成又收藏在台灣城內,眼看端午節將屆,不得不派人到附近鄉社收購糧食,一時蕃薯簽、豆類等雜糧也在徵收之列,所有的米當然不夠包粽子,只好蕃薯磨漿,再加上糖、蚵、蝦等海產佐料煎 ,以代替粽子,渡過了在台灣的第一個「午日節」。翌年五月初八,日端午節過後沒幾天,鄭成功不幸逝世。從此以每年五月初五,安平地方就以煎代替粽子,來紀念鄭成功興師復台這一段感人的事蹟。
現在的安平端午煎 比切創時的克難式要豐富得多。主食是米漿、麵粉、蕃薯粉三種都有;佐料有甜、鹹兩種,甜的用糖、鹹兩種、甜的用糖、冬瓜糖、花生仁,鹹的用豬肉糜、蝦、蚵、扁魚、香菰、荀絲、蔥等。做法是先把豬油或花生油放在鍋內燒滾,然後將主食與佐料預先攪勻的漿料放進滾熟的油鍋內滾熱,再撈起滴油後放盤中,可以熱吃,也可以冷食,香脆可口,風味絕佳,有令人聞香下馬之概。
(2)劃龍船
劃龍船為民俗活動中具有積極意義的項目之一,傳說與屈原、伍員、曹娥的事蹟有關,其中以愛國詩人屈原自沈汨羅江的故事最為炙人口,這一天剛好是五月初五,大家划船忙著尋找打撈屈原的屍體,慢慢演變成「劃龍船」的民俗活動。
(3)插蒲艾
端午節當天,家家戶戶用紅紙把菖蒲、艾蒿、榕枝綁成一束,懸插門首,有避邪保健之意。菖蒲形狀如劍,又名「蒲劍」,解為驅邪;艾蒿象旗,又名「艾旗」,解為祓鬼;台灣多榕樹,以榕枝取代柳枝,象徵青春,解為保健。據說喝端午節的菖蒲湯有治百病的效果,用菖蒲和艾蒿湯洗澡也可以強身去病;尤其婦女纏足和小孩生瘡,都具有消毒的作用。
(4)驅毒
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山丹等五種藥用植物掛在房內或焚煙,可驅除蟲害,防止傳染病。小孩或婦女身上掛著小香包,內裝蒼朮、丁香、茴香、雄黃等,
或用麝香、梓腦的,不用說都有驅毒免疫,求吉避凶的作用。
二、七夕節
農曆七月初七稱「七夕」。俗七月為巧月,又稱「巧節」。這一天流傳著牛郎與織女相會的美麗淒艷故事,又稱為「中國的情人節」。
每年立夏以後,牛郎與織女星會出現在地平線上,一天比一天高。到了七夕夜裡十時左右,在天頂可找到天玲座的主星「織女星」,光芒略帶青白;由織女星跨過銀河,向南方天頂尋去,會找到天鷹座的主星「牛郎星」,光芒略帶黃白;在織女星東方不遠的地,方又會找到天鵝座的主星「天津四」。織女星、牛郎星、天津四所形成的三角形,就是有名的「夏季大三角」,而織女星與牛郎星正好在這略成直角三角形直邊的兩端。如果天氣好的話,可以看到兩顆星中間隔著一條像帶子的銀河,織女星在河北,牛郎星在河南,相距十六光年,根本不可能碰面。如漢古詩十九首其十:「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握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但偏偏在牛郎星兩側有兩顆小星,便附會成牛郎與織女所生小孩;而天鵝座展開雙翼,便是牛郎與織女七夕在銀河相會的鵲橋;於是美麗淒艷的故事便這樣傳播人間。如「楚歲時記」云:「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許嫁河西天牛郎。嫁後遂癈織飪,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使其一年一度相會。」
至於「鵲穚會」,當中還要加上一段插曲。原來天帝原先命令喜鵲轉達牛郎與織女,只許每七天相聚一次,以免荒癈工作,不料喜鵲卻粗心大意地轉達成每天可以相聚一次,以致工作都耽誤了,天帝才動怒,用髮簪在空中劃了一道界限,就是天上的銀河,把兩人隔離,只許每年七月初七當天相會。同時為處罰喜鵲的失職,命令喜鵲每年七夕要集合同類,在銀河上搭起一座長橋,牛郎與織女過橋相聚。七夕的毛毛細雨,就是鵲橋會喜而泣的眼淚。
民間二十四孝「賣身葬父」的故事,據說男主角董永和女主角仙女就是牛郎和織女的化身。白居易的「長恨歌」也為唐明皇和楊貴紀加上一筆:「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中國情人節就是這樣淒美動人,讓人盪氣迴腸。
乞巧會
七夕夜,女子在月下設香案,備針線、生花、瓜果、凸粉、胭脂之類祭拜織女及牛郎星。祭畢向月引線穿針,穿進,為針巧美兆;並向天邊拋出凸粉,粉落臉上,解為貌美佳兆。如此佳夕良辰,祈求才高貌美,天下女好誰不好之!
又是日午,放清水一盆曝曬日中,水漸熱膨脹而生表面張力,置公浮水中,觀盆內針下陰影諸狀,如係雲彩、花鳥、剪刀等形態,謂之得巧;反之如粗似鎚子、細像纖絲,則謂之得拙。
又織布乃務農根本,有拜織女、祭械神之說。
三、中秋節
八月十五中秋節為太陰娘娘月神的誕辰。是日,家家戶戶拜公媽(祖先)及地公,伿品有牲醴、月餅、「米粉竽」(混芋之米粉),俗謂:「食米粉芋,有好頭路」,祈求神靈保佑有良好的職業,感謝有豐盛的收成、有欣榮的生意。是名,美景良辰,明月當空,在屋外庭院擺設香案,供上月餅、四果,燃燭焚香,向月祭拜,謂之「拜月娘」。
古時候有關月亮的傳聞甚多,如「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代桂」等是屬於神話的故事;如「李靖破匈奴」、「朱元璋殺虜」等則具有民族抗暴的色彩;如「漢光武造影娥池」、「唐明皇遊月宮」等又融合著民間愛情的傳說。
(1)月餅柚子:
中秋節的應景食品是「月餅」和「邀月」。
月餅概為圓形,意如滿月,象徵團圓,以求人生之光輝圓滿。最初月餅以麵粉和砂糖做成,後來不斷研究改良,皮薄不油不膩,餡有棗泥、蓮蓉、五仁、豆沙等等,加上鹹蛋黃,鹹中有甜,口齒留香。
月餅種類有奧、閩、川、京五式。廣式種類多,最為有名;蘇式以小巧玲瓏為其特點;閩式上有各種圖,論套成批;川式則兒大、甜料重;京式餡少皮乾,有滿族特色;台灣月餅則以台南最負盛名。
柚子為台灣中秋名產,台灣柚子以台南麻豆文旦及白柚最為著名。
(2)賞月:
中秋賞月,天清氣爽,一家團圓,其樂融融。或約親朋好友歡聚,吃月餅瓜果,或舉杯小酌,效李太白的「邀月」。小孩子興奮地著沖天炮;青年男女結伴外出,在山陬水涯約會,到處充滿著歡的氣氛。
台南市最有名的賞月地點在中山公園,水木清華,景色宜人,內有水塘一方,古稱「燕潭」,其得名來自清乾隆初年台南舉人陳輝的「鎮北門晚眺」詩:「籠竹樹接沙洲,名照橫波海氣浮;樵子唱回雲影路,戌人吹動角聲秋。僧歸廢寺鐘常寂,燕喜澄潭水不流;觸目郊原多景象,迷離草屋重樓」。燕潭即臨鎮北門外,每屆中秋夜晚,一輪明月,倒映水中,清澈皎潔,格外明亮。此際,遊客湧至,夜香鬢影,盛極一時。
其他歲時歌
(一)
正月正,牽新娘,出大廳。二月二,土地公,搬老戲。
三月三,挑仔李仔雙頭釦。四月四,桃仔來,李仔去。
五月五,龍船鼓,滿街路。六月六,做田人,打碌碡。
七月七,芋仔蕃薯,全全劈。八月八,牽豆籐,挽豆莢。
九月九,風吹滿天哮。十月十,三界公,來鑒納。
十一月,搓圓仔粹。十二月,賣噴春花。
(二)
正月正,請子婿。二月二,割豬公。三月三,桃仔李仔,憑頭擔。
四月四,桃仔來,李仔去。五月五,龍船鼓,水裏渡。六月六,水車,打碌碡。
七月七,龍眼烏,拓榴臂。八月八,扚豆籐,挽豆莢。九月九,風吹,滿天哮。
十月十,冬瓜糖霜落薦盒。十一月,人焚火。十二月,人炊粿。
參考書目
- 何培夫《府城文物傳奇》──台南市政府
- 范勝雄《府城的節令民俗》──台南市政府
- 《台灣民俗之旅》──武陵出版社
- 《府城鄉土藝術》──台南市政府
- 《台灣兒歌》──開平出版社
以上資料來源:https://market.cloud.edu.tw/content/local/tainan/kunhwa/one2-1.htm
節氣大搜尋(國語日報網站)
http://www.mdnkids.com.tw/24seasons/24index.html
☆節氣大搜尋-「春分」(國曆3月20日或3月21日)
小朋友,時節進入「春分」後,代表著春天已經過了一半。「春分」這一天,太陽會直射在赤道,所以南、北半球受到日照的時間一樣長,晝夜平分。從今天起,白天會越來越長,夜晚則一天比一天短了。而「春分」和「秋分」節氣有著類似的晝夜平分狀況。
在這個時節裡,你可以看到一片片剛插秧的綠油油稻田,農夫們忙著除草、施肥,將之前播種的農作物照顧得更好。此外,這個時節也是種植花生、韭菜、苦瓜、蓮藕等農作物的好時機喔!
由於春分時節氣候變化大,氣溫也較不穩定,人們容易生病,所以在此提醒小朋友,一定要特別注意天氣的變化,並且適時增添衣物喔!
◎節氣小農夫
由於氣候變化大,農作物感染病蟲害的機率也大增,所以辛苦的農夫們,最重要的就是要將防治病蟲害的工作做好,今年的作物生長情形才會良好。
◎節氣小漁夫
喜歡吃鱸魚的的人有福囉!春分時節正是鱸魚的盛產期,而鱸魚也是桌上佳餚的極品,無論是清蒸鱸魚或酸辣檸檬鱸魚,都是許多人所喜愛的菜色。不妨利用這個時節,品嚐一下鱸魚的美味吧!
◎ 節氣小園丁
這時候,除了果農們忙著培育果樹外,你也可以在翠綠的山嶺間看到種茶的茶農們忙著採收茶葉,並且開始烘製第一季的春茶。另外,台灣的春分時節正是報歲蘭盛開的時候,喜愛蘭花的文人雅士千萬別錯過喔!
◎節氣生活
在這個時節裡,有個重要的國定節日是青年節,這是為了紀念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先烈們為了推翻滿清政府,犧牲自己的生命,終於建立中華民國,他們的愛國精神深深留在後人的心中,所以這一天全國各地都有紀念活動。
◎節氣俗諺
1.「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麥子後插秧」這句話的意思是:春分這一天如果下雨,就表示秋季會豐收。農人們只要在春分日忙種麥子和插秧,就可以期待秋天的豐收喔!
2.「春分有雨病人稀,五榖稻作處處宜」這句話的意思是:春分如果下雨,人們就會特別注意天氣的變化,增添衣物。而五榖、稻作也因有雨水的滋潤,會更容易生長喔!
