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題西林壁(蘇軾)
【全文內容】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註釋】
⑴題:書寫。
⑵西林:西林寺,在現在江西省的廬山北麓。這首詩是題在寺里牆壁上的。
⑶橫看:從正面看,從山前山後看,山橫在眼前,所以說橫看。廬山總的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⑷側:側看,從側面看,從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⑸緣:因為。
⑹此山:指的是廬山。
【題解】
這是作者初游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
【譯文】
橫看是蜿蜒山嶺側看是險峻高峰,
遠近高低看過去千姿百態不相同。
之所以不能認識廬山的真實面目,
只因為身處在這層巒疊嶂深山中。
【賞析】
這首詩寫于宋神宗元豐七年(西元1084年),這一年,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幹首廬山記游詩。《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在眾多的歌詠廬山的作品中,蘇軾的西林寺題壁詩與李白《望廬山瀑布》同樣著名。但兩首詩的藝術構思卻大不一樣:李白通過香爐峰瀑布一處景色的描寫,烘托廬山的磅礡氣勢,激發人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蘇軾則沒有描寫具體景特,而是概括抒寫瀏覽廬山的總印象,從中揭發一種生活哲理來啟發讀者的思考和領悟。這首絕句的長處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來源】中國華文教育網
(http://big5.hwjyw.com/resource/content/2011/05/24/18310.shtml)
02.鵲橋仙(秦觀)
【全文內容】
纖雲巧弄,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註釋】
(1) 纖雲巧弄:天上的柔雲變化各種巧妙的花樣。
(2) 銀漢:銀河。
(3) 迢迢:很遙遠的樣子。
(4) 金風玉露:秋風白露。
(5) 忍顧:也就是不忍顧—不忍心回頭看。
【譯文】
看呵,天上片片彩雲翻奇弄巧,忙著做出各種美麗的花樣;閃爍的星兒,則急著劃過長空傳遞一個幽怨的訊息。原來,今夜不同;今夜織女將要悄悄的走過漫長的銀河,與闊別一載的牛郎相逢。他們被迫分離,他們心中帶著怨恨。但是,在秋風白露這樣浪漫的季節裡,作一次刻骨銘心的相逢,實在勝過許許多多世間男女的平凡愛情啊!他們含情脈脈,依戀不捨。可憐甜美的相聚卻像春夢一樣短促,又到離別時候。但,此時此刻有誰忍心回頭去看回程的鵲橋路呢?啊,兩人若真是相親相愛,至死不變,又何必在乎是否能夠日夜生活在一起!詞的故事:這是一個古老古老的故事……傳說天上的玉皇大帝有七個漂亮的女兒,尤其最小的「織女」,不但出落的像一朵美麗的芙蓉花,更織的一手好衣裳。有一天,七個美麗的仙子,下凡來到人間遊玩。她們到了溪邊,脫下衣裳,跳入水中沐浴嬉戲。有個叫「牛郎」的放年青年,正巧打從溪畔經過,看見閃閃發光的美麗衣裳,忍不住的取了一件最好看的回家。仙女們沐浴完後,都各自穿上衣裳飛回天庭。惟有織女尋不著衣裳,暗自哭泣。這時,牛郎又帶著衣裳回到溪邊。兩人一見,相互都生出愛慕之心,便結為夫妻,快樂的生活在一起。但是天上仙女如何能嫁給世間男子?玉皇大帝當然憤怒了。他立即下令將牛郎送到銀河的東邊,將織女送到銀河的西邊,兩人此生此世永不得見面。不過,禁不起織女六位姊姊的苦苦哀求,玉皇大帝終於答應牛郎織女可以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相會一次。於是這天,喜鵲忙著為他們搭橋;彩雲、星兒趕來慶賀;天上落下細細的「,七夕雨」可憐他們的遭遇……我們的詞人秦觀和他所愛的人,也不能相聚。但是,他寫下了「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樣壯麗的句子,不僅安慰了自己,同時也為世間相隔兩地的男女帶來力量。
【來源】大紀元文化網http://www.epochtimes.com/b5/5/12/27/n1154944.htm )
(摘錄自華一書局《兒童啟蒙文學》(http://www.dajiyuan.com)
03.小池(楊萬里)
【全文內容】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註釋】
(1) 泉眼:泉水的出口。
(2) 惜:愛惜。
(3) 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風光。
(4) 小荷:指剛剛長出水面的嫩荷葉。
(5) 尖尖角:還沒有展開的嫩荷葉尖端。
(6) 頭:上方
【譯文】
小泉無聲像珍惜泉水淌著細流,
映在水上的樹陰喜歡這晴天里柔和的風光。
鮮嫩的荷葉那尖尖的角剛露出水面,
早早就已經有蜻蜓落在它的上頭。
【賞析】
此詩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樣的細,那樣的柔,那樣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詩,句句如畫,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風光,自然樸實,又真切感人。這首詩描寫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只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表現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系。開頭『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兩句,把讀者帶入了一個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細流緩緩從泉眼中流出,沒有一點聲音;池畔的綠樹在斜陽的照射下,將樹陰投入水中,明暗斑駁,清晰可見。一個『惜』字,化無情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為愛惜涓滴,才讓它無聲地緩緩流淌;一個『愛』字,給綠樹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歡這晴柔的風光,才以水為鏡,展現自己的綽約風姿。三、四兩句,詩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攝影師,用快鏡拍攝了一個妙趣橫生的鏡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時序還未到盛夏,荷葉剛剛從水面露出一個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頭。一個『才露』,一個『早立』,前後照應,逼真地描繪出蜻蜓與荷葉相依相偎的情景。楊萬里寫詩主張師法自然,他對自然景物有濃厚的興趣,常用清新活潑的筆調,平易通俗的語言,描繪日常所見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縱即逝的變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畫面,因而詩中充滿濃鬱的生活氣息。古詩今譯泉眼悄無聲是珍惜細細的水流,樹陰映水面是它喜歡晴日的溫柔。小小的嫩荷剛露出緊裹的葉尖,早飛來可愛的蜻蜓站立在上頭。
名句賞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之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蔭、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種具有無限生命力的樸素、自然,而又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泉眼默默地滲出涓涓細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瑩的泉水;綠樹喜愛在晴天柔和的氣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葉剛剛將尖尖的葉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調皮的蜻蜓輕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詩從『小』處著眼,生動、細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動的富于生命和動態感的新景象,用來形容初露頭角的新人。
【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1206)南宋詩人。字廷秀,學者稱誠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紹興(宋高宗年號,西元1131—1162年)進士,曾任秘書監。主張抗金。詩與陸游、範成大、尤袤齊名,稱『中興四大詩人』或『南宋四家』。初學江西詩派,後轉以王安石及晚唐詩為宗,終則脫卻江西、晚唐窠臼,以構思精巧,語言通俗明暢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獨具的詩風,號為『誠齋體』。他學問淵博,才思健舉。亦能文,對理學亦頗注意。相傳有詩二萬余首,現存詩四千二百余首,詩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誠齋集》。
【來源】中國華文教育網(http://big5.hwjyw.com/resource/content/2011/05/03/17622.shtml)
04.山行(杜牧)
【全文內容】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註釋】
(1) 石徑---徑,小路。石徑,山間用石塊鋪成的小路。
(2) 斜----指地勢漸高或漸低。"斜"字用於詩句末尾時,為了合韻,通常念ㄒㄧㄚˊ。
(3) 霜葉---經霜後的楓紅葉。
【譯文】
我坐著車子來到寂靜的山中,順著蜿蜒的小路緩緩而上,
抬頭望去,白雲籠罩的山頭住著幾戶人家。
我停下車來欣賞醉人的楓林美景,直到天色已晚還不忍離去,
因為滿山的楓紅,比起二月的春花,還要來的鮮豔美麗呢!
【言外之意】
秋天是詩人們登高望遠、即景抒情的季節。許多詩人都會觸景傷情、悲秋滴淚。但作者卻在寒秋中找到一片明朗的春景,讓人體驗到溫暖的春情,使人意識到一片蕭條中仍有勃勃生機。在一片蕭疏中看到即將展現的美景,在千難萬險的絕境中看到希望的來臨,這就是遠見和智慧的眼睛。
【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 - 852) 字牧之,晚唐大詩人,後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其詩文多指陳時政,寫景抒情的小詩中有不少清麗生動的作品。有《樊川文集》。
【來源】
1. 個人部落格(http://blog.huayuworld.org/xulaoshi/15609/2011/10/28/101170)
05.山居秋暝(王維)
【全文內容】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作者簡介】
王維(公元700─761)字摩詰,盛唐大詩人、大畫家兼音樂家。其詩體物精微,狀寫傳神,清新脫俗,獨成一家。他和李欣、高適、岑參以及王昌齡一起合稱“王李高岑”,是邊塞詩的代表人物;和孟浩然合稱“王孟”,又是田園詩的代表人物。至於“禪詩”,他更是古今獨步。蘇軾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註釋】
(1) 暝:日落,傍晚。
(2) 竹喧:竹林裡傳出喧嚷的聲音。
(3) 浣女:洗衣服的姑娘。
(4) 漁舟:打魚的小船。
(5) 隨意:任情適意,隨便。
(6) 歇:盡,消失。
(7) 王孫:原指貴族子弟,後來也泛指隱居的人。這裡是作者自稱。
【題解】
這是唐詩中的山水名篇,於詩情畫意中寄託著作者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全詩串講】
山中空蒙人跡罕到,一場雨剛下過不久。
秋天的傍晚,山中的景緻真是美不勝收。
明朗的月光,從松林的樹陰間撒照地上。
清冽的山泉,在山石上自由地淙淙瀉流。
竹林裡笑語喧嘩,洗衣的姑娘們往家走。
亭亭的碧荷搖動,順流下來一隻小漁舟。
春天的花兒謝盡了,我卻很任情而適意。
如此美好的地方啊,我真要在這裡居留。
【言外之意】
此詩最突出的藝術特色是,以自然的美來表現詩人自己人格的美;以帶有詩意的圖畫形象的表現詩人自己心目中追求的生活美。從淺層看,作者的彩筆在畫山水;從深層看,則是通過山水的描繪來寄概言志。內涵豐富,韻味雋永。
山雨初霽,萬物清新。松林明月,偶或松濤低吟;石上流泉,時時淙淙如琴。竹中喧嘩,可見姑娘們天真無邪、無所顧忌;蓮動舟來,想像打魚人悠然自得、適意舒心。在這樣的地方,山美水美人也美。沒有塵世間的苦苦勞心,沒有官場中的營營競爭。沉浸在自然的美中,人的身心也必然逐漸的美化,難怪作者產生了出塵隱居的念頭,要讓身心永遠沉浸在這種自然美中。
《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而作者的感覺恰恰相反,要想永遠留下去。可見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是能有很不同的結論的。任何人對任何事物的結論都和他追求的目標直接相關。希望享受自然之美、通過自然之美來陶冶心靈,使自己的心變得純樸自然,脫離塵世中那種“心苦”的狀態,他必然就希望隱居山林;希望升官發財、追名逐利,再美的山林他也難以久留。
【來源】明慧學校>文學小說>唐詩欣賞:山居秋暝(http://www.minghui-school.org/school/article/2005/4/21/42830.html)
06.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
【全文內容】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題 解】
淳熙八年(1181)底,辛棄疾被人誣以『奸貪凶暴,帥湖南日虐害百里』,被彈劾落職。次年初,四十三歲的辛棄疾來到信州上饒(今江西上饒)城郊的帶湖閒居,時間長達十年。這首詞即作于此期間。
詞題『書博山道中壁』,表明這首詞寫在博山山道的岩壁上。博山在上饒附近,風景優美,辛氏在博山寺旁築有『稼軒書屋』,常往來于博山道中,先後在這里寫下了十幾首詞。
【賞析】
在古典詩詞中,登樓與發愁緊緊相連,幾乎結成不解之緣。這大概是因為登上高樓,極目遠望,茫茫四野,浩浩長天,最容易觸動人們的愁腸,引起感慨萬千。杜甫《登樓》詩曰『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柳永《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中有『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最為典型的是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詩人站在幽州高高的樓檯上,發出了千古絕唱:『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登樓令人發愁,令人傷心,令人落淚。而這些人之所以觸景傷情,或因人生坎坷,世事滄桑,或因漂游在外,思念家鄉,或因壯志難酬,寂寞難耐,總之,心底都裝著這樣那樣的『愁』。但年少時的辛棄疾,分明不識『愁』為何物,卻偏偏『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原來,他的『愛上層樓』,是為了要寫出新的詞句,無愁尋愁,強要說愁。少年人涉世不深,心底事淺,更不懂得人生艱難,即使登樓,也是『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能有多少濃重的憂愁呢?這愁不過是無根之愁、做作之愁,是故作深沉、無病呻吟的『愁』。
『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詞人不僅是寫年少時的自己,也寫出了青春少年常有的特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如今的辛棄疾,嘗盡了『愁』的滋味,卻不願再說『愁』了。這時的『愁』,不再是年少強說的『愁』,而是四十多年坎坷人生路上實實在在的『愁』。
辛棄疾自南歸以來,始終未能實現其驅除金兵、複國中興的壯志。不僅如此,由于他來自被金兵占領的北方,南宋統治者一直對他存有戒心,不願委以重任。此次更遭人誣陷,削職罷官,長期閒置。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這叫他怎能不『愁』?