☆ 節氣大搜尋-清明(國曆4月4日或4月5日)
小朋友,『春分』節氣後的十五天就是『清明』。由於天氣日漸暖和,花草樹木都萌芽蓬勃生長,景象清爽明媚,所以將此節氣命名為『清明』。
清明時節吹的是東南風,它是暖風,也為這個時節帶來豐沛的雨水。看到『清明』,一般人就會聯想到『掃墓』。『祭祀祖先』是中國人最重視的事情之一。嚴格說來,『清明掃墓』的傳統是從宋朝才開始,目的是為了讓後代子孫能夠慎終追遠,緬懷過去。清明掃墓盛行之後,人們便將清明列為三大鬼節之一,人們在這一天會插戴柳枝來避邪,因為柳枝有驅邪功能,所以插戴柳枝也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大特色喔!
這個時節雖然是吹東南風,但台灣尚未完全脫離東北季風期,所以有時冷鋒還是會過境,氣溫變化很大。很多人常因白天出太陽,就穿著涼快的春裝出門,卻沒想到晚上天氣變冷,馬上就受寒著涼了,所以才有「三月初,寒死少年家」這麼一句俗諺。
◎ 節氣小農夫
到了這個時節,稻作已經進入發芽分化期。由於清明時節霪雨紛紛,氣候變化大,冷熱無常,作物生長多少會受到影響,所以農夫們也需要特別注意稻作的生長情形。此外,有句農諺是這麼說的:「清明芋,榖雨薑」,可見清明也是種植香甜芋頭的好時機。芋頭的美味相信許多人都非常喜愛,它可做成菜、冰品以及各式各樣的茶點,是飲食中不可或缺的美味喔!
◎ 節氣小漁夫
節氣進入清明後,氣溫逐漸回暖,大陸沿海的溫度也慢慢上升。由於飛魚是屬暖海性魚類,所以在這個時節的淡水外海會有飛魚產卵的現象,而南部的小琉球附近海域也可有豐富的飛魚漁獲。
節氣生活
每年清明前後,常常看見人們上街購買潤餅皮,清明吃潤餅、春捲已成為部份地區的一項習俗。潤餅是以麵粉做成薄皮,裡頭包著豆芽菜、紅蘿蔔絲、肉絲、筍絲、豆干絲...等餡料,再灑上花生粉,然後捲成圓筒狀食用,它的口味相當受到人們的喜愛呢!
◎節氣俗諺
1、「清明風若從南起,預報田禾大有收」這句俗諺的意思是:清明日吹南風的話,稻作就會豐收;如果吹北風,則可能會歉收。
2、「清明晴魚高上坪,清明雨魚埤下死」這句俗諺的意思是:清明這一天如果天氣晴朗,日後雨水就會多;相反的話,則可能會有乾旱。
☆ 節氣大搜尋-榖雨(國曆4月20日-或4月21日)
小朋友,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是「榖雨」。每逢這個時節,整個大陸黃河流域以及台灣地區的雨量都非常豐沛,加上農夫們剛好又忙完春耕,稻田裡的秧苗也正需要豐富的雨水來滋養,於是將這時節命名為「榖雨」。
由於這時節的雨水很多,在雨水的滋潤下,各種作物順利生長,池塘中的浮萍開始滋長,池中的魚蝦也特別多。到了這個時節,桑樹開始大量冒出青翠的綠葉,所以此時也是養蠶人家忙碌的時節喔!
國曆四月是油桐花盛開的時節,你可以發現在山坡上、林野間開滿了白色的油桐花,把樹梢、山頭妝點得十分漂亮,宛如一個白雪世界。在台北縣土城市,每年的暮春時節還會舉辦桐花節系列活動,其中的「桐花茶會」更是別開生面,十分有趣!小朋友不妨利用週休假期,和爸爸、媽媽來一趟這極富人文氣息的大自然之旅!
☆ 節氣小農夫
有句農諺「清明田,榖雨豆」,它的意思是:在清明時節,農夫們的插秧工作已經結束了,到了榖雨時節就可以開始種植豆類作物。此時南部第一期水稻已開始抽穗開花,中、北部是分芽茂盛期,所以這時節可算是農事較清閒的時期,辛苦的稻農們可以稍稍喘口氣,休息一下。
☆ 節氣小漁夫
在這個時節,花蓮東方及小琉球的海域會有豐富的鰹魚漁獲,以花鰹和巴鰹為主。另外,漁夫們也可在屏東東港外海捕獲烏賊、白帶魚等漁獲喔!
☆ 節氣小園丁
榖雨時節正是梅子採收的時候。梅子屬於寒帶植物,台灣每年在二月間開梅花,三、四月結成果實。梅子可製成各類加工品,如梅酒、梅茶、蜜餞等,都十分可口。喜歡吃梅子的人,不妨利用這個時節好好品嚐一下梅子的美味吧!
☆ 節氣生活
在這個時節,最重要的民俗活動就是「迎媽祖」,因為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的生日。在台灣有許多媽祖的信徒,每年一到這個時候,全省各地都有媽祖全省繞境、迎神、進香等活動,其中尤以大甲鎮瀾宮的「大甲媽祖回娘家」活動最為盛大;許多虔誠的信徒跟隨媽祖鑾駕,從大甲到新港步行來回,電視台也常全程為大家報導,讓民眾一睹這個著名的宗教活動。此外,全省各地的媽祖廟,如北港朝天宮等,也都舉辦非常熱鬧的慶典及遶境活動,希望能為全民消災、祈福。
☆ 節氣俗諺
1、「榖雨前三日無茶挽,榖雨後三日挽不及」這句諺語的意思是:春茶最好在榖雨時節開始採收,而且時間一定要拿捏得當,否則太晚採收的話,茶的品質就會不好。
2、「榖雨相逢初一頭,只憂人民疾病愁」這句諺語的意思是:老一輩的人認為,如果榖雨時節剛好是在農曆月初的話,人們在那一年將會遭逢較多的疾病。
☆節氣大搜尋-立夏(國曆5月5日或5月6日)
小朋友,春天已經過了,夏天緊接著來臨囉!時序進入「立夏」,「立」是開始,「夏」是大的意思,「立夏」就是代表著春天播種、種植的作物長大了。「立夏」正式預告夏天來了,不過距離真正酷熱的夏天還是有一段時間。
每年的「立夏」時節大約是國曆五月初,而台灣的國曆五、六月正值冷暖鋒交接並在台灣的上空停留,因而帶來豐沛的雨水,形成陰雨綿綿的天氣,這也就是梅雨季節。梅雨季節要記得隨身攜帶雨具,以防突然下雨,也要注意防潮的工作,讓家裡隨時保持乾燥、清爽。
這個時節到郊外踏青,你會發現不少樹上開滿了黃色的小花,這就是有名的相思樹的花喔!另外,你還會發現一種四片葉子的可愛小草,這就是大家傳說的「幸運草」,也是一般人所俗稱的醡漿草,它普遍生長在山野間,十分美麗。
☆ 節氣小農夫
此時稻子已經進入抽穗期,各種病蟲害也陸續開始發生,所以農夫們會積極加強防範病蟲害。在古代,因為沒有氣象預報,所以古人會藉由聽青蛙是否鳴叫來分辨當年夏天會不會鬧水災,判斷是否會影響作物的生長。古代也常以「立夏」這一天的天氣狀況好壞,作為判斷當季天氣好壞的準則。
☆ 節氣小漁夫
在這個節氣裡,黑鯧是漁獲的重點,漁夫們可以在彰化附近的海域捕獲到肥美的黑鯧。另外,在彰化外海南端也可以捕獲到鰆魚漁獲喔!
☆ 節氣小園丁
這個時節是桑椹、櫻桃的盛產期。酸酸甜甜的桑椹非常美味,而且可以加工做成醋、酒或蜜餞等食品,十分受歡迎;桑椹葉還能做成枕頭,具有預防高血壓、頭痛等功效。甜美的櫻桃含有豐富的維他命C,是許多小朋友非常喜愛的水果,也是西點蛋糕常用的食材呢!
☆ 節氣生活
這個時節最重要的節日是母親節,此時也是康乃馨盛開的季節。媽媽一年來的辛勞,不僅這一天需要我們的祝福、體諒,其實每天只要一句簡單的問候與關懷,都能表達我們對媽媽的愛。小朋友,平日有空就要多分擔媽媽的辛勞,減輕她的負擔喔!
☆ 節氣俗諺
1.「立夏起東風,十塘九塘空」這句諺語的意思是:如果立夏這一天吹東風的話,今年就會少下雨,並且會有乾旱,農夫們可就要傷透腦筋了。
2.「立夏得食李,能令顏色美」這句諺語的意思是:國人逢年過節都會吃一些特別的食物,而「立夏」是屬於傳統的八個代表性節氣之一。在這一天,許多婦女都會將李子榨成汁,混在酒裡喝,這種酒據說能夠養顏美容,所以稱為「美容酒」。
☆節氣大搜尋-小滿(國曆5月21日或5月22日)
小朋友,夏季的第二個節氣是「小滿」。這時候,在中國大陸黃河流域一帶因積雪融化,前一年種植的「冬小麥」麥苗受到灌溉,慢慢的結穗、飽滿,農夫們這時開始期待著豐收的季節來臨,所以把這個時節稱為「小滿」。此時,台灣中南部的水稻已進入了黃熟期,由於適逢梅雨季,所以要特別注意排水溝渠的疏通,減少梅雨季大量雨水所可能帶來的農作損失。
由於已經進入夏天的第二個節氣,天氣越來越熱,日照也越來越長,各地的水上活動樂園以及海水浴場都將陸續開放,讓民眾有機會可以消消暑。不過,在這裡要特別提醒小朋友,出門戲水一定要注意安全,並且只能到合法的地方,千萬不可以隨便下水游泳,以免發生意外喔!
☆ 節氣小農夫
有句俗諺「小滿梅雨在本島,種植花木皆成寶」,這句話的意思是:小滿節氣適逢梅雨季,如果在這個時候種植花草樹木等植物或進行扦插、稼接等工作,植物的成長速度會比較高,花木都可以長得像寶一般的好喔!
☆ 節氣小漁夫
在小滿這個節氣裡,漁夫們可以在彰化附近的海域捕獲黑鯧漁獲,東北部的蘇澳及南部海域則可捕獲到飛魚。
☆ 節氣小園丁
到了小滿這個節氣,高雄縣的旗山、美濃等地的香蕉已經進入盛產期囉!台灣是有名的香蕉出產國,每年都有很多香蕉外銷到世界各地。香蕉營養價值高,它不但有高量的醣質,能在體內轉換成熱量,且富含維生素A等營養,喜歡吃香蕉的朋友可以利用這個時節好好品嚐一番喔!
☆ 節氣生活
農曆四月二十六日是神農大帝的誕辰。這一天,許多人家都會忙著趕廟會、進香、割火,虔誠的向神農大帝祝禱。神農大帝就是古代的神農氏,他教人民務農,並且親嚐百草為人民治病,所以受到農民和醫藥界的信仰與愛戴,在台灣各地幾乎都有神農廟讓信眾供奉。
☆ 節氣俗諺
1、「罩茫罩不開,戴笠仔披棕簑」這句諺語的意思是:這個時節如果早上起霧,就表示今天會下雨,出門一定要帶雨傘。
2、「小滿天難做,蠶要溫和麥要寒」這句諺語的意思是:這個時節是蠶結繭的時候,蠶喜歡溫暖的天氣,但是麥結穗時卻喜歡寒冷的天氣,這對老天爺來說真是左右為難。
☆節氣大搜尋-芒種(國曆6月5日或6月6日)
小朋友,「芒種」是典型的夏季節氣,它預告大家天氣要開始「炎熱」了。「芒種」的意思是:此時稻子已經結實成「種」,而吐穗結實的稻子榖粒上會長出細芒,所以才將這個節氣稱為「芒種」。
「芒種」時節也是農作物種植時間的分界點。到了這個時節,梅雨季節就要結束了,而天氣也會越來越熱,氣候越來越乾燥,大部分不適合夏日栽種的農作物的存活率、生長率相對降低。天氣將從梅雨季節的陰雨綿綿,轉變為夏日型的午後雷陣雨了。
雖然某些農作物的存活率會因為炎熱的日曬而降低,但「荷花」卻是在此時節生長得欣欣向榮的植物喔!小朋友,你可以在學校或是植物園裡看到嬌豔欲滴的荷花與翠綠的荷葉,這是芒種時節裡十分美麗的景象喔!
☆ 節氣小農夫
有句農諺「芒種逢雷美亦然,端陽有雨是豐年」,它的意思是說:在炎熱的「芒種」時節,如果有大雷雨降臨的話,就是作物豐收的好預兆喔!尤其在較炎熱的台灣南部,進入「芒種」時節,也就是農夫們準備開始收割的時候了!
☆ 節氣小漁夫
到了「芒種」時節,漁夫們除了可以在基隆和澎湖外海捕獲大量的小卷外,南部的高雄外海也有豐富的鰹魚群;此外,在台灣東北的蘇澳外海可以捕到飛魚喔!
☆ 節氣小園丁
這個時節是各種夏日蔬菜、水果正式上市的時候,例如大家喜愛的西瓜、荔枝、芒果、鳳梨等都是當令水果。尤其是西瓜,常被大家視為夏天的代表性水果,不僅可以做成各種冰品,又可以清涼退火,喜歡吃西瓜的朋友們,可以趁現在好好大快朵頤一番喔!
☆ 節氣生活
農曆五月五日的端午節是這個時節裡最重要的節日,依照傳統的習俗,每年的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包粽子、在門口插艾草、做香包,許多地方也會舉行划龍舟比賽,十分的熱鬧有趣,這也是中國民俗節日的一項特色喔!由於「芒種」前後氣候還不穩定,一定要等過了端午節才能放心的將禦寒的衣服、棉被收起來,以免因為天氣變化劇烈而受到風寒,所以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這句說法。
☆ 節氣俗諺
1.「芒種夏至,檨仔(芒果)落蒂」這句俗諺的意思是:台灣南部的熱帶水果—芒果會在芒種時節前後採收上市,喜歡芒果美味的人千萬別錯過喔!
2.「芒種蝶仔討無食」這句俗諺的意思是:到了芒種時節,大約就是陰曆的五月後,此時許多花種的花期已經過了,所以蝴蝶就沒有大量花粉可以採食了。
☆節氣大搜尋-夏至(6月21日或6月22日)
「夏至」這一天的太陽會直射北回歸線,使得北半球受光最多,所以是一年當中白天最長、晚上最短的一天,正符合了「夏日炎炎,長夏漫漫」的說法喔!不過,這並不代表這一天最炎熱,真正的炎熱天氣要等到「夏至」之後的「小暑」和「大暑」,這兩個節氣才是北半球最熱的時候。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夏至,愛呷不愛去」,表示夏至的天氣已經炎熱到讓人頭昏腦脹,哪裡也不想去。即使有人請客吃飯,雖然很想一飽口福,但是一想到外頭炙熱的陽光,只好打退堂鼓了。所以,「夏至」雖不是最炎熱的,但出門時還是要記得做好防曬的工作,以免中暑喔!
「夏至」時節也是個感恩、離情依依的季節。小朋友們會發現校園裡的鳳凰花已經開滿了樹梢,這表示驪歌即將響起,在各校完成階段學業的畢業生們即將各奔前程,邁向新的人生旅程了。此時學校準備開始放暑假,小朋友不妨趁學期結束前,好好計劃一個豐實的暑假假期吧!
◎ 節氣小農夫
南部第一期水稻已經完全成熟,並且開始收割了,而第二期的稻作也開始播種、育苗。「夏至」時節雖然已經沒有像梅雨季雨量過多、威脅稻作的苦惱,但是農夫們要特別注意颱風的來襲,因為有句農諺是這麼說:「夏至風颱就出世」,所以一定要隨時注意氣象報告,及早做好防颱準備,才能將農作物可能受到的傷害降到最低喔!
◎ 節氣小漁夫
喜歡吃虱目魚的小朋友有口福囉!這個時節,漁夫們在高雄外海可以捕獲到豐富的虱目魚漁獲。虱目魚可以做成虱目魚丸,可以依個人喜好做出各式各樣的佳餚,讓大家大快朵頤一番喔!
◎ 節氣小園丁
「夏至」時節是香蕉的採收、盛產期喔!香蕉的營養價值高,是許多人喜歡的水果,而且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鈣、磷、鐵、胡蘿蔔素、鉀等成份,適度的攝取有助於刺激腸胃蠕動、促進消化吸收喔!
◎ 節氣生活
許多重要考試都在這個節氣裡舉行,不僅考生在炎熱的天氣裡揮汗作答,一旁陪考的親人在這炎熱的天氣裡也不輕鬆,這是台灣「夏至」時節的一個特殊景象。
◎ 節氣俗諺
1.「夏至,種籽齊去」這句諺語的意思是:在夏至這個時節,本省中南部第二期農作物的種籽已經全部播種下土了。
2.「夏至早晚鋸」這句諺語的意思是:本省中南部的第一期水稻已經成熟,可以收割了,所以農夫們早晚都得辛勤忙碌的收割稻子,十分辛苦。
☆ 節氣大搜尋-小暑(國曆7月7日或7月8日)
顧名思義,「小暑」這個節氣名稱中的「小」就是微,而「暑」就是炎熱,意思是說雖然天氣已經很炎熱,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夏天最熱的時節是下一個節氣—「大暑」。不過,由於近年來的「溫室效應」,在這個節氣也常常出現攝氏35度以上的高溫,讓人熱得受不了呢!
這個時節的台灣已經是典型的夏季型氣候,尤其是沒風的日子,讓人感到又悶又熱。不過,在下午下過一場「西北雨」(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午後雷陣雨」)後,燥熱的天氣會舒緩一點,而這樣的大雨通常都不會超過兩個鐘頭。
在這個時節的大熱天裡,讓人感到最開心的莫過於能來一些消暑的冰品,如:愛玉冰、仙草冰、粉圓冰、紅豆冰、綠豆冰等。近來商家為了吸引顧客,利用當季新鮮水果特製出各式水果冰品,受到消費者相當程度的喜愛,可說是炎炎夏日時興的消暑盛品。在享用消暑美食的時候,一定要記得注意衛生安全的問題,也別吃過多喔!
☆ 節氣小農夫
有句農諺「小暑小禾黃」,它的意思是說:這個時節是第二期稻作秧苗期、第一期稻作黃熟的時候。此外,這個時候也是絲瓜、苦瓜、黃瓜、冬瓜的盛產期,所以也是菜農們忙著採收這些作物的時節。
☆ 節氣小漁夫
這個節氣裡,台灣周圍的海域是屬於溫水海域,也是溫水魚群的群聚時期;在基隆北方外海有小卷、紅魽等漁獲,淡水海域則可捕獲黑鯛。
☆ 節氣小園丁
所謂「小暑吃芒果」,代表著這個時節是芒果的成熟、盛產期。芒果是少數富含蛋白質的水果,不但含有胡蘿蔔素、粗纖維以及維生素A、B1、B2、C,也有菸鹼酸、葉酸、鈣、磷、鐵、鉀等,是夏天常見的水果,做成美味的冰品也普受歡迎喔!如果你喜歡甜美多汁的芒果,趁著現在適逢盛產期,好好大快朵頤一番吧!
☆ 節氣生活
在這個時節,台南縣白河鎮的蓮田盛產蓮蓬和蓮子。素有「蓮花之家」的白河鎮每年都會舉辦「蓮花節」文藝季,為了方便民眾參觀,主辦單位精心設計一連串與蓮花相關的活動,有機會不妨來一趟白河蓮花之旅,可讓你更了解蓮花之美喔!
☆ 節氣俗諺
1.「小暑驚東風,大暑驚紅霞」這句俗諺的意思是:小暑時節如果吹東風,大暑時節如果在傍晚時紅霞滿天,這都是颱風來臨的前兆,民眾們一定要做好防颱準備。
2.「小暑過,一日熱三分」這句俗諺的意思是:小暑這一天過後,天氣就會一天比一天還炎熱喔!
☆節氣大搜尋-大暑(國曆7月23日或7月24日)
「大暑」的前後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所以會特別感到氣候炙熱難耐。有句俗話「小暑大暑無君子」,它的意思是說:小暑、大暑這兩個節氣的天氣十分酷熱,很多人因為熱到受不了,就不顧面子把衣服脫掉,這樣子不但不禮貌,也失去君子風範了。
在夏天裡,午後下場雷陣雨是稀鬆平常的,不過如果連著好幾天都沒有下雷陣雨的話,可就要注意天氣預報,看看是否有颱風要來了,並且做好防颱準備。因為這個時節是颱風最頻繁的時節,而這種情形是颱風即將大舉來襲的警訊喔!
此時正逢小朋友放暑假的時候,酷熱的天氣不免讓人想到海邊遊玩戲水,以便消消暑氣。不過,出門玩水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靠近沒有救生人員的河邊戲水,也不要單獨行動,隨時都要注意自己的安全,才能在炎熱的夏天裡平安的享受玩水的樂趣喔!
☆ 節氣小農夫
這個時節是二期水稻插秧的好時機,所以田區所需要的水量會增加,如果在這時候發生乾旱缺水的情形,就會迫使農夫們休耕。相反的,如果因颱風來襲帶來過多的雨水,就會毀掉農夫們辛苦栽種的作物。所以民間有「大暑大落大死,無落無死」這句諺語,表示大暑時節的雨水量對稻作的生長影響很大。
☆ 節氣小漁夫
在這個時節,台灣周圍的海域大多佈滿暖水魚群,如:東北海域有魷魚,基隆外海有小卷、赤宗,彰化海域則有黃鰭鯛等漁獲。這些都是漁夫們漁獲的重點海域喔!不過,夏天吃海鮮除了享受美味之外,一定要相當重視保鮮和衛生的問題,因為溫度太高容易發生食物腐化、變質的問題。若是吃了不新鮮、不乾淨的東西,可是會生病的喲!
☆ 節氣小園丁
有句話說「大暑吃鳳梨」,表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味道最甜美,是品嚐的好時機喔!鳳梨不僅是水果,它也被當成烹調菜餚時的甜美食材,十分可口。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雷同,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徵。
☆ 節氣生活
大暑節氣裡,重要的民俗節慶首推農曆六月十五日的「半年節」。由於農曆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這一天拜完神明後,全家會一起吃「半年圓」,而「半年圓」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紅麵搓成的,大多會煮成甜食來品嚐,象徵意義是團圓與甜蜜喔!
☆ 節氣俗諺
1.「大暑熱不透,大水風颱到」這句俗諺的意思是:大暑這一天如果不熱,就表示氣候不順,今年內必須特別注意水災或風災,以免影響到農作物的收成喔!
2.「熱在大小暑,好有雷陣雨」這句俗諺的意思是:大、小暑時節,炎夏天氣常常熱得讓人受不了,還好常會有午後雷陣雨出現,藉此舒緩了炎夏所帶來的酷熱。
☆ 節氣大搜尋-立秋(國曆8月7日或8月8日)
小朋友,每年的八月七日或八日是「立秋」的時節。「立秋」是節氣邁入秋涼的先聲,表示酷熱難熬的夏天即將過去,涼爽舒適的秋天就要來了。不過,由於台灣屬於亞熱帶氣候,所以此時的實際氣候和節氣名稱會不太一致,天氣依然十分炎熱,大概要再經過兩個月後,才能感受到明顯的季節改變。
進入立秋時節後,你可以在東部的花東縱谷發現滿山遍野的金針花,十分美麗。如果你想欣賞金針花之美,不妨和爸爸媽媽一起來趟花東之旅,踏訪金針花田,除了感受來自於東岸太平洋的溫潤空氣之外,鬼斧神工的縱谷山河景緻以及東部田園的入秋之美,可是會深深的吸引你喔!