這『愁』里,有憂國憂民之愁,有抑鬱不得志之愁,有知音難覓之愁,有年華將逝一事無成之愁……這些愁重重地壓在心口,叫他無從說起。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飽經世事的辛棄疾已經不再說『愁』,只說天氣涼快了,多好的一個秋天啊。頑強的他似乎在勸慰自己:既然南歸報國是自己的選擇,那就只有去直面一切後果,不論好壞。所有的『愁』都不要再說了,說了只會徒增悲傷。把憂愁壓住,也許還能悠閒地體會春暖秋涼、春華秋實。
細細體味,我們還是能讀出詞中所蘊含的深遠的悲涼。『天涼』,正是詞人心涼的表現。回憶南歸以來,備受猜忌、排擠、冷落,如今不惑之年已過,依然國恥未雪,壯志未酬,詞人怎能不心生涼意?『好個秋』,初念起來似乎很輕松,多讀幾次,就會覺出一股悲涼。
唐人劉禹錫《秋詞》言:『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古典詩歌中,『秋』常常意味著蕭瑟、悲涼。詩人們非常偏愛『秋』,尤其是失意的詩人。從戰國時期宋玉『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到唐代王勃『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複高風晚,山山黃葉飛』;從南唐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到蘇軾『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秋』總帶著『悲』與『愁』。辛棄疾筆下的『秋』也是這樣。『好個秋』並不是說秋風送爽、果實累累、紅葉滿山的美好,而是秋風蕭蕭,涼意逼人。
【評解】
這首詞明白如話,卻語淺意深。全詞通篇寫一個『愁』字,以少年時的假愁、閒愁,對比、反襯中年時的真愁、深愁。詞人將大半生的人生體驗濃縮在這個『愁』字中,感情深沉悲涼,撼人肺腑。
【來源】
中國華文教育網/中華文化 / 傳統文化 / 中國文學 / 古典詩詞精品賞讀 / 辛棄疾 (http://big5.hwjyw.com/zhwh/ctwh/zgwx/779/xinqiji/200712/t20071213_10200.shtml)
07.從軍行(王昌齡)
【全文內容】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北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註釋】
(1) 從軍行: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多寫軍隊務旅征戰之事。王昌齡作的《從軍行》共七首,這裡選入第四首。
(2) 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寧市西。
(3) 長雲:多雲,漫天皆雲。
(4) 雪山:終年積雪的山,指祁連山脈。
(5) 孤城:當是青海地區的一座城。一說孤城即玉門關。指玉門關,因地廣人稀,給人以孤城之感。這句詞序倒裝,意思是「遙望孤城玉門關」。
(6) 玉門關:漢置邊關名,在今甘肅敦煌縣西。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7) 金甲:戰衣,是金屬製成的盔甲。
(8) 破樓蘭:借指徹底消滅敵人。
(9) 樓蘭:漢時對西域鄯善的稱呼,詩中泛指當時侵擾 西北邊區的敵人。漢時西域的鄯善國,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東南一帶。西漢時,樓 蘭國與匈奴聯合,屢次遮殺漢朝派往西域的使臣。傅介子奉命前往,用計刺殺樓蘭王,"遂持王首還詣闕,公卿、將軍議者,鹹嘉其功"(《漢書·傅介子傳》)。此以樓蘭泛指西北地方的敵人。
【翻譯】
青海湖連綿不斷的大片烏雲,遮暗了終年積雪的祁連山;遠遠眺望只看見孤獨的城池,那正是春風都吹不到的玉門雄關。在黃沙莽莽的疆場上,將士們身經百戰磨穿了鐵甲衣裳衫,但是不徹底消滅入侵的邊賊,他們將誓死不把家園回還!
【賞析】
戰士們有思家之緒,這很自然,因為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戰士的根本價值卻在於他們是祖國安全的捍衛者。現在是這樣,古代也是這樣。
王昌齡的邊塞詩有不少篇章就是表現戰士們為保衛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上面這首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寫邊疆地理位置和環境。一個「暗」字,給人以沉重壓抑之感。次句寫形勢的險惡,他們徵戍在邊疆前沿,回望祖國只見玉門關一座孤城。第三句寫戰鬥的緊張激烈,語言概括而形象鮮明如見。末句代戰士們立誓,正面地謳歌他們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鋪墊,戰士們的誓詞分量才顯得更重。
應該指出,這並不是一首寫實之作。從所涉及的地名看,相距不下千百里。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寧市西,玉門關故址在今甘肅敦煌縣西,而唐朝的西域根本沒有一個樓蘭國,漢代的樓蘭國在今新疆鄯善縣東南。但是詩人為了表現守邊戰士的英勇無畏和愛國熱忱,卻把它們寫到了一首詩裏。這在詩歌創作中不但允許,而且是常見的,人們感興趣的是詩中表現的思想和情趣,倘若非要膠柱鼓瑟地進行考證,那就未免多事了
08.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全文內容】
枯籐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作者簡介】
馬致遠(約1250-1321至1324間) 字千里,號東籬。他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合稱“元曲四大家”。其作品多寫神仙道化,故有“馬神仙”之稱。曲詞豪放洒脫,散曲成就尤為世人推崇。現存小令百多首,套數二十三套。其中套數[夜行船]《秋思》被譽為“萬中無一”。
【字句淺釋】
越調:元曲宮調之一。天淨沙:曲牌的名字,相當於宋詞中的詞牌。秋思:這首曲的題目。這首“天淨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是元曲中最廣為傳誦和稱道的作品。昏鴉:黃昏時候的烏鴉。
【全曲串講】
時已深秋。一個遠離故鄉的遊子,騎著一匹瘦馬,在那蕭瑟的秋風裡,走在一條荒涼的古道上。纏繞著枯籐的老樹上,已經有黃昏時棲息的烏鴉。一條溪水從小橋下流過,橋對面便有居住的人家。夕陽漸漸西沉,天快黑了,風更涼了。遊子卻還要騎著疲憊的瘦馬,一顛一簸地漂泊天涯。此情此景,怎不叫他愁腸萬斷啊!
【言外之意】
遊子思鄉是自古以來詩人筆下一個永恆的主題。但此曲中之遊子,到底要向何處去?遊子斷腸,但未明言思家。這是此曲與其它遊子思鄉名作的區別!
其實,世人思家,是靈魂深處尋覓生命本源(真正的家)的衝動在人這一層次的反應。作者喜歡寫神仙道化作品,它們正好描述了人們尋覓生命本源的具體過程,而作者在自己的現實生活中也是一個生命本源的追尋者。因此,筆者認為,作者是在通過極其巧妙的形象思維,表現自己對生命本源不辭千辛萬苦的不懈追求。作者有“馬神仙”的稱號。料想他不虛此名,在去官歸隱之後,終於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家,再也用不著在自己的生命回歸路程中騎著瘦馬、漂泊天涯!
【來源】大紀元文化網(http://www.epochtimes.com/b5/3/4/30/c12609.htm)轉自【正見網】
09.出塞(王之渙)
【全文內容】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文史出處】
據《集異記》記載:開元年間,著名的詩人王昌齡、王之渙、高適閒居長安,一天下著小雪,三人同到酒樓喝酒。隨後,酒店來了梨園伶官(梨園是唐玄宗所設的皇家樂隊),在那飲酒喧嘩。三人本想離去,另換一家比較清靜一點的酒樓,繼而大家商議:我們都薄有詩名,可是從沒有較量過高下,何不趁此機會,看她們唱誰的詩較多,來定甲乙。大家一致贊同。
第一個姑娘唱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高興的說:「我飲一杯。」第二個姑娘唱道:「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臺何寂寞,猶是子雲居。」高適忙說:我也飲一杯。第三個姑娘唱道:「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王昌齡馬上又說:我兩首了。這時,王之渙急了,指著其中一位最美麗的姑娘說:「如果她唱的不是我的詩,情願認輸,終生再也不敢和你們較量。」等了一會兒,這個歌女開口唱道:「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喜得三人鼓掌大笑,原來正是王之渙的作品。伶官聽得亂哄哄的,才知他們三人原來是大名鼎鼎的作者,紛紛給他們行禮,並邀參加宴會,開懷暢飲,盡興而散
10.生查子(歐陽修)
10生查子(歐陽修)
【全文內容】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稍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注釋】
(1) 元夜:元宵節夜晚。
(2) 燈如晝:花燈照耀,天地如白晝。
(3) 依舊:和去年一樣。
(4) 去年人:去年相約的情人。
(5) 春衫袖:春天所穿衣服的衣袖。
【語譯】
去年元宵的十五夜,花市的燈光照耀得如同白日,圓圓的月亮高掛在柳枝樹頭的天上,這個黃昏正是我與戀人相會的時候。今年的元宵十五,花市的燈光一如去年般照耀得燦爛,但是去年的戀人已不在身旁,懷想過去,不禁令人淚下如雨。
【賞析】
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又名《楚雲深》、《陌上郎》、《綠羅裙》等,雙調,四十字,仄韻。此詞亦見朱淑真集,南宋曾慥《樂府雅詞》以為歐陽修作。曾氏曾將歐詞中諸多可疑者盡予刪芟,而不疑此詞,其著作權當歸於歐陽修。詞以靈光獨運的藝術構思,使今與昔、悲與歡互相交織、前後映照,從而巧妙地抒寫了物是人非、不堪回首之感。
上片追憶去年元夜的歡會。「花市燈如晝」,即寫元宵燈火輝煌。自唐代起,就有元夜張燈、觀燈的習俗,至宋而其風益盛。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六記燈市景象云:「燈山上彩,金碧相射,錦繡交輝。」可知,「花市燈如晝」乃狀其實況,略無誇飾。但描寫燈市不過是為了展示歡會的時空背景,因而一筆帶過,不多著力。「月上柳梢頭」二句含「賓」就「主」,再現那令人沉醉的情景。「黃昏後」,交待主人公與其情侶相會的時間。「月上柳梢頭」,既是對「黃昏後」這一時間概念的形像示現,也是對男女主人公歡會的環境的補充描繪——明月皎皎,垂柳依依,是那樣富於詩情畫意!「人約」,點出男女主人公並非邂逅燈市,而是早有密約。這表明他們即便尚未私訂終身,至少也彼此傾心。值得稱道的是,作者沒有正面涉筆他們相會前的心馳神往,見面後的歡聲笑語以及分手後時的意亂情迷,而僅用一句「人約黃昏後」提示,深得藝術三昧。
下片抒寫今年元夜重臨故地,不見伊人的感傷。「月與燈依舊」,說明景物與去年一般無二,照樣月光普照,華燈齊放。但風景無殊,人事全異。「不見去年人」二句情緒一落千丈:去年鶯儔燕侶,對訴衷腸,今年孤身支影,徒憶前盟,主人公怎能不撫今思昔,淚下如注。因何「不見」,一字不及,或話有難言之隱,或許故意留下懸念。全詞的藝術構思近似於唐人崔護的《游城南》詩(去年今日此門中),卻較崔詩更見語言的回環錯綜之美,也更具民歌風味。
11.回鄉偶書(賀知章)
【全文內容】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作者簡介】
賀知章(公元約659 - 約744) 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好飲酒,與李白友善。與張旭、張若虛、包融齊名,當時被稱為“吳中四士”。其詩清新通俗、真率自然。
【字句淺釋】
解題:這是作者晚年辭官回家時所作的兩首詩中的第一首,是唐詩中的精品,千多年來一直是兒童學習唐詩時要背誦的名篇。鄉音無改:家鄉的口音還沒有改變。衰:疏落。
【全詩串講】
青少年時代離了家,年老了才回來。
兩鬢頭髮已經疏落,家鄉口音未改。
小孩子們看見我時,沒有一個認識。
他們笑著走來問我:客人從哪裡來?
【言外之意】
作者辭官回家、正式入道修煉時已是八十六歲高齡。驟然回到久別幾十年的故鄉,不免有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覺。今昔對比,感慨系之:“鄉音”可以保持不改,而“鬢毛”卻不能使其不“衰”。未改的“鄉音”使我時時憶念故鄉,難以忘懷,但不知回到故鄉時,故鄉還能認得我嗎?兒童“笑問客從何處來”,本來天真自然而無深意,但這淡淡一句問話,卻重重的敲打在作者心上,引發出無限的感慨:自己非但老邁衰頹,而且反主為賓,似被故鄉所忘!個中悲哀盡在平淡一問之中。全詩以此有問無答的一句結束了,但弦外之音卻哀婉不絕,久久迴響在讀者心田,讓讀者各自去想像、沉思。
此詩的成功,全在其“真率自然”的感情流露。詩題“偶書”,不但說詩是偶然而得,也隱含了其詩來自生活、發於心扉的一層意思。第一、二句似說家常,起得平淡卻又自然、真摯。第三、四句筆鋒一轉,便別開境界,以極富於生活情趣的兒童問客的場面,於兒童天真的歡樂中見出作者的悲哀;借兒童簡短無意的問話抒發作者難言的情懷。作者真摯自然的感情從肺腑中流出,以樸實無華、不加雕琢的話語道來,讀者便在不知不覺中置身於詩中的境界。陸遊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首“天成”的好詩被賀知章這位老來入道的“妙手”得了,可喜可賀。
【來源】明慧學校>文學小說>唐詩欣賞-回鄉偶書(文/文思格)
(http://www.minghui-school.org/school/article/2005/5/9/43607.html)
12.早發白帝城(李白)
【全文內容】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註釋】
(1) 朝辭:在早晨告別。朝:音ㄓㄠ,早晨。
(2) 白帝:古城名,在今四川省奉節縣東瞿塘峽口。
(3) 彩雲:燦爛美麗的雲朵。
(4) 千里:白帝城和江陵相距一千多里。
(5) 還:音ㄏㄨㄢˊ,返回。
(6) 啼不住:不停的啼叫。
(7) 輕舟:輕快的小船。
(8) 萬重山:形容一座又一座的山嶺。重山:音ㄔㄨㄥˊ ㄕㄢ,重疊的山嶺。
【翻譯】
大清早我就辭別了彩雲繚繞的白帝城,搭坐著船順著江水而下。船就像飛箭般的急馳在水面上,只花一天的時間,就來到了遠在千里外的江陵。在旅途中,長江兩岸的猿猴此起彼落的啼叫,而輕快的船隻就像離弦的箭,一眨眼就飛馳過一座座的青山。
【賞析】
這首詩的背景是長江流域。長江中上游有一座座的高山,所以群猴會在這裡棲息,李白乘著輕舟經過此地,當然會聽見猿猴的啼叫聲。整首詩給人暢快、興奮的感覺,因為心情愉快,所以即使相距千里遠的路程,也不覺得遙遠。
【文史背景】
詩仙李白雖然在文學領域上非常有成就,可惜在政治發展上,因為受人嫉妒排擠,加上命運乖舛,所以起起伏伏,無法好好的發揮實力。
才華洋溢的李白很受唐玄宗重用,本來在宮中當大學士,後來因為受太監高力士等人陷害,只好沮喪地離開京城。天寶十四年,唐朝大將安祿山勾結將領史思明叛亂,逼得唐玄宗和楊貴妃等大臣狼狽地逃往四川避難,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安史之亂」。
唐玄宗逃難時,下詔太子李亨為統帥,第十六個兒子李璘負責保衛長江流域一帶的安危。李璘向來很賞視李白,就派人請他當參謀。失意的李白喜不自勝,想到自己又有一展長才的機會,立刻馬不停蹄地來到李璘的軍營。
誰知道命運捉弄人,不久後,太子李亨登上龍座,成為肅宗,他擔心皇弟李璘會篡位,所以派兵攻打李璘,並狠心殺了親弟弟。至於李白也受牽連,被流放邊疆地區。
「唉!老天爺真是捉弄人。」垂頭喪氣的李搭著小船,沿著長江流域,緩緩地前進。當小船駛進了長江三峽,竟然從京城傳來了天大的好消息:李白被釋放了!原來唐肅宗因為立太子,加上數月不下雨,國內鬧旱災,所以決定大赦,祈求老天爺降甘霖。
李白聽到消息後,一時呆住了,喃喃自語地說:「這……是真的嗎?哈哈,感謝老天爺,這真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好消。」此刻,他的心情就像朵朵盛開的花朵,開心極了!李白命船夫在四川的白帝城掉轉回頭,向江陵一路駛去。沿路的風景美不勝收,他忍不住吟詠出一首詩,代表他暢快的心情:「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原來極為哀傷的心情一掃而空,連船夫都感染到他的愉悅;蔚藍的白雲、輕快的小舟伴隨著李白回到江陵,彷彿也在祝福他從此平步青雲,一展鴻圖呢!
本單元內容出自五南文化出版之《中小學生古典詩歌故事》一書
【來源】國語日報社網站>中小學生古典詩歌故事(http://www.mdnkids.com/book_poem/index4.shtml)
13.早春(韓愈)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是唐代著名詩人韓愈寫給張籍的兩首七言絕句,是作者的經典作品之一,其中第一首廣為流傳。
1作品原文早春呈①水部張十八員外②
春草[1]
其一:
天街③小雨潤如酥④,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⑤一年春好處⑥,絕勝⑦煙柳滿皇都 ⑧。[2]
其二: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無年少逐春心。
憑君先到江頭看,柳色如今深未深。[2]
2註釋譯文註釋《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這首詩又稱《初春小雨》
①呈:恭敬地送給。
《初春小雨》 韓愈
【原文】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满皇都。
【注釋】
1.天街:舊稱帝都的街市。
2.酥:牛羊奶中提煉出來的脂肪,即酥油。
【譯文】
初春的小雨落到京城的街道上,猶如酥油一樣柔膩光滑,綠茸茸的細草,遠看似青,而近看似無。這種景玫正是一年中最美的,勝過春末滿拂動着的如煙如霧的楊柳。
【來源】https://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7050703476
14.江南春(杜牧)
【全文內容】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台煙雨中
【註釋】
(1) 綠映紅:花草樹木,紅綠相映。
(2) 水村山郭:水鄉和山城。
(3) 酒旗:酒家布製的旗幟,掛在門口招引客人。
(4) 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佛教盛行,據史書記載,單是建康,就有佛寺五百餘所,大都建築華麗。到了唐代,這些佛寺大部分仍然保存。南朝:共一百六十九年(公元420-589),包括來、齊、梁、陳四個朝代,均在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建都。四百八十:是說非常多,並不是實數。
(5) 樓臺:此處指寺院的建築物。
【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人。他的祖先聲名顯赫,祖父杜佑在唐代是三朝宰相。他是太和二年(公元828)進士;由於他賦性剛直,不善逢迎,所以仕途並不得意。杜牧工詩、賦及古文,以詩的成就為最高,後人稱他為「小杜」,以別於杜甫。他特別擅長七律和絕句,寫景抒情,詠史懷古,意味深遠。
【賞析】
這是杜牧遊覽江南時寫的詩。全詩四句,一句一景,把江南最典型的景物都收入詩中。
遼闊的江南大地上,春色宜人,黃鶯婉轉啼叫,百花盛放,樹林蔥籠,紅花與綠葉相映,風景十分秀麗。江南一帶,人煙稠密,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處處顯出生氣勃勃的樣子。在這些村鎮裏,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一面面迎風招展的酒旗。以酒旗招引客人,是江南特有的風味。位於長江下遊南岸的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南朝四朝君主,在這裏建下幾百幢廟宇,金碧輝煌,一座座的建築隱現於迷濛的煙雨中,給人一種迷離、深邃的感覺。
詩一開頭,就從整個江南著筆,詩人用簡煉的手法,十四個字就把江南風景概括起來。這兩句不僅是寫詩人眼中所見的紅花綠樹、水村山郭,耳內所聞的鶯啼鳥語,還是整個江南地區風物的濃縮描寫。第一句「千里」二字,便已寫出遼闊的氣勢。第二句詩人用「水」、「村」、「山」、「郭」、「酒」、「旗」、「風」七個字組成--句詩,全部都是名詞,構成了一幅江南鄉村風景,足見詩人在錘字煉意上的深厚功夫。第三、四句轉從文化背景著眼,進一步描劃江南的特色。南朝遺留大量的寺廟,一座座宏麗雄偉,詩人又特意讓這些建築物掩映於迷朦的煙雨之中,更添一種朦朧迷離的色彩,就像一幅水墨晝。這樣的畫面和色調,與「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明朗絢麗相映,令這幅江南春景更加豐富多姿。
迷人的江南春光,千百年來一直是詩人吟詠的對象。杜牧以高度凝煉的藝術手法,描繪了一幅風光旖旎的「江南春景圖」,色彩明麗,筆調明快,實為絕句佳作。
15.江雪(柳宗元)
【全文內容】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語譯】
放眼望去群山眾鳥早已飛盡,而無數小路上也都尋不得旅人留下的足跡, 只見孤舟上一位披著蓑衣帶著斗笠的漁翁,正獨自在寒江風雪中垂釣。
【賞析】
隨著大雪紛飛,漸漸的鳥兒飛散了,人的蹤跡也尋不著了。周圍的一切都因風雪天寒而發生了變化,只有漁翁依舊不為所動。
柳宗元遭到貶謫流放之後,始終保持堅忍的精神。正如那漁翁一般,雖廁身孤寒而處之泰然,其守貞不渝的氣節,令人欽慕。他不僅信守著政治上的抱負,更恪守著身為人而應尊崇的道義:元和十年,柳宗元被貶柳州,而好友劉禹錫則流放播州,柳宗元知此地艱苦,於是上書表示劉禹錫尚有老母在世,願和其交換代為前往。患難中的真情震撼當世;而在遭受痛苦時仍能先為別人著想的情操,正是柳宗元高貴人格的體現。
困頓中,柳宗元成就此一絕唱。本詩恰如其「永州八記」以生動筆法寫山水勝景,更寄托高妙哲理、直抒胸臆,融情景於一爐。在千山萬嶺的絕世孤寒中,獨守清芳。
來源: 文/千峰
16.夜行黃沙道中(辛棄疾)
【全文內容】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語譯】
明月升上了樹梢,敏感的喜鵲以為天亮了,
驚叫了幾聲,半夜裡輕風吹動樹枝,弄得蟬兒也嘶叫起來。
農夫談論豐收的話,伴著到花香陣陣傳來,這時候青蛙也鬧轟轟響成一片。
天漸漸亮了,遠處還有零零落落的七、八顆星,山前也灑滿了幾點早雨。
林間有幾間茅屋,走近一看,是從前到過的村子,繞過林子,忽然有溪橋映入眼簾。
唐宋詞欣賞 蘇淑芬 撰稿
【賞析】
本篇是作者閒居上饒帶湖時期的名作。它通過自己夜行黃沙道中的具體感受,描繪出農村夏夜的幽美景色。
上片寫在「明月」下「別枝驚鵲」、「清風」裡「半夜鳴蟬」,用「驚」、「鳴」,構成一個聲色兼備、動靜咸宜的深幽意境。三、四兩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農村最具有特點的事物,靠嗅覺和聽覺來捕捉農村的美好,「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從嗅覺的「香」,從群蛙的爭鳴「聲」,好像爭著訴「說」出農村的豐收。
下片筆鋒一轉寫雨。但寫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寫遠望之所見:「七八個星天外」,說明烏雲四起,透過雲隙可以看到天邊疏星。接著「兩三點雨山前」,寫的是驟雨初來。第三、四句寫「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平時經常往來于黃沙道中,知道樹林旁邊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時卻忽然不見了。可是,經過小溪上的石橋,再轉個彎,「忽見」舊時相識的茅店,真叫人歡欣。
來源:
17.泊船瓜州(王安石
【全文內容】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註解】
(1) 出處:臨川先生文集
(2) 體裁:七言絕句
(3) 背景:北宋神宗熙寧八年(西元一0七五年),王安石二次拜相,奉詔進京,泊船瓜州時所作。
(4) 主旨:抒情詩。抒發懷想金陵之情。
(5) 特色:情景兼融,全詩色彩鮮明,文字清新自然。
(6) 詩眼:綠。
(7) 音韻:仄起首句入韻。韻腳:間、山、還(平聲刪韻)。
【作者精要】
(1) 名籍: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世稱王荊公,又稱王文公。北宋撫州臨川(今江西省臨川縣)人。
(2) 生平:
自幼天資聰穎,讀書過目不忘,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仁宗嘉佑三年,上萬言書,提出改革主張。神宗時,任參知政事,積極推行新法,後因改革過急,用人不當,為保守派反對。
(3) 學術:散文風格峭拔,結構嚴謹,論說深透,文辭簡練。工詩能詞,其詩清峭謹嚴。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4) 著作:臨川先生文集、周官新義等書。
【要句解析】
(1)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語譯:今晚我停船於瓜洲,在此遙望對岸京口,只隔著一條大江。而故鄉鍾山,又只和京口隔著幾重青山。
句旨:謂泊船瓜洲,遙望鍾山。
(2)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語譯:春風又將吹綠整個江南河岸邊,明月何時能夠照映我返回故鄉鍾山呢?