◎ 節氣小農夫
我國以農立國,在大暑過後,秋天的開始是以「立秋」節氣為準。農夫們一定要趕在立秋前後完成插秧工作,否則再晚的話,就會影響稻作的生長。因為二期稻作最怕的是遇上低溫期,稻子會長不好,所以選對時機插秧播種是很重要的。
◎ 節氣小漁夫
在這個時節,台灣周圍海域的水溫仍然偏高,所以此時的漁獲還是多屬於暖水魚,例如東部的海域可以捕獲到鮮美的立翅旗魚,在高雄外海有小串、烏賊,澎湖附近則有鰆、蝦可以捕獲。
◎ 節氣小園丁
這個節氣是龍眼的盛產期,「龍眼」是一般家庭在喜慶時常選用的水果。在民間,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句俗諺是這麼說的:「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可見龍眼在民間流傳的說法中是種有「福氣」的水果喔!
◎ 節氣生活
在這個節氣裡,最重要的節日就是八月八日的父親節了。或許因為父親節不一定逢到星期日的關係,父親節在感覺上似乎沒有母親節來得熱絡。不過,父親為家庭付出的辛苦與努力可不亞於母親喔!小朋友應該趁著一年一度的父親節,對爸爸表達出心中的敬重與關愛,相信平日辛勞的爸爸知道你的心意後,一定會非常高興的。
◎ 節氣俗諺
1.「雷打秋,年冬高地半收,低地水漂流」這句俗諺的意思是:立秋這一天如果打雷,對二期水稻的收成會有不好的影響。所以對農夫而言,立秋日是十分忌諱打雷的喔!
2.「六月秋,快溜溜;七月秋,秋後油」這句俗諺的意思是:根據老一輩人的說法,如果立秋這一天是在農曆六月,則漁民的作業期會比較早結束;如果「立秋日」在七月,則天氣會持續穩定,今年的捕魚季節就會比較長,而漁民們的收入也會相對提高呢!
☆節氣大搜尋-「處暑」(國曆8月23日-9月6日)
小朋友,「處暑」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雖然已經進入屬於秋天的處暑,但是天氣還是很炎熱,一點都不像秋天的季節,所以人們也將這種炎熱的天氣稱為「秋老虎」。
這個季節是颱風最多的一個季節,有句俗諺是這麼說的:「六月颶,七月風颱母」,顯見此時颱風的威力是相當驚人的。我們在這時節要特別防範颱風的來襲,隨時注意氣象報告,做好防颱的準備,將颱風可能造成的災害降到最低。
對於許多小朋友來說,「處暑」來臨彷彿提醒大家應該準備收收心了,因為暑假即將要結束囉!經過一個悠閒的暑假,小朋友該整理一下心情,準備迎接嶄新的學期喔!
◎ 節氣小農夫
小朋友,你知道嗎?農夫對這個節氣可沒有多好的印象呢!因為這個季節多颱風,如果颱風來臨,過多的雨水加上強風的吹襲,會讓農作物遭受到嚴重的破壞,農夫們的心血也就付諸流水了。每當颱風過後,蔬果因為欠收就會漲價,飯桌上的蔬菜也可能會因媽媽的精打細算而減少,可見颱風的確對我們的日常生活造成不小的影響。
◎ 節氣小漁夫
相反的,捕魚的人在這個季節可是常常大豐收喔!因為這個季節仍然出現高溫,所以台灣周圍的海域水溫依然偏高,魚群還是會停留在海域周圍,如東部沿海有旗魚可以捕獲。想要享受新鮮、種類繁多的海鮮,這個季節絕對是你最佳的選擇喔!
◎節氣小園丁
在這節氣裡,有一種相當有名的水果就是「橫山梨」。它生長在台灣低海拔的地方,果肉較粗,但由於和「高山梨」接種成功,所以也稱為「高接梨」。這品種的梨子有鎮咳、化痰、清熱、解毒的功效,所以深受許多人的喜愛,愛吃梨子的人可以利用這個時節好好品嚐一番。
◎ 節氣生活
這個節氣正逢農曆七月,也就是俗稱的「鬼月」。鬼月有很多禁忌,例如在這個月要避免結婚、買房子、搬家、到水邊戲水...等。雖然這些只是民間沿襲的禁忌,但是在這個月份裡,做任何事還是該處處小心為要。尤其正值暑假季節,天氣炎熱,到河邊、海邊玩水的小朋友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安全,以免發生不幸的意外!
◎ 節氣小成語
1.「處暑,會曝死老鼠」這句諺語的意思是:「處暑」這時節的天氣非常炎熱,一點都沒有秋天的涼意,酷熱的天氣甚至會把老鼠「曬」死呢!
2.「一雷破九颱」這句諺語的意思是:「處暑」時節颱風最多,老一輩的人認為「只要打雷就不會有颱風,有颱風就不會打雷。」,雖然這個說法缺乏科學根據,不過這可是古人根據經驗法則所歸納出的心得喔!
☆節氣大搜尋-『白露』(國曆9月7日-9月22日)
在白露節氣裡,小朋友在清晨時分將會發現戶外的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這是由夜晚水氣凝結而形成的。古代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季是屬五行中(金、木、水、火、土)的金,而這個季節的代表顏色是白色,所以便將秋天的露水叫做「白露」。
進入「白露」之後,在夜晚會感到一絲絲的涼意,這就是告訴大家秋天來了。此時要注意早晚的溫差,記得適時添加衣服,小心可別著涼喔!
此外,阿美族人的豐年祭就是在這秋高氣爽的季節舉行的。他們會穿上族內傳統的服裝,在部落廣場圍圈圈,一起唱歌、跳舞,歡度一年一度的豐年祭。在這個時節,有些鳥類也會開始儲存糧食,準備度過寒冷的冬天。
◎ 節氣小農夫:
「白露」時節正值稻作的第二期,這時稻作是處於「孕穗期」,加上雨季剛過,所以更需要靠露水來提供足夠的水分,讓稻子順利成長。這個時節也是文旦、柿子、水梨和筊白筍的盛產期,可以趁現在嚐嚐當季農產品的美味喔!
◎ 節氣小漁夫:
一般來說,此時的海水溫度比前一段時間低,漁獲量較少,但是在澎湖北方的海域仍可捕獲黑鯧,台灣東北部仍有旗魚、沙魚、小卷...等魚類可捕獲。
◎ 節氣小園丁:
此時正是桂花飄香的季節。桂花散發出獨特的清香,讓聞到香味的人們都能振作精神。桂花還可以用來做桂花餅和桂花釀,風味十分可口喔!
◎ 節氣生活:
在這個節氣裡,你可以看到應景的月餅紛紛上市,甜的、鹹的,各種口味任君挑選。許多在外地的遊子會利用中秋假期回到家鄉,和家人團圓並歡度中秋佳節。
◎ 節氣小諺語:
1.「白露大落大白」這句諺語的意思是:如果在這節氣下雨,二期稻作會受到嚴重的破壞,所以農夫最怕「白露」下大雨,因為會影響收成。
2.「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嚀」這句諺語的意思是:白露過後,天氣已經開始慢慢轉涼了,提醒大家不要再打赤膊,因為容易受風寒。在這季節交替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保暖喔!
☆ 節氣大搜尋-「秋分」(國曆9月23日或9月24日)
小朋友,「秋分」是秋天的第四個節氣。有句俗諺「秋分瞑日對分」,它的意思是:秋分這天是日夜等長,過了這一天,白天就會越來越短,夜晚會慢慢加長,天氣也開始慢慢變涼了。
秋分有三大指標-「雷聲始收、蟄蟲坯戶、水始涸」,也就是說,進入秋分,你不會再聽到像夏天轟隆隆的雷聲;一些春分出土活動的小蟲,在秋分過後也會陸陸續續回到土裡,準備過冬;此時天氣涼爽,水氣也不像夏天時那麼充沛,將開始逐漸乾涸,因此我們會覺得空氣越來越乾燥了。
天氣慢慢轉涼,但又不至於太冷,是不是讓你感到很難穿衣服呢?古時候的人常說「二八亂穿衣」,就是點出農曆二月和八月這兩個月份正處季節交替時,說冷不冷,說熱不熱,讓人實在穿不出適合的衣裳。雖然如此,還是要提醒小朋友,出門前多穿(帶)一件衣服,以免著涼喔!
◎ 節氣小農夫
秋天對農夫來說,可是個收穫的季節喔!在秋高氣爽、晴空萬里的季節裡,許多作物都進入了收成期,稻田裡呈現著一片金黃色,映在秋陽下更是耀眼。此時最開心的就是辛苦耕作一年的農夫們,豐收的稻穗就是老天爺對他們辛苦耕耘的回報了。
◎ 節氣小漁夫
在這個節氣裡,漁夫們可以在台灣海峽沿海捕獲鰆魚,因為這個節氣正是鰆魚迴游到台灣西部沿海的時期。除此之外,還有黑鯧、沙魚、旗魚、蝦等豐富的魚類可以捕獲。
◎ 節氣小園丁
小朋友,你是否發現最近市場上多了一種紅澄澄的水果,那就是紅柿。紅柿的成熟表示秋天正式到來,香甜可口的紅柿是這個季節當紅的水果之一,趁現在好好品嚐一下,過了這個季節就只好等明年囉!
◎ 節氣生活
秋天是一個感恩的季節,在這個節氣裡的重要日子就是教師節,教師節也是我國至聖先師孔子的誕辰紀念日。孔子因材施教、有教無類、誨人不倦,教育出許多優秀的學生,是所有老師的典範,所以在這一天,孔廟會舉行祭孔大典來慶祝。小朋友,老師平日很辛苦的教導我們,我們對老師一定要抱著感謝、誠心受教的心喔!
◎ 節氣小成語
「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新歌好稻栽」這句諺語的意思是:此時正是秋高氣爽的氣候,又是農家收穫的好時節,家家戶戶都開懷歌唱,慶祝今年有好收成呢!
☆ 節氣大搜尋-「寒露」(國曆10月8日或10月9日)
小朋友,「寒露」是深秋的節令。這個時候也是東北季風期,涼爽的東北季風讓我們慢慢遠離夏天的酷熱。在還沒進入寒冷的冬天前,這一段日子可說是最舒適的天氣喔!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出現「寒」字的節令,但這並不表示天氣像冬天一樣冷。有句話說「露水先白而後寒」,它的意思是:經過「白露」節氣後,氣候將從初秋白茫茫的露水涼意轉為深秋的令人感到幾分寒意,所以小朋友在早晚要多注意身體保暖,晚上睡覺要蓋好被子,以免著涼喔!
在這個節氣,你會發現平日停留在水邊的雁鳥已不見蹤影,天空會出現飛往過冬地而過境台灣天空的鳥群,例如:伯勞鳥、灰面鷲等,你可以在這個時候好好欣賞牠們。還有,利用東北季風增強時,你可以善用週休假日和家人一起去郊外或公園放風箏,體驗一下放風箏的樂趣,同時還可以增進家人間的情感喔!
◎ 節氣小農夫:
在這個節氣,水稻已進入黃熟期了。古時候農夫們常說「稻那出不齊,牽牛就加犁」,它的意思是:能不能收成,就得看這時的稻穗是否長得飽滿、長得齊;萬一發現稻穗零零落落不整齊,農夫們只好忍痛將稻子犁掉,這樣一來,今年冬天就無法收成了。此時,農夫也會開始種植一些耐寒作物,而最適合的作物就是麥子,稱為「寒露麥」。
☆ 節氣小漁夫:
在漁撈方面,因為海水溫度慢慢減低,在蘇澳沿海有適合溫帶的白帶魚可捕獲。值得一提的是:最近適逢「大閘蟹」的盛產期,平日喜歡吃海鮮的人可以趁這時節,好好品嚐一下大閘蟹的美味喔!