句旨:謂春天將至,綠草、明月引發思鄉情懷。
【修辭重點】
1.轉品
春風又「綠」江南岸。形容詞當動詞
2.設問
明月何時照我還?
【形音義辨】
1.泊船-停船靠岸。
2.京口-在今江蘇鎮江,與瓜洲隔長江相望。
3.鍾山-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東。王安石父母居於此,葬於此,也是他晚年歸隱之所。
4春風又「綠」江南岸-吹綠,動詞。
【成語運用】
用以形容「春天美景」的成語
1萬紫千紅:形容群花盛開,顏色千萬種。
2草長鶯飛:草木欣欣向榮,鳥兒飛舞鳴唱。
3花紅柳綠:花兒盛開,柳葉綠意盎然。形容春日的美景。
【來源】http://ftp.nssh.ntpc.edu.tw/china/chinese/06/%E6%B3%8A%E8%88%B9%E7%93%9C%E5%B7%9E.htm
18.雨後池上(劉攽)
【全文內容】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蘑明鏡照簷楹。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
【注釋】
1.簷楹:簷廊。
2.東風兩句:楊柳樹因為風吹而舞動,使得柳枝上的水滴,抖落在荷葉上。
【語譯】
一陣大雨過後,整個池塘漲平了,像一面被輕輕摩過的明鏡,映照著簷廊。忽然一陣東風吹起,舞動了垂柳,柳枝上的水滴,落在荷葉上,竟然發出萬點聲響。
【註釋】
描寫雨後池面的平靜,後來東風一吹,舞動楊柳,柳枝上的水滴,落在荷葉上,發出萬點聲響。不寫雨中雨滴在落在池中作響,而是描寫雨後柳枝上的水滴落在荷葉上所發出的聲響落在荷葉上所發出的聲響,這是這首詩特別之處 。
19.青玉案元夕(辛棄疾)
【全文內容】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註二香滿路。鳳簫註三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註四黃金縷註五,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註釋】
(1) 花千樹:燈火之多,如千樹繁花齊開。
(2) 寶馬雕車:指貴族豪門的華麗車馬。
(3) 鳳簫:《神仙傳》載,秦穆公之女名為弄玉,善吹簫作鳳鳴聲,引來了鳳,故稱簫為鳳簫。
(4) 蛾兒雪柳:元宵節婦女頭上戴的裝飾物。
(5) 黃金縷:金線撚絲做成裝飾品
【語譯】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譯:東風彷彿一夜吹開了千朵繁花的樹,又像將夜空中的繁星吹落,陣陣灑向人間。
在這裡,辛棄疾形容元宵燈景美不勝收。用千萬花海與落星如雨描寫花燈的壯觀美麗,可以想見燈景令人目眩神迷。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譯:前來欣賞花燈的許多都是豪門權貴的華麗車馬。當車子駛過的路面,留下馥郁的薰香久久不散。簫笙竹笛響徹雲霄,玉雕成的燈座光華四射,而許多繪上魚龍的走馬燈團團旋繞,令觀者有如置身水晶宮中,正欣賞魚龍跳舞呢。
在這四句詞中,辛棄疾將元宵夜中富貴人家奢華舞樂描寫得高雅巧妙。他不正面寫出豪門賞燈之景,僅用「寶馬雕車」疾行過後所留下的陣陣餘香襲人,令人對於名門美景想像不盡。而簫笛仙樂般繚繞、各種光影圖像錯疊迴旋,真是令人陶醉啊。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譯:突然間,一位美人在人群中乍現,她頭上戴著蛾蝶、雪柳等金線撚絲做成晶瑩亮麗的裝飾品,卻驚鴻一瞥的不見了。只聽到笑語遠遠傳來,暗香淡淡的浮動。
在描寫與意中人初見時剎那間的驚艷,辛棄疾仍從側面刻畫:只寫出佳人頭上纖巧精工的美麗頭飾,眨眼間,卻已不見美人蹤跡,只餘淡雅幽香在夜中暗暗浮動,除了顯示作者驚為天人的短暫印象,寥寥幾筆含蓄的描繪,也令人對於這位女子之美有無限的遐想。
眾裡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譯:在車馬雜沓的大街上,我苦苦尋她千百次。無意間一回頭,卻發現原來她一直立在燈火寂寥處,等待著我呢。
最後這幾句,表面上是寫男女有情人終成眷屬,實質上,卻是在表達一位崇高理想的有為者,在耗費半生苦心鑽研、冷清寂寥的生命中始終堅持執著,終於豁然貫通,感到生命圓滿無悔的驚喜。著名的清末民 初詞評家王國維先生,就把這末三句說成是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的第三種境界。他以三種詞境說明人生的階段: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第一種境界,是在眾人皆醉我獨醒之下,猶如蕭颯西風吹拂中保有熱血的青年,擁有一顆不畏艱辛、堅持尋夢的心。然而登上高樓,望眼欲穿,不知這個夢想該歸於何方?
第二種心境,是夢想漸漸成形,心懷大志,為了理想全力奔赴。即使耗盡心力、形體消瘦也義無反顧。
第三種心境,就是在尋尋覓覓之後,在塵囂喧鬧後,終於成就自己的夢想。而這樣的夢想絕對是苦心孤詣、隻身奮鬥後,才能獲得的結果。
如果,對於作者辛棄疾的生平有一些粗淺的瞭解,就會發現這樣的解釋非常恰當。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居士,曆城(今山東省曆城縣人)。從小生長在異族金兵佔領區,二十歲那年,率領二千多人起義抗金,是一位豪情萬丈的民族英雄。後來,他歸順南宋,由於朝中由一群小人主掌朝政,又因為身懷過人的軍政才幹,受到當權者忌恨,賦閒在故鄉前後近二十年。
到了晚年,朝廷情勢危急,雖被起用,卻得不到應有的重任,終於含恨辭世。「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樣一個視富貴如雲煙、孤芳自賞的英雄,自然不會在描述元宵夜時,落入熱鬧歡慶的俗語,也才能寫出如此清麗且別具悠長情懷的作品。
【來源】: http://www.weide.org.tw/magtxt3/54-mag-010/363-2011-04-15-04-20-50.html
20.春日(朱熹)
【全文內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註釋】
(1) 勝日:天氣晴朗的日子。
(2) 尋芳:「芳」花草。春遊踏青的意思。
(3) 泗水:水名,在今天的山東省泗水縣。
(4) 等閑:隨便,到處都可以。
(5) 東風:春風。
【語譯】
在一個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觀花賞草來到泗水邊,隻見無邊無際的風光景物一時間都換瞭新顏。無論什麼地方都可以看出春風的面貌,春風吹得百花開放,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色。
【註釋】
人們一般都認為這是一首遊春詩。從詩中所寫的景物來看,也很像是這樣。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指晴日,點明天氣。“泗水濱”點明地點。“尋芳”,即是尋覓美好的春景,點明瞭主題。下面三句都是寫“尋芳”所見所得。次句“無邊光景一時新”,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一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一新,也寫出瞭作者郊遊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第三句“等閑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等閑識得”是說春天的面容與特征是很容易辨認的。“東風面”借指春天。第四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瞭春天。這就具體解答瞭為什麼能“等閑識得東風面”。而此句的“萬紫千紅”又照應瞭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時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語言具體寫出光景之新,尋芳所得。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遊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遊春吟賞。其實詩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弦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聖人之道。“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將聖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點染萬物的春風。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於形象之中的哲理詩。
【作者思想】
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瞭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瞭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提出“存天理,滅人欲”。朱熹學識淵博,對經學 、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艷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語看得出都經過斟酌推敲,比較講究。但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餘,感性不足,蓋因其註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
21.春曉(孟浩然)
【全文內容】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作者簡介】
孟浩然(公元689-740),是盛唐時期最有名的大詩人之一。他和王維一起合稱“王孟”,是唐代田園詩派代表人物。他的詩風格清淡、自然而又韻味深長,在唐詩中自成一家。
【字句淺釋】
春曉:春天裡天剛亮的時候。不覺曉:天亮了也不知道。聞啼鳥:即“聞鳥啼”,聽到鳥兒啼叫的聲音。夜來:這裡指“昨天晚上”。知多少:不知道有多少。
【全詩串講】
春天裡睡覺,天亮了也不知道。什麼聲音把我吵醒了,原來是唧唧喳喳的鳥叫,到處都能聽到。但我首先想到,昨天晚上又是風聲又是雨聲,真不知道,又有多少美麗的花兒已經被風吹壞、被雨打掉!
【言外之意】
本詩作者長期隱居田園、親近山水,身心融歸自然的懷抱,對於大自然恩賜人類的一切美好事物懷著善待與珍惜之情。春天裡萬紫千紅、馨香四溢的鮮花正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慷慨恩賜。美好的生命人人喜歡,因為在每一個人的靈魂深處,都蘊藏著追求美好、回歸自然的願望。本詩作者只用寥寥二十個字,非常自然而又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珍惜美好生命的真情:早上被鳥兒吵醒了,聽到一片鳥雀呼晴的合唱,就知道今天將會是一個春光明媚的賞春的好天;但作者不是立刻想到自己怎樣去欣賞春天的美景,而是首先擔心那些美麗的花兒是不是被昨夜的風雨摧殘了,因為每減少一朵花兒,都會減少人間的一分春色啊!人間要成為一個美好的樂園,首先應當保護那些美好的生命!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文思格(http://www.epochtimes.com)
【來源】:大紀元文化網(http://www.epochtimes.com/b5/3/3/23/c11658.htm)
22.>相思(王維)
【全文內容】
紅豆生南國,秋來發幾枝。
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註釋】
(1) 紅豆:又名相思子。木本,於秋季開花,結實如豌豆,色鮮紅。
(2) 擷(讀xie協):採摘。
【賞析】
據《雲溪友議》載:安史亂時,唐宮樂師李龜年流落江南。一次於湘中採訪使筵上唱這首詩,滿座遙望玄宗所在的蜀中,玄然淚下。可見此詩在唐代當時傳誦的情況。這首詩,一直傳誦到今天。
早年讀這首詩,覺得沒什麼難懂,也不曾細心尋味。這首詩從字面上確也看不出有什麼深奧的地方。現在重新來讀它,忽然想到這樣一個問題:詩是為何事而感發呢?“君”是誰?“南國”是否即“伊人”所在之地?這一連串的疑問、委實有些茫然。既然無術起千年前的詩人於地下。本事也就無從知道。但這終竟是值得玩味的。讀詩如不去作深一層咀嚼,恐怕也就品不出什麼味道了。不是麼?紅豆自是生在南國,它在秋季開花,也是連小孩子都知道的常識。用紅豆表相思,在人們生活中是司空見慣的,並沒有什麼新奇。這些意思,又何須詩人寫一首詩?當然不能作這樣的表面理解。這詩顯然有寄託。
正因為無從了解詩本事,後人讀詩時往往產生似懂非懂、撲朔迷離的感覺。詩的好處大約也就在於此。一首詩常常隨著歲月的流逝,供讀者馳騁想像的藝術空間不斷?脹,以至於不同時代,具有不同教養、經歷和心理狀態的讀者都可以從其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各自於理解中創造著自己的藝術世界有的可能和原詩有某些關聯,有的僅把原詩當作一點由頭,有的則同原詩離得很遠。《相思》一詩的魅力即源於此。
然而《相思》畢竟有著自己的獨創。
詩中有兩個關鍵字眼,一個是“相思”,一個是“君”。這兩個詞的外延都十分寬廣。“相思”之情,人皆有之,相思的對象可以是任何人.而“君”,也可以是任何“一個”。“相思”具有對象性和專一性,情有所專注,因此它表示的是一種特殊的深摯之情。千百年民族文化心理造成這一詞語內涵的凝固性。一提到“相思”,無論什麼人都會即刻想到男女之愛或與這類感情相通的友誼。似乎愈到後世,內涵愈向前一義凝聚。所有這些,就造成向其中填入任何具體內容的前提。
這首詩的表達方式是很別致的。一個晴朗的秋天,詩人信步走到野外.望見那一顆顆紅得透亮、晶瑩如珠的紅豆結在枝上。油然而生情思。此刻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兒倏然化作眼前的紅豆.猶如她就立在眼前。一個“勸”字充滿深情,“相思”一語加一表程度的副詞“最”,更是情深意長。本來是詩人懷人。詩人卻遙囑對方 “採擷紅豆”,不說人相思。而說“此物最相思”,無限的懷念,感慨,都在這用字的輕重上。“勸”,“最”一經同“君”、“相思”組合,詩人內心的感情就曲折完足地表達出來。正是這一表達方式,使讀者受到深深的打動,由此產生聯想,從而把詩的境界變作讀詩人的主觀境界。
這首詩的生命力,還在於它的取象。“紅豆”會使人聯想起一些長期流傳的、具有深厚民俗基礎的愛情故事,如相思木、相思樹之類、這些,豐富了詩的內涵,聯結著歷代讀者的心靈。
【作者】齊天舉
【來源】:中國文學網;編輯:羽中
23.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全文內容】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山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註釋】
這是一首送別的詩。
詩的第一第二句是以要遠行的人---孟浩然---為中心,說明他要順長江東下到揚州去。暮春三月,正是煙霧迷濛、草長鶯飛時節。在這種充滿詩意的季節裡,竟然要送走老朋友,心中不免感傷。在良辰美景中千里相送,自然襯托出內心的不捨。
第三句以送行人為中心,寫出離情依依。老朋友的船隻已經揚帆出發,愈行愈遠,終於隱沒在青翠的山巒之後。作者一直站在岸邊凝望,因為專注的看著朋友所搭乘的船隻,以至於沒查覺到江上還有其他的帆船,所以詩人才會用「孤帆」兩字。另外,「孤帆」一詞也有老朋友獨自離開的暗示。
末句也是站在詩人的角度寫的。老朋友從此遠去,要再相見不知何年何月,落寞傷感的心情油然生起,如同眼前的江水,源源不絕。 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詩,黃鶴樓、煙花、江水、舟船是景,而每一場景都襯出李白對友人的情意。
至於為什麼以黃鶴為名,一種說法是以山為名,因樓建在黃鵠山上,鵠和鶴古代通用。一種和神話有關,如:有仙人王子安乘鶴經過黃鵠磯,當地人為了紀念他,所以取名黃鶴樓;另外一則,說費文褘成仙後,曾騎黃鶴到這裡休息,因此就以黃鶴作樓名;另一則傳說,有位姓辛的人在山頭賣酒,一天,有個道士前來喝酒,喝完付帳,可是主人不收,道士臨走時,拿橘皮在牆壁上畫鶴,說如有客人來,用手拍了幾下,畫中鶴就會飛舞起來。辛姓商人因此生意興隆,十年後道士又來,吹奏鐵笛數曲,鶴也下來飛舞,道士就騎鶴離去。辛姓商人於是建樓取名作為紀念。
黃鶴樓、岳陽樓和滕王閣是中國史上三大名樓。黃鶴樓位於湖北武昌的黃鵠山頂,面對長江,居高臨下,登樓遠望,千里景物一覽無遺。相傳建於三國時代,大約西元223年,距今將近1800年,樓高三層,作為軍事上的用途,三國演義中說孫權和劉備曾在這裡會面。原樓毀於明朝,從明到清、到民國,歷代多次重建,可惜重建之後不是遭戰亂焚燬,就是因水災而敗壞,現在的黃鶴樓是1981年重建。向來有「天下江山第一樓」美譽的建築物,可謂歷盡滄桑。
這是送別詩,寓離情于寫景。首句點出送別的地點:一代名勝黃鶴樓;二句寫送別的時間與去向: “煙花三月”的春色和東南形勝的“揚州”;三、四句,寫送別的場景:目送孤帆遠去;只留一江春水。詩以絢麗斑駁的煙花春色和浩瀚無邊的長江為背景,極盡渲染之能事,繪出了一幅意境開闊,情絲不絕,色彩明快,風流倜儻的詩人送別畫。“煙花三月下揚州”,蘅塘退士評曰:“千古麗句”。
24.望廬山瀑布(李白)
【全文內容】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語譯】
太陽光照在香爐瀑布上,四周都升起紫色的煙霧,遠遠望去,瀑布像長河一般的垂掛下來;飛奔而下的水流,似乎有三千尺那麼長,就好像銀河從天上最高處直往下落一樣。
【註釋】
寫山勢高峻及瀑布壯闊。不直寫瀑布或山勢有多高,而是用「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飛洩而下的一條長河掛在山川之前,居然有三千尺這麼長,雖沒直寫瀑布與山勢,但「三千尺的長河」,已經讓山勢及瀑布的高峻呼之欲出了。
註:「飛流直下三千尺」和「疑似銀河落九天」均有應用到誇飾修辭。
25.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
【全文內容】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裏蠻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語譯】
低矮的茅舍旁邊,有淙淙的溪水和碧綠的青草。白髮蒼蒼的老公公、老婆婆,一邊喝酒,一邊閒話家常,地方鄉音十分軟媚好聽。她們的大兒子在溪邊為豆苗鋤草,二兒子在家裏編織雞籠,最討人喜愛的是調皮搗蛋的小兒子,正躺在溪邊剝蓮蓬吃。
【來源】:個人部落格(http://baeshi.blogspot.tw/2011/06/blog-post_5285.html)
26.清明(杜牧)
【全文內容】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註釋】
(1)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文學家。杜牧寫景抒情的小詩,文詞清麗生動,意境簡明爽朗。其詩在晚唐成就較高。與晚唐詩人李商隱齊名,被稱為“小李杜”。
(2) 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約在陽曆四月五日左右。
(3) 欲斷魂:指心裏憂鬱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樣。
(4) 遙指:指向遠處。
(5) 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
【賞析】清明節,傳統有與親友結伴踏青、祭祖掃墓的習俗。可是詩中的“行人”卻獨自在他鄉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獨、淒涼的,再加上春雨綿綿不
絕,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煩亂和惆悵,情緒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憂愁之中,趕快打聽哪兒有喝酒的地方,讓自己能置身於人和酒的熱流之中。於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點出那遠處的一片杏花林。詩歌的結句使人感到悠遠而詩意又顯得非常清新、明快。
27.黃鶴樓(崔顥)
【全文內容】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註釋】
(1) 悠悠-悠閒舒展貌。在此形容白雲飄蕩。
(2) 歷歷-清楚分明貌。
(3) 萋萋-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4) 鸚鵡洲-在漢陽縣西南長江中。相傳東漢末年,禰衡曾為洲上所產鸚鵡寫過一篇賦,後來禰衡被黃祖所殺,葬在洲上,是因稱此洲為鸚鵡洲。
(5) 鄉關-故鄉。
【題解要點】
1出處:全唐詩
2體裁:七言律詩
3釋題:
黃鶴樓在今湖北省武昌市西南,相傳曾有仙人騎黃鶴經過此地,後人在此建樓,因而得名。登樓遠眺,可俯瞰長江,視野遼闊。
4主旨:題壁詩、抒懷詩。本詩為思鄉之作。(此詩前半以歌行入律。)
5內容:首、頷兩聯寫黃鶴樓的由來,頸聯寫登樓所見景色,尾聯收到思鄉上,以點明主旨。
6文評:
(1) 嚴羽,《滄浪詩話》:唐人七律,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2) 相傳李白登此樓,見到這首詩而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遂擱筆。後曾仿此詩作登金陵鳳凰台。
7音韻:平起首句不入韻。韻腳:樓、悠、洲、愁(平聲尤韻)。
【作者精要】
1名籍:崔顥,盛唐汴州(今河南省開封縣)人。
2生平:年輕時就有俊才。開元十一年進士,授太僕寺丞,後遷司勳員外郎。
3學術:青年時期,生活放蕩,詩篇流於輕艷;後來從軍出塞,多戎旅之作,氣勢雄渾,風骨凜然。
4著作:全唐詩存其詩ㄧ卷,共四十二首。
【要句解析】
1.要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語譯:從前的仙人已經乘著黃鶴遠去了,這裡只留下一座空空的黃鶴樓。仙人所乘的黃鶴,一去就不再回來了;千年以來只有白雲依然悠悠地飄著。
句旨:景物依舊,人事已非。
2.要句: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州。
語譯:晴空下對岸漢陽的樹木清楚可辨,更能看清芳草茂盛的鸚鵡洲。
句旨:意謂登高遠望,景色清楚分明。
3.要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語譯:暮色昏暗,登樓四望,不知道故鄉在何方?看著煙霧迷茫的江面,使人更添思鄉愁緒。
句旨:意謂遊子思鄉情愁。
【修辭重點】
1.對偶: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州。
2.倒裝
日暮鄉關何處是?(日暮何處是鄉關?)
煙波江上使人愁。(江上煙波使人愁。)
3.設問: 日暮鄉關何處是?