◎ 節氣小園丁:
有句俗諺是這麼說:「寒露百草枯」,它的意思明白點出在這個節氣裡,大地的花草都會枯萎、凋謝。此時,不畏寒冷的菊花將會盛開,為深秋時節營造出另一種大自然的美麗景象。
◎ 節氣生活:
在這個節氣裡,有九九敬老活動和雙十國慶等節日。十月是個秋高氣爽的好時節,可利用這宜人氣候到郊外爬山、賞菊,接近大自然。國慶日當天晚上有美麗的煙火可以觀賞,五光十色的煙火為秋天的夜空更增添了絢爛的色彩。
◎ 節氣俗諺:
1.「九月颱,無人知」這句諺語的意思是:雖然農曆九月已經不是颱風季節,但大家還是要有防颱心理。因為有時颱風會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來臨,所以提醒大家還是要有危機意識,將颱風可能造成的傷害降到最低。
2.「九月起九降,臭頭仔無地藏」這句諺語十分有趣,它的意思是:「寒露」時期正值東北季風增強。患有癩痢頭的人通常會戴帽子遮醜,如果遇到九月九降風,一不小心帽子被吹走,癩痢頭可就無所遁形了。
☆ 節氣大搜尋-霜降(國曆10月23日或10月24日)
在二十四節氣中,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是「霜降」。「霜降」這個名字的由來是:進入秋天這個季節後,暑氣慢慢的消退,在夜晚和早晨,地面水蒸汽遇冷就凝結成露珠,如果遇到更冷的空氣就會結霜,所以將這個節氣叫做「霜降」。不過,在台灣平地出現「結霜」的機會並不多,偶爾才會讓你發現一次呦!
在氣象學裡,其實並沒有「霜降」這個名稱。在中國文字裡,因為許多和「雨」結合的字如「雪」、「雹」等都具有「由天上降下來」的意思,因此很多人以為「霜」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這是不對的觀念。「露」和「霜」都是由地面的水汽凝結而成的,要記得喔!
到了這個時節,小朋友一定可以明顯感受到天氣一天比一天還要冷,冬天的腳步似乎近了!在這個時候,太陽的行徑比較偏向南半球,所以位於北半球的台灣就會開始感到天氣漸漸變冷,草木也開始凋零,山上楓樹的葉子由綠轉紅,充分顯現出秋天蕭瑟的景象。不過,趁著這個節令,你可以利用假期到南投的奧萬大賞楓,體驗深秋的大自然氣息並欣賞美景。
◎ 節氣小農夫:
在這個節氣裡,稻田開始呈現一片金黃色,因為台灣南部的二期水稻已經成熟了,農夫們也準備收割。一波波金黃色的稻浪,在秋天暖暖陽光的照耀下更顯得飽滿,妝點出收成季節的氣氛。在這個時節裡,有些農夫會種植一些豆子,稱為「霜降豆」。「霜降」時節也是台南麻豆鎮白柚的收穫期,白柚具有降低血壓和退熱的療效,是水果中的極品呢!
◎ 節氣小漁夫:
在漁撈方面,南部的高雄和屏東東港有硼串和目賊等魚類,北部的淡水出海口有大家愛吃的龍蝦,喜歡海產食物的人可以趁這時節大快朵頤一番了!
◎ 節氣小園丁:
小朋友,在「霜降」的季節裡,你將發現山坡上、河堤邊出現一片白茫茫的茫花。茫花隨著秋風搖曳,更增添了幾分秋天的氣息。北部的小朋友只要到陽明山的小油坑等地,就可以看到整片山坡遍佈著漂亮茫花的美麗景象喔!
◎ 節氣生活:
十月二十五日是臺灣光復節,它是這個節氣中的重要日子,每年到了這天都有許多慶祝活動。雖然臺灣光復節已經從放假日改為只紀念不放假,但是許多民俗慶典仍是照常舉辦,為這個蕭瑟的深秋節令增添了幾分熱鬧的氣息。
◎ 節氣俗諺:
1.「霜降風颱跑去藏」這句諺語的意思是:進入「霜降」節氣後,颱風已經躲起來了,不會再發生。一直要到明年颱風季節來臨時,颱風才會再出現。
2.「處暑高粱,白露榖,霜降到了拔蘿蔔」這句諺語的意思是:因為中國大陸山東省當地的收成是與節氣搭配的,諺語裡頭的意思很明顯指出當地在霜降時節的農收是蘿蔔。
☆ 節氣大搜尋-「立冬」(國曆11月7日或11月8日)
小朋友,接下來我們準備進入「立冬」節令了。「冬」有「終」或是「凍」的意思,「立冬」的到來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到了這個時節,農夫的作物活動已經告一段落,準備將收成品收藏起來;許多動物也開始準備以冬眠的方式,度過嚴寒的冬天。
「立冬」這一天,在臺灣有一個習俗,就是所謂的「補冬」。因為古人認為冬天的天氣寒冷,需要補充營養,所以你會發現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開始高朋滿座了。除此之外,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臺灣,「立冬」未必會感覺到非常寒冷,有時候甚至還會出現幾天的大太陽,天氣炎熱,所以有「十月小陽春」之稱,不過這裡的十月是指農曆的十月喔!
在這個時節,喜歡賞鳥的朋友們可以開始準備賞「冬侯鳥」了。進入這個節令後,陸陸續續會有許多鳥類從遙遠的北方飛來過冬,這些侯鳥來台過冬的時間約半年左右,你可以利用這個時機到台北近郊關渡觀賞各種的「冬侯鳥」喔!
◎ 節氣小農夫:
「稻成熟,入冬田頭空」這句俗語點出這時節的水稻已經成熟了,農夫們也開始忙著收割稻作。收割後的田地要休息一陣子,等下次播種時期才開始使用。此外,在玉米園裡,農夫們忙著採收玉米,因此我們可以品嚐到又甜又香的玉米喔!
◎ 節氣小漁夫:
「立冬」後雖然天氣變冷,但是臺灣沿海的水溫仍然偏高。東部的海域因受到黑潮的影響,所以漁夫們還有鯧魚、旗魚、沙魚等漁獲可以捕撈喔!
◎ 節氣小園丁:
小朋友,你是不是發現水果攤出現香澄澄的橘子呢?沒錯,「立冬」正是柑橘豐收的季節,許多果農們都忙著採收橘子。你可以利用這個時節,到觀光果園體驗一下採收橘子的樂趣喔!
◎ 節氣生活:
進入「立冬」以後,東北季風逐漸轉強,天氣越來越冷,流行性感冒也慢慢流行起來了。在此提醒小朋友們,這時候要特別注意保暖的工作,讓感冒病毒遠離身旁喔!
◎ 節氣俗諺:
「立冬收成期,雞鳥卡會啼」這句俗諺的意思是:「立冬」時期正值收成季節,放飼的雞或野生鳥群有不虞匱乏的穀物可吃,所以常會生機勃勃的頻頻啼叫呢!
☆節氣大搜尋-「小雪」(國曆11月22日或11月23日)
「小雪」是冬季的第二個節氣,因為二十四節氣的制定是以大陸黃河流域為主,所以這個節氣的特徵在台灣並不會出現。黃河流域在進入「小雪」後,天氣越來越冷,而且開始下雪;因為剛下雪,雪量並不多,所以才有「小雪」之稱。
在臺灣,這個節氣的氣候會變得比較寒冷,但不會下雪,而高山上也還不至於冷到下雪。進入這個節氣後,比較明顯的特徵是東北季風越來越強,有些地方因受到地形的影響,風勢較一般平地來得強烈,如新竹的九降風、恆春半島的落山風等,都是非常著名的東北季風喔!
進入這個節氣後,冬天的味道會越來越濃郁,而且也不再有雷電交加的豪雨。因為這個節令是聽不到雷聲的,如果在入冬後還聽到雷聲的話,表示天候異常,那可就要提高警覺了。有句諺語是這麼說:「月內若陳雷,豬牛飼不肥」,它的意思是:冬天打雷會影響往後各種作物生長,而且豬羊等六畜都將有災疫,不容易養肥。
◎ 節氣小農夫
農曆十月是水稻收割時期,所以從立冬過後到這個時節,你都可以看到農夫們在田裡辛苦的忙著收割稻子。收割後,農夫們也開始栽種雜糧作物。南部因氣候較暖和,所以南部的一期稻作在此時就可以開始進入播種了。
◎ 節氣小漁夫
進入這個節氣後,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乾,儲存乾糧。在漁獲量方面,烏魚群會在小雪前後來到臺灣海峽;另外還有旗魚、沙魚等漁獲可捕。
◎ 節氣小園丁
小朋友,不要以為只有夏天才吃得到香甜可口的西瓜。台南縣歸仁鄉的「沙崙小西瓜」盛產在冬天,瓜香肉甜,它可是南部冬天水果的極品。喜歡吃西瓜的朋友們,在這冬天時節裡還是可以繼續享受西瓜的美味喔!
◎ 節氣生活
進入小雪後,聞名的賽夏族「矮靈祭」也進入尾聲了。「矮靈祭」是賽夏族兩年一次、在農曆十月舉行的一個重要祭典,在賽夏族的祭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此時台灣各地也開始進行「謝平安」的宗教活動,酬謝神明保佑一年來的豐收和生活平安。
◎ 節氣俗諺
「十月豆,肥到不見頭」這句諺語的意思是:在嘉義縣布袋一帶,到了農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而這個節令的「豆仔魚」可是相當肥美好吃喔!
☆ 節氣大搜尋-「大雪」(國曆12月7日或12月8日)
入冬後,小朋友們一定覺得天氣越來越冷了。街頭上人們的大衣、圍巾紛紛出籠,氣溫越來越低,一波波的寒流也緊接而來。二十四節氣從「小雪」進入「大雪」,看到形容詞上由「小」變「大」,你一定也可以明顯感受到溫度方面的變化。
在台灣,「大雪」和「小雪」的節氣名稱與實際狀況不太符合。以中國大陸北方的大陸型氣候來說,進入這個節氣時已是大雪紛飛的景象,然而在台灣的一般平地卻是看不到雪的,除非在高山上。不過,在台灣想看高山雪景,可能要等到進入更寒冷的節氣,加上寒流來襲的助威,才有機會看到喔!
這個時候,「寒流」的來襲與否就和夏天的「颱風」警報一樣,普遍被大家所關注。寒流來襲所帶來的傷害是不容忽視的,感冒病毒的肆虐、缺乏保暖而凍傷等都是天氣寒冷引起的,尤其抵抗力較弱的小朋友和老人家更要注意保暖工作,才能避免各種疾病的發生。
◎ 節氣小農夫
在台灣地區,因為南部氣候較為暖和,所以此時可以進行一期稻作育苗;北部地區因為氣溫較低,結束二期稻作後,田區是屬於休耕時期。這時節適逢落花生的採收期,你一定會發現街頭多了不少香噴噴、熱騰騰的花生熱情的向你招手,喜歡吃花生的小朋友可要趁現在好好品嚐喔!
◎ 節氣小漁夫
有句俗諺「小雪小到,大雪大到」,它的意思是:從小雪時節,烏魚群就慢慢進入臺灣海峽;到了大雪時節,因為天氣越來越冷,烏魚沿水溫線向南迴流,匯集的烏魚群也越來越多,整個台灣西部沿海都可以捕獲烏魚,產量非常豐富。烏魚常被當作上等佳餚來招待賓客,有機會可要嚐嚐它的鮮美滋味喔!
◎ 節氣小園丁
從現在起一直到十二月底前,台東知本和太麻里一帶會有盛開的菊花田,這種菊花稱為「杭菊」。成熟的杭菊帶有濃郁的香氣,如果想欣賞杭菊美景,可利用假期來一趟台東之旅,體驗一下菊花之美。採收後的菊花經過乾燥處理,可以泡成菊花茶,具有明目、養肝的功效,還被當作中藥藥材呢!