【成語運用】
用以形容「世事變幻無常」的成語
1東海揚塵:東海變成陸地,揚起灰塵;比喻世事變化無常。
2白雲蒼狗:天上浮雲一會兒是白顏色,一會兒又像是黑色的狗;比喻世事變幻的迅速。
3滄海桑田:滄海變成桑田;以喻世事變化很大,多用於感嘆。
4高岸為谷:高岸崩陷,變為深谷。喻世事變遷,高下易位。
【來源】 http://ftp.nssh.ntpc.edu.tw/china/chinese/07/%E9%BB%83%E9%B6%B4%E6%A8%93.htm
28.城曲(王維)
【全文內容】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語譯】
早晨,渭城下了一陣雨,潤濕了路上輕揚的沙塵,旅館外的柳樹也因而顯得更加翠綠,在這兒為您餞行,請您再乾一杯酒吧!否則西出陽關之後,就找不到老朋友了。
【註釋】
這首渭城曲,是唐人送別詩中最具深情厚意的一首,後來便成為朋友送別時所唱的歌。綿綿細雨撩起人無限的哀愁,更像離別朋友心中滴落的淚珠,因雨,飛揚的塵土,暫且停歇,同樣的,人也像塵土一般,此後風一吹,將輕揚何處呢?柳和「留」聲音相近,所以古人折柳送別,正是希望人能夠長留不走,就算不能留住人,也希望能留住心啊!青翠的柳色,正像送行人的心情,多麼強烈想挽留朋友啊!但迫於事實無奈,只好用酒來表達祝福,因為離開陽關就是出了國外,再沒老朋友一起飲酒歡聚了。
29.遊子吟(孟郊)
【影音】: https://youtu.be/QeN2MnoBW6U
【全文內容】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註釋】
(1) 遊子:出外遠遊的人。
(2) 臨行:將要出發的時候。
(3) 密密:細密;緊密。
(4) 恐:恐怕,表示擔心的語氣。
(5) 遲遲:延遲。
(6) 歸:音ㄍㄨㄟ,回家;返回。
(7) 寸草心:比喻兒女微小的心意。
(8) 春暉:春天的陽光。比喻慈母偉大的養育恩情。
【語譯】
當慈祥和藹的母親拿著針線,為將要出遠門的孩子縫衣服。一針一線很細密的縫,既擔心孩子在外面受涷著涼,又憂心孩子在外面遲遲不回來。子女的孝心就像微小的草,如何才能報答慈母偉大的養育恩情。
【賞析】
這首遊子吟是藉著遊子感謝母親的恩情,來表達母愛的偉大。「臨行密密縫」,是因為母親關愛子女的心是那麼的細膩,擔心出門在外衣服不保暖;「意恐遲遲歸」,是因為盼望子女早日回家團圓,擔心發生意外無法平安回家。「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以子女渺小的孝心對比偉大的母愛,表現出難以報答母親的恩情。這兩句也常用來表示對母愛的感謝。
【作者簡介】
孟郊(公元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靖縣)人。唐代詩人。早年隱居於嵩山,閉門苦讀,但屢試不第,四十六歲才中進士:後來做過一些小官,終其一生並不得志。盂郊為人耿介孤直,不善交際,但與韓愈一見如故,結為終生摯友。他的詩作多五言古詩,擅長抒寫清寒、愁苦、悲淒之情,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淺易,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背景資料】
孟郊中進士後,過了四年,才謀得溧陽(今江蘇省南境)縣尉之職。在他任職其間,母親來到溧陽。這首詩是為迎接母親而作的。孟郊一生窮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這樣一個卑微的職位。但不管怎樣,飽嘗世態炎涼的詩人,終於享受到奉養慈母,共聚天倫的日子。在下盡人意的人生旅途中,詩人愈發感到親情的可貴。於是,他滿懷深情地寫了這首母愛的頌歌。
「吟」是古樂府的一種體裁,以抒寫憂傷、慨歎悲涼的情緒為主。但唐以來有下少自立新題的作品,在內容上也不再以抒寫悲憂之思,吁嗟慨歎為限。《遊子吟》是孟郊自製的樂府詩。
【賞析重點】
這是一首歌詠偉大母愛的詩。詩中的慈母一針一線地為即將遠行的兒子縫製衣服。快到兒子出門的時候,母親手不停的一針接一針密密的縫,生怕耽誤了他的行期:但另一方面,又怕他遠遊在外,遲遲不能回來。對於如春天陽光般溫暖的母愛,區區小草似的兒女孝心又怎能報答於萬一呢?
詩人選取當時一個典型的生活細節--慈母為兒子趕製衣服,將母愛這樣抽象的感情,具體地表現出來。詩的開頭兩句,即點明了「慈母」與「遊子」之間的關係。母親手中的線,變成了兒子身上的衣服,「線」和「衣」兩個字,把母子二人的心緊緊地連繫在一起。第三、四句直敘慈母愛子之心,「密密」二字,傾注著母親給兒子的全部關懷和愛護之情,她不知疲倦的辛勤勞作,母愛便寄託在細密的一針一線之中。最後兩句,寫兒女對母親的感情,全用比喻。春陽的薰育無微下至,孝子的心意卻細如原野上小草,日日接受陽光的照射,對感謝陽光的表示,實在微不足道。所以「寸草」不能報答「春暉」的照顧,比喻子女難以報答母親的恩情,這樣的心意,是用反問的語氣和句武提出,再正面地作出回答,給人深刻的啟示。
【故事】一針一線縫進母愛
秋夜,星星鋪滿黑色絨布的天空閃呀閃,好奇地瞧著一戶人家,怎麼夜深了,還點著微弱的蠟燭,從窗戶上映照出來的影子,發現是一位佝僂的老婦人,低著頭在縫衣服。
「娘,您快去睡吧,別為了我的衣服累壞了。」說話的是一位四十出頭的男子,叫孟郊,他滿臉的不捨和愧疚。
老婦人放下針線,笑了笑說:「我不睏,而且只剩下袖口就縫好了。」她低頭又開始縫了起來,「過幾天你就要上京趕考了,為娘的想縫一件外套給你禦寒。」
孟郊聽見母親提到「上京趕考」這件事,眼眶不禁紅了起來,多年來,自己為了求功名,埋頭苦讀,家裡的開銷都靠母親張羅。慚愧的是,每年的科舉考試都名落孫山,老是當個「米蟲」,孟郊覺得實在太對不起母親了。
或許老天爺總愛捉弄人吧!這一次的科舉考試,孟郊依然在「孫山」外,他垂頭喪氣地回到家鄉,走在街道上,連頭都不敢抬起來。
「孟郊,你回來了,考得好不好?」賣水果的小攤販看見他,關心地問。孟郊漲紅了臉,假裝沒聽見,加快腳步離開。
回到家,母親只親切地噓寒問暖,並不問他考試的事。為人母親的當然了解兒子了,看孟郊愁眉苦臉的樣子,答案已經明明白白地寫在臉上。
孟郊難過了好一陣子,都沒有心情讀書。有一天,他無意中瞥見母親為他一針一線縫製的外套,他忍不住哭了起來,決定奮發圖強,再接再厲。
皇天不負苦心人,孟郊在四十六歲那年,終於金榜題名,風風光光地騎著馬回家鄉。高中進士的他,想起母親多年來的支持與鼓勵,心懷感謝地提筆寫下了這首詩:「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母愛的光輝像和煦的陽光溫暖了子女的心,這首膾炙人口的〈遊子吟〉千年來感動了無數人的心。
本單元內容出自五南文化出版之《中小學生古典詩歌故事》一書
【來源】:國語日報社中小學生古典詩歌故事(http://www.mdnkids.com/book_poem/index7.shtml)
30.新晴野望(王維)
【全文內容】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
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
【註釋】
(1) 極目:窮盡目力以遠眺。
(2) 氛垢:塵霧。
(3) 郭門:外城的門。
(4) 臨渡頭:鄰近渡口。
(5) 農月:農忙的月份。
(6) 傾家:全家出動。
【註釋】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經過雨水的沖滌,空氣中無絲毫塵埃,顯得特別明靜清新,極目遠眺,原野顯得格外空曠開闊。「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遠處可遙遙望見臨靠著河邊渡頭的城門樓,近處可看到村邊的綠樹緊連著溪流的入河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田野外面,銀白色的河水閃動著粼粼波光,比平時顯得明亮,山脊背後,一重重青翠的峰巒疊現,這些扣住雨後新情的景物特寫,隨目之所及,由遠而近,又由近及遠,有層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意境清幽秀麗,儼然構成了一幅天然絕妙的圖畫,然這樣一幅畫,只能說是靜物寫生,雖則秀美,但缺乏活力,直至「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二句,便給這幅靜態畫面加上了動態的人物,並給原野平添無限生意,讓人想見初夏田間活躍的情狀並感受到農忙勞動的氣氛。
【評量】
一、( )下列詩句何者屬於動態的描寫?