◎ 節氣生活
小朋友,你是不是發現書店裡開始賣耶誕卡了?再過不久就是耶誕節了,不妨趁現在到書店挑張卡片,問候一下久未聯絡的朋友,為友情加加溫吧!
◎ 節氣俗諺
「頂初三下十八,早潮晏退」這句俗諺的意思是:海潮在農曆十一月初三與十八日有提早滿潮而較晚退潮的現象。因此,從事沿海活動的人可要特別注意安全喔!
☆節氣大搜尋-「冬至」(國曆12月21日或12月22日)
小朋友,今天要介紹的節氣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冬至」,進入冬至後,代表北半球的冬天也真正來臨囉!冬至的「至」是「到來」的意思,也就是說這一天因為陽光直射南回歸線,造成北半球白天最短而黑夜最長的情形,因此冬至日也稱為「長至節」或「短至節」喔!
過了冬至之後,日光照射逐漸北移,白天就越來越長,黑夜也越來越短了。古時候的人也會以冬至的天氣來預測過年的天氣,有句話說「乾冬至,濕過年」,它的意思就是:冬至這天如果是好天氣的話,過年可能就會下雨。
不論是現在或從前,冬至對人們來說都是個大日子,因為民間的冬至活動一點都不遜於過年喔!俗話說:「冬至大如年」,所以一般人也把冬至稱為「冬節」。古時候的皇帝,這一天還會祭天和拜祖先,並且宣佈文武百官放假一天,可見冬至是十分受到重視的。
◎ 節氣小農夫
自古以來,農夫們一年的辛苦耕作就是希望能有好收穫,倉庫裡有著充足的糧食,能夠飽暖的度過一個寒冷的冬天,並且過個好年。此時正是農人們休養生息的時節,等到來春再開始為新來的一年做準備!
◎ 節氣小漁夫
冬至前是漁夫們捕捉烏魚的好時機,一直到冬至都可以有豐富的漁獲。此時,漁夫們還會製作「烏魚子」。在寒冷的冬天裡,「烏魚子」可是沿海漁民們一項重要的收入喔!
◎ 節氣小園丁
冬至時節也是聖誕紅的盛開時期喔!配合耶誕節的來臨,除了光鮮奪目的聖誕樹外,再加上聖誕紅的點綴,為寒冷的耶誕節更增添幾分色彩與暖意!
◎ 節氣生活
想到冬至,就想到湯圓。在冬至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搓湯圓,煮好吃的湯圓讓大家大快朵頤一番。同時,家裡的長輩也會告訴小朋友,吃了冬至湯圓就代表著又長了一歲,所以要變得更懂事、聽話。過了冬至,也意味著快過農曆年了,小朋友不妨趁著現在,為未來的一年好好的作規劃吧!
◎ 節氣俗諺
「冬至圓仔呷落加一歲」這句話的意思是:冬至是古代的過年,所以才說吃了湯圓就算是長了一歲。
☆ 節氣大搜尋-「小寒」(國曆1月5日或1月6日)
小朋友,過完「冬至」後,接著就進入冬季倒數第二個節氣—「小寒」了。雖然這個時節的天氣依然寒冷,但並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不過,倒是有句俗話說「小寒大冷人馬安」,它的意思是:冬至過後,天氣應該要再冷一點,這樣才符合季節變化,人畜才會平安沒災害。
如果以國曆來說,「小寒」應該是一年的第一個節氣,因為此時是國曆的一月五日。但是,一年真正的第一個節氣其實是「立春」,小朋友千萬別搞錯喲!
由於這個時節天氣寒冷,冷鋒一道道來襲,加上流行性感冒病毒經常肆虐,因此在這裡要提醒小朋友們,必須注意身體的保暖,盡量少到公共場所,以減少被傳染感冒的機會。
◎ 節氣小農夫
這個時節,大多數的農夫開始採收在稻子收割後才種植的雜糧或蔬菜,例如:金針、茼蒿、冬筍、包心菜......等,這些都是這個時節的當令時菜。利用這個時節,多攝取當令蔬菜豐富的營養,可以讓你的身體更健康喔!
◎ 節氣小漁夫
沿海的漁民們除了可捕獲烏魚外,這個節令也是鰻魚苗的盛產期,而蘇澳一帶沿海地區還會有旗魚,這也是漁民的一項捕獲重點喔!
◎ 節氣小園丁
農曆十二月是梅花盛開的時期。梅花是我國的國花,它的特性是越冷越開花,我們應該學習梅花堅忍不拔的精神。此外,花蓮、台東的洛神花也正值盛產期;洛神花可以做成洛神花茶,酸酸甜甜又可以降火氣,非常受到大家的喜愛。
◎ 節氣生活
古時候將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十二月初八則是民間俗稱的「臘八」。在這一天,家中會以糯米、紅棗、桂圓、花生......等八樣食品熬成甜粥,以這「臘八粥」來祭祖拜佛。
◎ 節氣俗諺
「十二月雷,不免用豬槌」這句俗諺的意思是:古時候的人認為,如果十二月出現打雷,那麼隔年就會有豬瘟,豬隻會大量死亡,也就不必使用豬槌來宰豬了。
☆節氣大搜尋-「大寒」(國曆1月20日或1月21日)
小朋友,今天我們已經進入二十四節氣的最後一個節氣—「大寒」了,這也是冬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這個節氣因為天氣是一年中最為酷寒的一天,比小寒時節還要冷,所以才叫做大寒。
「大寒」當天的天氣是以前農業社會的重要指標。只要這一天吹起北風,並且讓天氣變得寒冷,就表示來年會豐收;相反的,如果這一天是吹南風而且天氣暖和,則代表來年作物會歉收;如果遇到當天下起雨來,來年的天氣就可能會不太正常,進而影響到作物的生長。因為農夫們非常重視「大寒」這一天的天氣,所以才有「大寒日怕南風起,當天最忌下雨時」這句俗諺。
農曆十二月十六日是各家公司辦尾牙的日子,也適逢這個時節。此時老闆會宴請員工,感謝大家一年來的辛苦工作。有些公司還會安排熱鬧精采的節目,以及大家最期待的抽獎活動呢!
這個節氣的來臨,代表著一年即將要結束,再過不久就要過農曆新年了,所以這個時節的人們都忙著大掃除,讓環境及心情都除舊佈新一番。辦年貨的人潮隨著年關接近而熱絡起來,走在大街小巷,到處都可以感覺到新年的腳步正逐日趨近。
◎ 節氣小農夫
這個時節是高粱成熟的季節。對專種高粱的金門地區農民來說,此時正是他們的豐收時期,他們會將收穫的大部分高粱用在釀製遠近馳名的金門高粱酒。高粱是這個時節裡頗具特色的經濟作物喔!
◎ 節氣小漁夫
這個時節,在臺灣東北部的蘇澳沿海可以捕獲黑皮旗魚和白皮旗魚。肉質甜美的新鮮旗魚是漁夫們在這個時節的重點魚獲之一。
◎ 節氣小園丁
大寒時節最常見到的水果就是柳丁和草莓,市場裡的水果攤都少不了黃澄澄的柳丁和鮮紅欲滴的草莓。含有豐富維他命C的柳丁常被用來做果汁,相當受到人們的喜愛。草莓也是這個時節的盛產水果,在苗栗大湖等地的觀光草莓園,人潮總是絡繹不絕。全家出動採草莓,不但增進感情,還可以享受採收的樂趣和品嚐草莓的鮮美滋味。
◎ 節氣生活
每年此時,小朋友最期待的就是過農曆新年了。過年不但有假期、新衣,最重要的就是可以拿紅包。不過,過年也代表著大家又長一歲囉,小朋友也要變得更懂事了才對,在學業和品行等方面都要再努力求精進喔!
◎ 節氣俗諺
1、「大寒不寒,春分不暖」這句俗諺的意思是:大寒這一天如果天氣不冷,那麼寒冷的天氣就會向後展延,來年的春分時節天氣就會十分寒冷。
2、「大寒見三白,農人衣食足」這句俗諺的意思是:在大寒時節裡,如果能多下雪,把蝗蟲的幼蟲凍死,這樣來年的農作物就不會遭到蟲災,農作物才會豐收,農人們就可以豐衣足食了。
☆ 節氣大搜尋-「立春」(國曆2月4日或2月5日)
小朋友,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是「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春」就是動,表示寒冷的冬天快要結束了,大地萬物開始有生機,春天即將降臨大地了。
在古代書籍左傳裡提到「立春為啟,立冬為開」,以「啟」字代表著一年的開始。我國自古以農立國,春天的天氣回暖,適合春耕,因此「立春」對於農業有著極大的意義。
古時候,皇室朝廷每到立春之日,都會以祀春儀式來迎接春天的來臨,並且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皇帝還會頒詔下令,鼓勵全國農民投入農業生產。民國之後,政府將立春這一天定為「農民節」,在這一天舉辦慶祝活動,並且表揚模範農民。
◎ 節氣小農夫
春天來臨,這是農夫們開始耕作的時候。在台灣的中南部,第一期水稻此時已經開始播種、插秧了,而農夫們也會依據立春日的天氣好壞來預測全年的農作收成狀況。有句話是這麼說:「立春天氣晴,百物好收成」,它的意思是指如果立春那天是晴天,這一年五穀就會豐收;相反的,如果這一天下雨,作物就會歉收了。
◎ 節氣小漁夫
到了這個時節,漁夫們在基隆和彰化外海都可以捕獲到豐富的黑鯧魚和白帶魚,這也是這個時節的捕獲重點。
◎ 節氣小園丁
喜歡自己種菜的人,可以在立春時節種植蕃茄喔!蕃茄富含維他命C,又可作為桌上佳餚,如:蕃茄炒蛋等,所以受到許多人的青睞。多吃蕃茄據說還可以防癌,是有益身體健康的水果喔!
◎ 節氣生活
每年的農曆春節都在立春前後,而農曆春節一直都是小朋友最喜愛的節慶。每逢農曆春節,家人在除夕夜團聚圍爐吃火鍋,小朋友可以拿紅包,並且跟著爸爸、媽媽向親朋好友拜年,而街頭巷尾各種民俗活動也正熱熱鬧鬧的舉行,大家歡天喜地迎接春天的來臨!
◎ 節氣俗諺
1.「春霧(因ㄇㄥˊ)曝死鬼,夏霧做大水」這句諺語的意思是:春天若降霧,天氣就會晴朗;夏天若降霧,就會下豪雨而造成水災。
2.「春天後母面」這句諺語的意思是:入春後,天氣陰晴不定、冷暖無常,就像民間對繼母的刻板印象,以為繼母的臉色都是喜怒無常、捉摸不定的。在這個時節,小朋友一定要特別注意氣候的變化,不要著涼喔!
☆ 節氣大搜尋-「雨水」(國曆2月18日或2月19日)
小朋友,進入「雨水」這個節氣後,降雨的機率明顯增高。立春之後,因為冰雪融化,空中的水氣增加,也就容易下雨了。「雨水」的到來,正好符合農夫們春耕播種的需求,所以古人才將這個節氣取名為「雨水」。
在臺灣,到了「雨水」時節,「春雨綿綿」的特徵比較明顯的是在北部地區,而中南部地區仍多為晴天,所以在中南部較難感覺出這個節氣在氣候上的變化。不過,在此提醒小朋友,由於此時容易下雨,出門別忘了帶把傘,以免因為淋雨而著涼喔!
◎ 節氣小農夫
在「雨水」時節,下雨與否是農夫們最重視的事,因為稻苗播種最需要雨水來灌溉。有句農諺說「春南夏北,無水磨墨」,它的意思是:如果春天吹南風,夏天吹北風,都是無雨的象徵,對於日後農作物的生長是非常不利的。
◎ 節氣小漁夫
由於大陸沿岸的冷水海流持續南下,「等水溫線」往南移動,海水的溫度正好適合鰆魚生長,所以這個時候漁夫們可以在釣魚台海域捕到豐富的鰆魚漁獲喔!此外,在蘇澳以北和高雄外海也可有豐富的鯖魚漁獲。
◎ 節氣小園丁
這個節氣會帶來充沛的雨水,所以是許多作物生長的好時期。有諺語說「雨水節接柑橘」、「雨水甘蔗節節長」,寫實的道出了這個時節適合種植柑橘和甘蔗的景象!
◎ 節氣生活
聽過中國民間神話故事的小朋友,一定知道「海龍王」這號人物,也知道他掌管著民間的河川和海洋。相傳這個節氣的雨水神正是眾所皆知的「龍王」。將節氣賦予一點神話的色彩,不僅可以增加生活的樂趣,也可以加深對這個節氣的印象呢!
◎ 節氣俗諺
1.「雨水連綿是豐年,農夫不用力耕田」這句諺語的意思是:「雨水」這一天若下雨,就代表今年會有好收成。
2.「雨水,海水較(音ㄎㄚˋ)冷鬼」這句諺語的意思是:雖然已經是春天了,但是溫度依然很低,尤其海水更比氣溫低,摸起來寒意便湧上心頭。在濱海地區常流傳著這句諺語。
☆ 節氣大搜尋-「驚蟄」(國曆3月5日或3月6日)
「驚蟄」的意思是:春天到了,春雷初響,大地萬物開始萌芽生長。那些在嚴寒冬天時躲進土壤內或在石洞裡蟄伏起來的動物被春雷驚醒後,也開始甦醒、活動,迎接春天的來臨。
這個時候,正是農夫們忙著插秧的時節。不過,如果在這個節氣前就發生打雷的現象,表示可能會出現雨水連綿的異常天氣,而且容易發生災害,所以才有農諺「未到驚蟄雷先叫,四十九日暗天打」的說法。
這個時節正值春暖花開時期,不妨趁著週休二日或假期,全家人一起到陽明山賞花,沉浸在花海的美景裡,享受一下春天的氣息。
◎節氣小農夫
對農夫們而言,這個時節必須忙著插秧、播種,期待這一年能有好收成。農夫常依據「驚蟄」這一天是否打雷來預測收成的好壞,如果打雷,表示這一年的收成會很好;如果沒有雷聲,就表示可能會是個饑饉之年。
◎節氣小漁夫
由於魚群的洄游和水溫有很大的關係,所以不同季節會有不同的魚群進駐海域。到了這時節,台灣西部海域的等溫線逐漸向北移動,屬於鯛類的魚群會隨著水溫的上升而向北洄游,而鰹魚群在每年的三月會進入台灣的南部海域,所以漁民們可以有不錯的漁獲喔!
◎節氣小園丁
有首歌是這麼唱:「淡淡的三月天,杜鵑花開在山坡上,杜鵑花開在小溪旁,多美麗呀...」。三月份正是杜鵑花盛開的時候,白色、桃色、粉紅色的杜鵑花將春天點綴得更美麗了。
◎節氣生活
驚蟄的節氣神是「雷公」。相傳「雷公」是一隻大鳥,而且隨時隨地拿著一支鐵鎚,就是他用鐵鎚打出隆隆的雷聲,喚醒大地萬物,人們才知道春天已經來臨了。 「植樹節」也是在這個時節裡,你可以在這春意盎然、展現生命力的時節裡,動手種株自己喜愛的植物吧!
◎節氣俗諺
1.「二月初二彈雷,稻仔卡重過秤錘」這句諺語的意思是:農曆二月初二大約在國曆三月初,如果這時候打雷,表示節氣正常,今年也會風調雨順,稻穀粒粒飽滿,稻穗彷彿比秤錘還要重喔!
2.「驚蟄鳥仔曝翅」這句諺語的意思是:驚蟄之後氣溫升高,不只是冬眠的動物會出來活動,連鳥兒都會飛出鳥巢,停在樹枝上曬太陽呢!
羅東鎮農會的二十四節氣單元
http://www.24solar.tw/about1-1.htm
【二十四節氣介紹】
「種田無定例,全靠著節氣。」我國民間自古普遍流傳這句俗語,至今未改,可見節氣受到一般農民重視的程度,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曆法家所獨創,用來指示一年中氣候寒暑變化的週期,以補救我國以前使用陰曆日期,無法配合季節變化的缺點,古代農民由長期的生活經驗中得知,農業與季節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因此他們只要看一下當時是處於那個節氣,便可瞭解此段時期的氣候狀態,適時的進行農事,以免氣候產物與季候變化脫節而影響收成,因此節氣對農業社會的人而言,它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農事息息相關,同時亦是生活起居不可或缺的準則。
【二十四節氣的制訂】
古代人們注意到一年四季中,在不同季節所見到中午時太陽的位置,其仰角的高低並不相同,人們在地上豎立一根竹竿,根據全年觀測的結果發現,夏季時其陰影似乎較短,冬季時則較長,顯然隨著季節的變化,竹竿受陽光照射造成的陰影,其長短會跟著變化,因此取中午時竿影最短的那天為夏至〈至就是到頂的意思〉,又稱日北至或日長至,取竿影最長的那天為冬至,又稱日南至或日短至,大約殷商時人們已知道立竿測影來定季節,另外在春秋兩季裡發現,各有一天晝夜時間相等,便定這兩天為春分和秋分,據左傳中記載春秋時期已經提到在二分二至時做觀測,有了二分二至以後,雖有利於農業生產的安排,但一年中氣候變化很大,且二分二至之間相隔時間很長,必然無法滿足農民生產上的實際需要,因此陸續又制訂了一些節氣,按推測一定是先增加四季的開始,即是合稱四立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與二分二至稱為 「分至啟閉」,亦稱為八節,隨著農業的發展,指導農事所需的節氣數目越來越多,到了秦代在呂不韋的呂氏春秋中已經載有立春、雨水、立夏、小暑、立秋、處暑、白露、霜降等節氣名稱,到了兩漢時期,由於農業已有進一步的發展,在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書中的天文訓篇裡,二十四節氣已齊備且和現在的名稱完全相同,由此可斷定在兩漢時二十四節氣就已完備了。
【二十四節氣的意義與命名】
地球繞日公轉時,地軸是傾斜著運行,地球赤道與公轉軌道面有二十三‧五度的交角,因此以地球上某一個地區而言,地球在公轉軌道上各個不同位置,受到陽光的照射量因直射或斜射而多寡不同,陽光直射時,該地區接受到的光和熱就較多,氣候就會熱,陽光斜射時,該地區接受到的光和熱就較少,氣候就會冷。二十四節氣簡單的說就是地球繞日公轉軌道上的二十四個點,好比公轉軌道上的里程標誌,到了甚麼節氣,就會有甚麼氣候,以反映一年中各個不同時期的氣候寒暑變化。由於秦漢時代的領域大都在中原附近,亦即大抵位於黃河流域,因此二十四節氣的名稱,除了四立與分至合稱的八節,表示季節變換及劃分四季外,都是反映該地區的氣候寒暑變化及耕耘播種之農時等來命名,相當具有與農業生產緊密結合的特點。
【二十四節氣的背誦方法】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為了便於記憶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及順序,取二十四節氣中每個節氣一或二個字編成的歌訣:
又因為二十四節氣在陽曆上的日期變動不大,故亦有人將二十四節氣在陽曆上的日期,編有「上半年逢六、二十一,下半年逢八、二十三,前後不過一、二天。」的口訣,例如民國八十八年立春在二月四日,夏至在六月二十二日,立秋在八月八日,冬至在十二月二十二日,記得上述歌訣和口訣,就能知道各節氣的名稱和在陽曆的大概日期。
【二十四節氣的推算】
二十四節氣時間的推算,古代的方法是將該年冬至到次一年冬至整個回歸年的時間,平分為十二等分,每個分點稱為中氣,再將二個中氣間長度等分,其分點稱為節氣,十二個中氣加十二個節氣,俗名統稱二十四節氣,此種將一年平分二十四等分所得的節氣稱為平節氣,但由於地球繞日公轉軌道是橢圓形,地球在軌道上運行的速率並不是等速,以二十四等分回歸年時間所得平節氣的日期,並不能反映地球在軌道上真正的位置,因此從清初的時憲曆〈西元一六四五年〉起,節氣時刻的推算由平節氣改為定節氣,所謂定節氣是由春分開始,將地 球公轉太陽的軌道每十五度定一節氣,一周三百六十度共有二十四節氣,以此方法推算出來的節氣日期,更能表示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反映當時的氣候狀況。
【二十四節氣可分為四類】
●表示寒來暑往變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象徵氣溫變化: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
●反映降水量: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 大雪。
●反應物候現象或農事活動:驚蟄、清明、小滿、芒種。
【十二個月的農作物】
正月蔥、二月韭、三月莧、四月蕹、五月匏、六月瓜、七月筍、八月芋、九芥藍、十芹菜、十一蒜、十二白。
中國農民農事活動的安排,有了各種節氣定律做為依循,只要「不違農時」,必然五榖豐收,物阜民豐,民族續存,命脈自得綿延、擴張,可見各種的節令與農村間的關係密切。
二十四節氣的說明
https://market.cloud.edu.tw/content/local/changhwa/yulin/two/tms01.htm
大寒後十五日,斗指東北,維為立春,,時春氣始至,四時之卒始,故名立春也。 |
斗指壬為雨水,時東風解凍,冰雪皆散而為水,化而為雨,故名雨水。 |
斗指丁為驚蟄,雷鳴動,蟄蟲皆震起而出,故名驚蟄也。 |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揭開了春天的序幕,草木開始萌芽,農人也開始忙著播種。舊時代的社會,有「迎春」的習俗。高拱乾修《台灣府志》記載著:「立春前一日,有司迎春東郊,備儀丈、綠棚,優伶前導。看春仕女蜂出雲集,填塞市中,多是春花、春餅之屬,以供娛樂。」政府訂定立春這一天為農民節,可見這一天的重要性。 |
雨水:本來是指冰雪溶化成水。農民曆書說:「斗指壬為雨水時,東風解凍,冰雪皆散而為水,化而為雨,故名雨水。」台灣的雨水時節,正是春雨綿綿的季候。農諺說:「雨水節,皆柑橘。」又說:「雨水甘蔗節節長。」生動說明了這時節,正是萬物欣欣向榮,草木萌生的景象。 |
驚蟄:是指春雷初響,驚醒蟄伏中的昆蟲。這時節已經進入仲春,桃花紅、李花白,黃鶯鳴叫、鳥兒高飛的時節。但因為春暖乍至、春雷初響,把冬眠中的昆蟲都驚醒了,開始活躍於天地間。農民曆中記載:「斗指丁為驚蟄,雷鳴動,蟄蟲皆震起而出,故名驚蟄。」春雷,是這節令最具代表性的的自然現象。 |
https://market.cloud.edu.tw/content/local/changhwa/yulin/two/tms02.htm
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已長大,故名立夏也。 |
斗指甲為小滿,萬物長於此少得盈滿,麥至此方小滿而未全熟,故名也。 |
斗指巳為芒種,此時可有種芒之穀,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也。 |
立夏:古代君王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京城外去迎夏,這一天就是立夏。曆書上說:「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已長大,故名立夏。」這是一個繼長增高的時節,《禮記》〈月令〉篇解釋自然界,恰是「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說明這時節的青蛙開始聒噪著夏日的來臨,蚯蚓也忙著幫農人翻鬆泥土。清晨在鄉間散步,你是否看過蚯蚓呢? |
小滿:農諺說「小滿麥滿仁。」指的是小滿時節,稻與麥都已經結穗盈滿。二十四節氣的神像中,只有小滿神全身『滿清人』打扮,大概是取『滿』字的意思吧! 有一首南部童謠〈天烏烏〉是這麼唱的:「天烏烏唔落雨,蕃薯一斤二百五。討海人,真艱苦,船仔停個歸半晡。欲去又烏影,不去又吊鼎。阿兄講不去,阿嫂喝著去。大風大水來拍拚,掠著一尾三斑魚,扛到門口埕。阿兄講欲賣,阿嫂講欲食。蕃薯簽,無地糴,魚仔一大碗,捧咧瞄瞄看。」 |
芒種:這一時節,已經進入典型的夏季,天氣相當炎熱。農事種作都以這一時節為界。過了這一節氣,存活率就愈來愈小了。曆書說:「斗指己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榖,過此即失敗。」炎炎夏日,冰品大受歡迎,街頭巷尾到處都是販賣冰涼飲料的小販。此外,西瓜、荔枝、芒果等夏季水果,也紛紛應市。 |