(1)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
(2)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3)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
(4)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
二、( )此詩描述的季節應是在
(1) 新春 (2)夏初 (3)秋末 (4)隆冬
31.滁州西澗(韋應物)
【全文內容】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作者簡介】
韋應物 (公元737 - 約792),人稱韋江州或韋蘇州,唐代大歷時期大詩人。其詩以寫田園風物而著名,語言簡淡而意蘊深遠。有《韋蘇州集》。
【字句淺釋】
題解:這首山水詩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全詩以情寫景、借景述懷,讓滿懷的憂傷從恬淡的胸襟中自然流露出來。滁州:即今安徽滁縣,其西澗在滁州城西郊。澗:山之間的溪流。憐:愛(惜)。幽草:幽靜無人處的青草。黃鸝:又名黃鶯,一種善於鳴叫的小鳥。春潮:春天雨水或雪水使溪流水位突然增長,俗稱春潮。野渡:不固定的、多為臨時性的渡口。橫:這裏以朝著對岸的方向為“順”,水流方向為“橫”。
【全詩串講】
我特別喜愛那,幽靜無人的山澗邊生長的青草,
深深的樹林裏,從頭頂上傳來黃鸝婉轉的鳴叫。
有了春雨相伴,晚間的潮水也就更加猛漲急流,
野渡無人問津,沒有主人的船兒被水衝來橫著。
【言外之意】
這首山水詩於寫景中有無寄託,歷來爭論不已。若以“一切景語皆情語”的理論來講,則當然是有的,因為任何人在寫景時都會有意無意的為自己筆下的景色抹上自己當時內心情緒的色彩。再參照韋應物其它作品的表現手法來看,此詩無疑是有所寄託的。詩中所用“獨憐”、“深樹”、“春潮……急”、“舟自橫”等醒目的詞語,也有其強調和暗示的作用。
單單喜歡幽靜處自甘寂寞的澗邊青草,而對那藏在深林高處大顯婉轉歌喉的黃鶯兒卻並不鐘情,表明作者希望象幽草那樣甘居僻靜的幽境或隱居以潔身自好,而不願象黃鸝那樣炫耀己長、居高媚世、深入高層仕宦之爭中。晚間潮水又帶春雨,水漲流急而野渡無人,連船夫也走了。在水急舟橫這表面的閑散中,渡人之舟沒了主人、不得其用。作者曾說過“扁舟不系與心同”的話,此詩末兩句形象的表現了作者這種身無所主、不得其用的無奈與憂傷。若非澗邊野渡,而是大河要津,則傍晚急潮,正是渡船大顯其用之時,決不會漠然空泊。這也表現了作者有其才而無其位、無法施展自己能耐的惋惜和哀怨。
作者最終還是在修官後隱入了深山,實現了他作澗邊幽草的願望。而他一生中體恤百姓、關心人民的好官形象,使千年後的名儒們還對他讚不絕口。文/文思格
【來源】:明慧學校網站http://www.minghui-school.org/school/article/2005/7/26/45884.html
32.虞美人(李煜)
【全文內容】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作者】
937-978, 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李璟第六子,901年嗣位,史稱南唐後主。即位後對宋稱臣納貢,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則窮奢極欲。975年,宋軍破金陵,他肉袒出降,雖封作違侯命,實已淪為階下囚。
太平興國三年七月卒。據宋人王至《默記》,蓋為宋太宗賜牽機藥所毒斃。他精於書畫,諳於音律,工于詩文,詞尤為五代之冠。
前期詞多寫宮廷享樂生活,風格柔靡;後期詞反映亡國之痛,題材擴大,意境深遠,感情真摯,語言清新,極富藝術感染力。後人將他與李璟的作品合輯為《南唐二主詞》。
【注釋】
1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
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
2了:了結,完結。
3砌:台階。雕闌玉砌:指遠在金陵的南唐故宮。
應猶:一作“依然”。
4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
5君:作者自稱 。 能:或作“都”、“那”、“還”、“卻”。
【品評】
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麼,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悽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禦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
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資訊,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歎,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悵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
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33.靜夜思(李白)
【全文內容】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作者簡介】
李白(公元701-762)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盛唐時期最有名的大詩人,也是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的詩雄奇豪放,飄逸不群,想像豐富,流轉自然,音韻和美,體格多變。
【字句淺釋】
(1) 靜夜思:在寂靜夜晚的思念。
(2) 疑是地上霜:懷疑是地上的霜,可見是在秋天的時候。
(3) 舉頭:抬起頭來。
【全詩串講】
床前洒滿皎潔的月光,朦朧中我以為地上有霜。可是抬頭一望,圓圓的秋月真明亮。望著月兒,情不自禁想故鄉。想著想著,我低下了頭,心中的思念沒有盡頭。
【言外之意】
小詩僅僅二十字,沒有精美的詞彙,沒有奇特的想像,沒有新穎的手法;平平淡淡、明白如話,好像詩人漫不經心地偶然談起過去的瑣事,隨口說出幾句家常話來,然而卻餘音繚繞,在人們心中不斷引起迴響與共鳴,直到一千多年後的今天。此詩能被人千古傳頌,是因為它撥動了人們心中一根最敏感的“情弦”─ 思鄉情。在這個人世間,只要還存在思鄉之情,這首古老而新鮮的思鄉小夜曲就將永遠在人們的心中傳唱下去。
離過故鄉的人都想過故鄉,想過故鄉的人更愛故鄉。長期思鄉而不能回歸,可以讓人得“鄉思病”,此病無藥可醫,除非回鄉。因此,對故鄉只能思不能回是一種莫大的痛苦,而強迫人背井離鄉、拋家出走則是一種殘酷的心理刑罰。每一個善念尚存的讀者,讓我們共發良願:願世上每一個人,不但有思鄉的自由,也有回鄉的權力;願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美好的故鄉,可以思念、可以回歸;願未來的世界變得無限美好,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感覺到家鄉的美好和溫暖,人與人之間都像親朋一樣。那時,這首古老的小詩就會微笑著向人們揮手告別。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34.暮江吟(白居易)
【全文內容】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題解
這是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絕句。其寫作時間,有人認為是元和十一年(816)至元和十三年(818)白居易任江州司馬時,有人認為是長慶二年(822)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寫的。詩中之江,或謂長江,或謂長安東南之曲江。如果是指曲江,則應作於長安。現在已經難以確考。
句解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一道西下的夕陽,鋪映在江水之中;陽光照射下,江面上波光粼粼,一半呈現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現出紅色。這兩句寫太陽落山前的江上景色,就像一幅油畫。前一句中的「鋪」字用得高妙,不僅形象地表現了太陽接近地平線時斜射在水面上的狀態,而且寫出了秋天夕陽的柔和,顯得很平緩,給人以親切、安閒的感覺。後一句抓住殘陽照射下江中細波粼粼、光色瞬息呈現出的兩種顏色變化:受光多的部分,呈現一片反射著陽光的紅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現出江水本身的深碧色。「瑟瑟」,本來是珍寶名,其色碧,故影指「碧」字。這裡形容背陰處江水的碧綠色。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更讓人憐愛的,是九月初三涼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彎新月彷彿一張精巧的弓。這兩句寫九月初三新月初升的夜景。詩人流連忘返,直到新月初上,涼露下降。此時風光,猶如一幅精描細繪的工筆畫。用「真珠」比喻露珠,不僅形象地道出其圓潤,而且寫出了在新月的清輝下露珠閃爍的光澤。
由描繪一江暮色,到讚美月露,中間似乎少了時間上的銜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無形中把時間連接起來。它上與「暮」接,下與「露」、「月」相連,這就意味著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月上露下,蘊含著他對大自然的喜悅、熱愛之情。「可憐」,可愛。「真珠」,即珍珠。
評解
這首七絕是一首寫景佳作。語言清麗流暢,格調清新,繪影繪色,細緻真切。詩人選取了紅日西沉到新月東昇這一段時間裡的兩組景物進行描寫,運用了新穎巧妙的比喻,創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全篇用「可憐」二字點逗出內心深處的情思和對大自然的熱愛。其寫景之微妙,歷來備受稱道。明代楊慎《升庵詩話》評云:「詩有丰韻。言殘陽鋪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紅,日所映也。可謂工微入畫」。《唐宋詩醇》評云:「寫景奇麗,是一幅著色秋江圖」。清代王士禎《唐人萬首絕句選》評云:「麗絕韻絕,令人神往。」
35.烏衣巷(劉禹錫)
【全文內容】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作者簡介】
劉禹錫(公元772─842)字夢得,唐朝大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通俗清新,精煉含蓄,善用比興手法,多有弦外之音。他以《竹枝詞》、《楊柳枝詞》和《浪淘沙》為名的三組組詩,富有民歌特色,是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他的《烏衣巷》、《石頭城》和《柳枝詞》是傳世的精品,對后世的詩人和詞人很有影響。
【字句淺釋】
烏衣巷:在南京秦淮河南岸,為東晉時高門士族的聚居區,開國元勛王導和指揮淝水之戰的謝安都住在這里。朱雀橋:此橋橫跨南京秦淮河,是由市中心通往烏衣巷的必經之路。舊日橋上裝飾著兩只銅雀的重樓,就是謝安所建。王謝:即王導和謝安。
【全詩串講】
朱雀橋曾經是來往繁忙,現在卻野草花遍地亂長;
烏衣巷曾聚居高門大族,今只見寂寥中夕照殘陽。
往日里王謝家大宅豪門,堂前的舊時燕不辨卑尊。
燕子依然在一年年飛回,尋常百姓成大宅的主人。
【言外之意】
句句寫眼前景、說眼前事,而僅以燕子穿越時空,自然化出今昔之盛衰、滄桑之感慨,比起直截了當地緬怀今昔、感慨滄桑來,顯得技高一籌,不愧為唐詩中千載傳誦的怀古名篇。
無論寫還是讀怀古詩詞,都會讓人感到人生苦短、人生如夢、盛衰更替、世道滄桑,勾起心中對人生、生命和宇宙的反思。但沿著這條反思之路走下去,最后跳出常人圈子的人卻是不多的。作者是一位才思敏捷,善于思考,在詩詞上有獨特成就的大詩人,一生又經過諸多磨難,因此最終能跳出塵境、皈依佛門,确實并非偶然。
36.憶江南(白居易)
【全文內容】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作者簡介】
白居易,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太原(今屬山西)人。德宗貞元十六年進士。曆任翰林學士等官。由於他反對苛政,以詩歌指斥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後又知蘇、杭,以刑部尚書致仕。他最工於詩,是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中堅。在民間詞的影響下,倚聲填詞,通俗平易,清新雋麗,流傳較廣。
晚居洛陽,自號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詩政治傾向鮮明,重諷喻,尚坦易,為中唐大家。也是早期詞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對後世影響甚大。
【註釋】
(1) 據《樂府雜錄》,此詞又名《謝秋娘》,系唐李德裕為亡姬謝秋娘作。又名《望江南》、《夢江南》等。分單調、雙調兩體。單調二十七字,雙凋五十四字,皆平韻。
(2) 諳(音安):熟悉。
(3) 藍:藍草,蓼科植物。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註釋】
此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贊頌之意與嚮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句“能不憶江南”,並與之相關闔。
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並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了“憶”字,不失為勾通一篇意脈的精彩筆墨。