https://market.cloud.edu.tw/content/local/changhwa/yulin/two/tms03.htm
斗指壬為春分,日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春之半,故名也。 |
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潔顯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齊,故名也。 |
斗指癸為穀雨,言雨生百穀也。時必雨不降,百穀滋長之意,蓋本於此。 |
春分:春分的「分」,是過了一半的意思。農民曆記載:「斗指壬為春分,約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當春之半,故名春分。」這時正是農家最忙時節,也是春暖花開佳期。歐陽修的一段文章說:「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台灣的春分時節,是國蘭盛開的季節。國蘭也稱報歲蘭,每年春節起開花,到了春分,正是開得最盛的時候,風雅人士都是競相賞蘭為樂。 |
清明:在節氣上,代表天清地明的意義。自古以來,清明便是中國人祭祖掃墓的日子,人們重視的是「祭之以禮」追遠的活動。宋代高菊澗〈清明〉詩寫著:『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日暮狐狸眠塚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台灣的清明掃墓習俗,陳文達修《台灣縣志》記載:「清明,祀其祖先,祭掃墳墓,必邀親友同行;婦女亦駕車到山。祭畢,席地而飲,薄暮而還。」還保存著古代的遺風。 |
榖雨:是春季最後的一個節氣。這時節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豐沛的雨水灌溉滋潤,也就是「雨生百榖」的意思。在這個春將盡、夏將至的季節,池塘裡的浮萍開始孳生,桑樹也長出翠綠的新葉,正是養蠶人家開始忙碌的時候;此外,春茶也在這時節前後採收,從丘陵到高山,處處可以見到流著汗水的茶農們,辛勤地忙著採茶,茶農人家忙著製茶,茶香瀰漫著山村。春茶上市,大家都愉快地收穫與品茶哩! |
斗指乙為夏至,萬物於此皆假大而極至,時夏將至,故名也。 |
斗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於極點,故名小暑也。 |
斗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熱於小暑,故名大暑。 |
夏至: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國都放假,它是我國最早的節日。這一天,人人都回家與親友團聚暢飲。這一時節,自然界有幾個明顯的現象。《禮記》〈月令〉篇記載:「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菫榮。」說明這時節可以開始採鹿茸,蟬兒開始鳴叫,半夏及木菫兩種植物,逐漸繁盛開花。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這一天白天最長,黑夜最短。酷暑裡,你做些什麼活動呢? |
小暑:這一季節,台灣的颱風季節已經來臨。高拱乾修《台灣府志》記載:「風大而烈者為颶,又甚者為颱……颱則常連日夜,或數日而止。……五、六、七、八月發者為颱。」小暑時節,也是螢火蟲開始活躍的季節,只要有綠草、有露水的地方,夜晚便可見到這種一閃一亮的昆蟲,在徐徐的薰風中,陪伴人們度過漫漫長夜。可惜,近年來的這種樂趣越來越少人欣賞了。 |
大暑:這是一年中最酷熱的節氣。這個「汗流浹背」的日子,天候的特徵是:「斗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大暑。」在這酷熱難耐的季節,人們常利用登高山享受森林浴,或下水游泳等方法避暑。這時節,也是鄉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節,有些地方人們以鬥蟋蟀為樂。你們可曾享受到這些樂趣? |
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禾,穀熟也。 |
斗指戊為處暑,暑將退,伏而潛處,故名也。 |
斗指癸為白露,陰氣漸重,露凝而白,故名白露也。 |
立秋:秋,是個肅殺的季節,立秋宣示著秋天已來到。曆書說:「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榖熟也。」封建社會時代,立秋有迎秋之俗,由皇帝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設壇迎秋。此外,也是軍士們開始勤操戰技,準備作戰的時節;法官們也努力整理律法,有冤情的給予平反,罪證確鑿的執行「秋決」。台灣地區的立秋時節,是一期稻作收穫、米榖滿倉的時節。 |
處暑:是暑氣結束的時節。明代‧郎瑛的《七修類稿》記載著:「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暑氣雖然逐漸消退,但是,天候還沒有轉涼。所謂「秋老虎,毒如虎。」正提醒著人們:秋天還會有熱天氣。顧鐵卿《清嘉錄》也說:「土俗以處暑後,天氣猶暄,約再歷十八日而始涼;諺云『處暑十八盆』,謂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還要十八天的流汗沐浴。台灣的處暑時節,正是虱目魚苗溯流北遊的時候,常能看到海邊有許多捕魚苗的人。 |
白露:白露是個典型的秋天節氣。從這天起,露水一天比一天凝重成露而名。農民曆說:「斗指癸為白露,陰氣漸重,凌而為露,故名白露。」《禮記》〈月令〉篇記載:在這節氣的景象,是「盲風至,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這時節正是鴻雁南飛避寒,百鳥開始儲存乾果已備過冬的時候。台灣的白露節氣,明顯的是桂花盛開,「白露時分桂飄香」文旦、酪梨等水果,也開始上市。「白露筍」也在這時節生產,又白又嫩,滋味很鮮美哦! |
斗指己為秋分,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秋之半,故名也。 |
斗指甲為寒露,斯時露寒冷而將欲凝結,故名寒露也。 |
斗指巳為霜降,氣嘯,露凝結為霜而下降,故名霜降也。 |
秋分:是秋天過半的意思,這個節氣大約在中秋節前後。農民曆說:「斗指己為秋分,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秋之半,故名。」指出這一天的白天和夜晚,各佔十二小時,是一個相當特殊的日子。傳統社會的農諺說:「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欣歌好稻栽。」可以看出農民最愛的是秋高氣爽、白雲飄飄的日子。因為這樣的天氣,可以預卜二期稻作能盈滿豐收。 |
寒露:二十四節氣中,這一節氣最先提到「寒」字,這時節,天氣已經明顯出現秋霜之意,民間的曆書記載著:「斗指南甲為寒露,斯時露寒而冷,將欲凝結,故名寒露。」菊花為寒露時節最具代表性的花卉,處處可見到它的蹤跡。由於接近重九時節,某些地區有飲「菊花酒」的習俗,所以這一天又稱「菊花節」。古書記載:「九月九日,採菊花與伏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登高山、賞菊花,成了這個節令的雅事。 |
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氣肅而凝,露結為霜」,是霜降節氣的命名由來。天氣逐漸寒冷,偶而夜露會凝結成霜。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這時節的北部地區會颳起「九降風」。陳文達修《台灣縣志》記載著:「九月,北風凜冽,積日累月,名曰九降風。」這種長時期颳不停的東北季風,雖然令人生活不便,卻也是新竹人的最愛。這個地區盛產米粉,可以藉著風力迅速吹乾米粉,變得很Q、更好吃;在新埔、北埔盛產柿子的地方,也是吹乾柿餅的好幫手。你可以看到許多人家正忙著削皮作柿乾哩! |
斗指西北維為立冬,冬者終也,立冬之時,萬物終成,故名立冬也。 |
斗指己,斯時天一積陰,寒未探而雪未大,故名小雪也。 |
斗指甲,斯時積陰為雪,至此栗烈而大,過於小雪,故名大雪也。 |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傳統觀念中,冬是結束的意思。進入這一時節,天地萬物的活動都趨向休止,準備蟄伏過冬。人們沒有「冬眠」,就在立冬這一天「補冬」。民俗信仰中,立冬日要進補山珍野味,到了酷寒的冬天節氣裡,才不會怕冷。這個節氣,也是螃蟹正肥美的時節,台灣西部的沿海地帶,是盛產螃蟹的地區,肥碩黃澄的蟹黃,成了吸引饕客的美味佳餚。你喜愛吃「紅蟳」嗎? |
小雪:是個望文生義的節氣。農民曆說:「斗指己,斯時天已積陰,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在亞熱帶的台灣,這景像是不明顯的。唯一讓人稍感寒意的,只不過是時時颳起的寒風罷了。 你仔細欣賞過「菅芒花」嗎?它的歌詞真有意思哦!請您用閩南語唱唱看:「菅芒花白無香,冷風來搖動;無虛華無美夢,啥人相痛疼?世間人錦上添花,無人來探望。只有月娘清白光明,照阮的迷夢。(三之一)」 |
大雪:是個比小雪嚴寒的節氣。《禮記》〈月令〉篇說:「冰益壯,地始坼,日短至,陰陽爭,諸生蕩。」這是在黃河以北才有的冰封雪凍現象,亞熱帶的台灣,也只能在玉山、合歡山上,才能出現個幾次而已。雪景,在台灣大部份地區是難得一見的。 |
時陰極之至,明陽氣始至,日行至,北半球,晝最短而夜最長也。 |
斗指戊為小寒,時天氣漸寒,尚未大冷,故名小寒。 |
小寒後十五日,斗指癸為大寒,時大寒慄烈已極,故名大寒也。 |
冬至:是個很重要的節氣,也是個重要節日。這一天的白晝最短,夜晚最長;民間以「冬節」「至節」「亞節」「長日」稱呼它。曆書記載:「斗指戊,斯時陰氣始至明,陽氣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也。」台灣有一句俗諺說:「冬至大過年」,是說這天與過年同樣重要。過冬至節,最要緊的是搓湯圓。民間的冬至湯圓分紅、白兩種,老輩人說:「不吃金丸(紅)、銀丸(白),不長一歲。」可見人們對冬至湯圓的重視。 |
小寒:《周書》〈時訓〉篇說:「小寒之日,雁北鄉;又後五日,鵲始巢;又五日,雉始雊。」禽鳥對天候比較敏感,感受到節氣的變化,配合著迎接「新春」的季節。這時節,大地仍然是一片冰雪的寒冷世界。從冬至開始,要過完九九八十一天,才算寒盡逢春。北方農諺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小寒時,台灣的氣候不會寒冷得這樣,但是時時襲來的寒流,也能印證寒氣酷冷的程度。以前黃河流域的農家,小寒之後,時興玩著【九九消寒圖】用來避寒。台灣沒有這種遊戲,只是街頭巷尾的「火鍋店」林立,成了人們消除寒氣的絕佳場所。 你仔細欣賞過「菅芒花」嗎?它的歌詞真有意思哦!請您用閩南語唱唱看:「菅芒花白無香,冷風來搖動;無虛華無美夢,啥人相痛疼?世間人錦上添花,無人來探望。只有月娘清白光明,照阮的迷夢。(三之一)」 |
大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後的一個節氣,氣候相當寒冷。但因已近春天,不會像大雪到冬至期間的酷寒。這時節,人們開始忙著除舊佈新、醃製年餚、準備年貨。已經隱隱可以感受到大地春回的景緻。清人厲惕齋的《真州竹枝詞引》記載著:「醃肉雞魚鴨,曰『年餚』,煮以迎歲……」可以看出,人人都在準備醃魚、臘肉,忙著準備迎接新年。現今民生繁榮的社會裡,各種年菜佳餚,隨時可以在南北百貨及超級商店買到。以前等到過年才買新衣服、才拿壓歲錢、才能到處玩樂的情趣,也進步為「天天過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