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艷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於著色的技巧。
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歎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把讀者帶入餘情搖漾的境界中。
【評解】
這首小令寫出了對江南的美好回憶。作者以比喻手法,描繪了江南水鄉的秀麗風光。“江花紅勝火”、“江水綠如藍”,色彩明麗,寫盡江南春色。全詞以平易的語言表現了優美的情韻,喚起人們對祖國河山和美好事物的無限熱愛。
37.楓橋夜泊(張繼)
【全文內容】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註釋】
(1) 張繼(生卒年代不詳,有說約756年前後在世),字懿孫,襄州(今湖北襄陽)人,一說南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詩人。張繼的詩多 是五言、七言律詩或絕句,內容多為紀行遊覽、臨行送別之作。語言明白自然,不尚雕琢。
(2) 楓橋:橋名,在江蘇吳縣閶門西。
(3) 烏啼:烏鴉啼叫。烏,指烏鴉,亦指夜晚樹上的棲鳥。
(4) 江楓:江邊的楓樹。
(5) 姑蘇:蘇州市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名。
(6) 寒山寺:在離楓橋西邊一里的寺廟。據傳唐初有名的寒山、拾得兩個和尚住此,因而得名。
(7) 夜半鐘聲:唐代寺廟有半夜敲鐘的習慣。
【賞析】
詩歌從很細小的景色入手,繪製了一幅朦朧靜謐、清冷幽美的江南水鄉秋夜圖。詩歌一、二句,雖然寫的是秋夜,但仍能使人感知江邊各種秋物的色彩、形態,還有聲音和情緒;而且前後詞語之意因果相連,推論而出。三、四兩句卻是個大寫筆,把一里以外寒山寺的鐘聲遠距離傳送了過來。這捎帶著禪的超然的鐘聲,又會引發滿懷愁緒的夜泊之人什麼樣的感受呢?詩歌前後兩聯,所描寫的內容一繁一簡,體現出來的感覺一實一虛,對比非常清楚。而詩歌所創造的藝術意境,也寓於這繁簡虛實對比的玄妙之中。
文:朱麗雲
這是一位飄泊他鄉的遊子,寫下所見的景物和感懷,時間是夜裡。
詩題叫楓橋夜泊,顧名思義,作者搭船旅行在外,還沒有到達目的地,這天船隻泊靠在河邊的一個小碼頭。
詩從夜間寫起。第一句的<月落>,不能當作天快亮時來看,有時下午四、五點鐘,太陽還高高掛在天上,月亮已然昇起,到了半夜月兒西落。一年之中,這種日子很多,只是人們平常不注意,這天就是這種情況。
在長途航行之後,到了休息時分,船隻選了一處碼碩停靠。江南號稱水鄉澤國,風光特殊而優美,來到這裡心情應該輕鬆高興,但詩人張繼卻不然,或許長久作客在外,這晚觸動了鄉情,或許有事纏身,正苦思如何處置,總之這天夜裡他無法入夢。到了半夜,眼睛仍張得大大的,從船窗中望出去,那月已西沉,四周一片寂靜,連河水似乎也靜止了,只有天邊一二片慘淡的雲仍飄浮著,剛好遮住月兒,不久又消散無蹤。月光一下明一下暗,把棲息在枝頭的烏鴉驚醒了,烏鴉啼叫了數聲,隨後四周又恢復寂靜。
從天轉黑到夜半這段期間,微弱的月光映照在水面上,又從水面反照回去,淡淡的光線,看起來像霜一般,滿天彷彿瀰漫著霜。在氣溫轉涼的夜間,面對這景況,寒意不知不覺從四麵包圍過來,使隻身在外的異鄉人倍感孤冷寂寞。所謂由景生情,這句最能傳達。一句僅七字,卻含三件事,張力十足。第二句也一樣,有景有情,相互交融。
月已西落,轉頭看看四周,那幾棵停舟時曾注意到的楓樹,高大的樹影依稀可見,靜靜的站在岸邊,像似有意陪伴遠方作客的詩人。再望向更遠處,漁火幾點,在夜色中明亮清楚。懷著憂愁思緒的詩人,默默的面對著這景像。
大地悄然無聲,突然一陣鐘聲傳來,打破沉寂的夜晚。在半夜時分,蘇城郊外的寒山寺,敲起夜半鐘。當萬籟俱寂時,鐘聲傳得格外清晰,也傳得格外遠,像從空中下來,也像順著水面滑過來,傳到船中失眠的旅客的耳際。聲響襯托晚間的寧靜,但傳進飄泊的詩人心裡,卻另有寂寞的感慨。鐘聲由遠方傳來,迴旋耳際之後,又消失無縱,望望四周,只有無邊的夜色籠罩。
實在巧,寒山兩字字面很適合這時的氣氛,有冷冷的味道;說它在姑蘇城外,則有孤單味道,都和目前詩人的處境與心境相契合。其實作者只是作事實的陳述,而且用口語陳述,可說白描而已,何況語意還不全,必須和第三、第四句串連,才能完整的把意思表達出來。這與前面兩句,每句都包涵豐富的景物、心境描繪有極大的差別。
前後一密一疏,正顯出詩歌的高妙。
這是記敍夜泊楓橋的景象和感受的詩。首句寫所見(月落),所聞(烏啼),所感(霜滿天);二句描繪楓橋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寫客船臥聽古刹鐘聲。平凡的橋,平凡的樹,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鍾,經過詩人藝術的再創造,就構成了一幅情味雋永幽靜誘人的江南水鄉的夜景圖,成為流傳古今的名作、名勝。此詩自從歐陽修說了“三更不是打鐘時”之後,議論頗多。其實寒山寺夜半鳴鍾卻是事實,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孫覿的《過楓橋寺》詩: “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鍾。” 即可為證。張繼大概也以夜半鳴鐘為異,故有“夜半鐘聲”一句。今人或以為“烏啼”乃寒山寺以西有“烏啼山”,非指“烏鴉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憂愁難眠”。殊不知“烏啼山”與“愁眠山”,卻是因張繼詩而得名。孫覿的“烏啼月落橋邊寺”句中的“烏啼”,即是明顯指“烏啼山”。
38.絕句(杜甫)
【全文內容】
兩個黃鸝 鳴翠柳 ,一行白鷺 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 東吳 萬里船。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陽,後遷居河南鞏縣。杜甫出身於書香世代的家庭,他的祖父是初唐名詩人杜審言。年輕的時候,他曾經漫遊吳、越一帶(今江蘇省、浙江省)。二十四歲赴洛陽參加科舉考試落第,心裏很不愉快,又再到齊、趙(今山東省、河北省)等地漫遊。三十四歲的時候,他到了長安,在這裏住了近十年。透過他精微的觀察,發覺在這表面繁華的盛世,內部黑暗重重,皇帝荒唐,宰相貪污,政治腐敗,危機一觸即發。天寶十四載,安祿山攻陷長安,杜甫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得了一個左拾遺的官職。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棄官並移居成都,在浣花溪畔,築浣花草堂居住。晚年攜家眷離開四川,病死湘江旅途中。
杜甫的一生,經歷玄宗、肅宗、代宗三朝,這五十幾年是唐代由盛轉衰的大時代。前有安史之亂,後有吐蕃入侵,地方上的動亂更是不勝枚舉。杜甫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及當時社會的面貌,因而被稱為「詩史」。杜甫透過他的作品,處處表現了他忠君愛國的情緒,故後世尊他為「詩聖」。
【背景資料】
這首詩寫於唐代宗廣德二年(公元764)春天。杜甫一家在成都已住了五年,多年遭逢離亂,現在生活較為安定,杜甫的心,隋自然較為恬靜。安史之亂平定後,杜甫覺得生活有了新希望,因而對周圍的景致也就特別感興趣,並寫了一些充滿生活情趣的小詩,本詩是一組四首題為《絕句》的七言絕詩的第三首。
【賞析重點】
在這首詩裏,詩人用輕快、生動的筆觸,描繪出優美的成都郊野風光,表現了詩人的閑適心情。
杜甫用詩的語言「畫」出了四種景物,而這四種景物都圍繞一個主題:春回大地。草堂周圍的柳樹又披上了綠裝,這是春的色彩,一對可愛的小黃鸝在枝頭跳躍歡唱,這是春天的聲音。抬頭仰望,一行白鷺正展翅飛向藍天,正是春天的第一批客人。從窗口西望,白雪皚皚的岷山盡收眼底。冰溶水漲,在草堂附近的錦江上停泊著遠航的船。一年之計在於春,詩人開始盤算回歸的計畫,想到如果從這裏乘船,沿長江而下,經過一段很長的行程,就可以到達吳地了。
從繪畫的角度來看,這幅圖景,層次分明,色彩調和。西嶺積雪是遠景,江上泊船是中景,白鷺飛翔是中近景,黃鸝鳴柳是近景。這些景致交相映襯,形成了一幅佈局嚴謹,錯落有致的圖畫。而且,黃鷓、翠柳、白鷺、藍天,同時出現在一幅畫面上,有動有靜、有聲有色,色彩絢麗,氣氛諧和。
這首詩雖然短短四句,但兩兩成偶,對仗極為工整,前兩句:「兩個」對「一行」、「黃鸝」對「白鷺」、「鳴」對「上」、「翠綠」對「青天」;後兩句:「窗」對「門」、「含」對「泊」、「西嶺」對「東吳」、「千秋雪」對「萬里船」。全詩語言平易通俗,並無奇字險句,但自然流暢,描寫的景物錯落有緻,意境交融。
【想一想】
1. 《春望》和《絕句》都是杜甫寫在春天見到的景色,但寫詩時的時勢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詩人的心境不同,所看到的景物自然不同。你試將兩詩所寫的景物作一比較,說說作者有甚麼不同的心情。
2. 試細心回想一下:當你心情不好時,會不會影響做功課的情緒?若下次遇到同一情況時,你會想些甚麼方法去把心情轉好?
3. 試描述今天你回校途中所見的景物?你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情」與「景」有沒有關係?
39.觀獵(王維)
【全文內容】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雕處,千里暮雲平。
【作者簡介及賞析】
王維在開元初期入朝為官後,除了擔任太樂丞之外,還歷任了右拾遺、監察御史、左補闕、庫部郎中、吏部郎中、給事中。安史之亂以後,乾 元二年,遷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復拜給事中,轉尚書右丞。(尚書)右丞為尚書令的屬官,這是王維在朝中擔任的最後一個職位,也是他任職中品秩最高的(正四品),因此後代文人也將王維稱為「王右丞」。
王維年輕時的作品
這首詩是王維年輕時擔任監察御史時寫的,監察御史品秩不高但許可權很廣,掌分察百僚,巡按州縣,獄訟、軍戎、祭祀、營作、太府出納等事宜,因此王維經常往來於長安及洛陽等地。筆者由王維的一些詩歌作品分析,王維因為職責的需要,曾在渭城(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二十里)住過一段時間,那裏有一座很大的屯兵軍營,〈觀獵〉及著名的〈渭城曲〉都是在此地寫的。而王維任監察御史時還到過塞外,也是為了檢查軍容軍紀及軍營搜狩的情況。如王維著名的〈出塞>曲,注釋云:「時為御史監察塞上作」。」。<--ads-->
從周朝至清朝,歷代朝廷都沿用搜狩(狩獵)之禮法,春獵為搜,冬獵為狩。《春秋穀梁傳.昭公八年》:「因搜狩以慣用武事,禮之大者也。」據《舊唐書.太宗下》記載:「(貞觀四年冬十月)辛丑,校獵於貴泉谷。甲辰,校獵於魚龍川,自射鹿,獻于大安宮。」這是記載唐太宗冬獵的事情。各地軍營則由將軍主持搜狩之事。狩獵的目的不是為了打到多少獵物,而是借此機會檢驗帶兵將軍的武藝及振奮軍威。《舊唐書.志第一》載:「搜狩之禮立,則軍旅振;享宴之禮立,則君臣篤。」但每年只限於孟春及孟冬這兩個月的幾次搜狩(一說一年以三次為度),其他時間不管是皇帝或各地軍營的將軍,依禮不允許狩獵。當皇帝的如果沉湎於狩獵之事,則會增加朝廷的開支及耽誤國事。
另外,古禮還規定,朝廷的正式狩獵,不能將獵場四面合圍,只能圍三面而網開一面,表示敬順上天有好生之德。《易經.比》:「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其中的「三驅」即為此意。古時民間有以狩獵為生的,則不在此限。
戎渾,表現浩大的軍威
當時王維被分派到渭城檢查軍營冬獵的情況,這首詩所講述的也是此事。所以,〈觀獵〉一詩又被歸入《全唐詩》卷二十七的「雜曲歌辭」中,題目是「戎渾(浩大的軍威)」。也就是說,這首詩是配樂的歌詞,主要為了表現大唐開元盛世時期的軍威。因此,我們來看看王維是怎麼通過詩來表現的。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角弓,指用獸角裝飾的弓,用獸角還有一個目的是它能放大發箭時的響聲,也就是弓弦的聲音通過獸角放大後會傳出去很遠。後一句「將軍獵渭城」則把打獵的地點寫清楚了。清朝的詩評家沈德潛在評論此詩首聯時說:「起手貴突兀。王右丞『風勁角弓鳴』……直疑高山墜石,不知其來,令人驚絕。」(《說詩晬語》卷上)確實是這樣,在狂風呼嘯之時,突然傳出強勁的角弓響聲,可見這角弓的聲音真如青天霹靂一般,令人驚絕,膽小的人可能要嚇出一身冷汗:到底是在打仗呢?還是在打獵?作者緊接著就說了,將軍在渭城郊外打獵呢。
王維的這種寫作手法就是先聲奪人,人未至而聲先到。能在大風中傳出弓箭的鳴聲,可以想像這弓的強度有多威猛。這也說明了作者善於捕捉場景來表現自己所要表達的意境。什麼叫作「神來之筆」?這一句就是。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筆者先說明一下,在古代,朝廷正式的狩獵必須縱養鷹犬或鷹科類的動物「鵰」,如唐.崔顥〈古遊俠呈軍中諸將〉:「地迥鷹犬疾,草深狐兔肥。腰間懸兩綬,轉眄生光輝。」唐.魏知古〈從獵渭川獻詩〉:「嘗聞夏太康,五弟訓禽荒。我後來冬狩,三驅盛禮張。順時鷹隼 (鷹和鵰)擊,講事武功揚。」唐.王昌齡〈觀獵〉:「角鷹 (頂有毛角)初下秋草稀,鐵驄拋鞚去如飛。」等。但也有例外的,如唐太宗即位之初,為了節省朝廷的開支,把宮中豢養的鷹犬放掉。《舊唐書.本紀第二》:「太宗乃縱禁苑所養鷹犬,並停諸方所進珍異,政尚簡肅,天下大悅。」
詩中「鷹眼」的意思是指鷹的眼光或目光。疾,銳利之意,如唐.和凝〈題鷹獵兔畫〉:「雖是丹青物,沈吟亦可傷。君誇鷹眼疾,我憫兔心忙。」另外一個含義是形容鷹飛的速度很快。因為入冬,草都枯萎了,這時候的獵物很難躲藏,獵鷹在天上飛的時候更顯得目光銳利,很快就能發現獵物。「雪盡馬蹄輕」是說剛開始打獵的地方有積雪,或者是剛開始打獵時天正下著雪;後來在追逐獵物的過程中,已經沒有積雪或雪已經停了,所以此時馬跑的速度更快了。
這一聯是很漂亮的「流水對」,出句講的是鷹在天上引路,對句說獵騎追蹤而至,顯示了將軍的志在必得之意。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新豐,縣名。秦朝時稱「驪邑」,是秦始皇為修皇陵的工匠居住而專門建造的一座城市。漢高祖七年重置,唐廢。原治所在今西安市臨潼區西北。當年漢高祖劉邦定都長安,其父親劉太公(太上皇)居長安宮中,思鄉心切,鬱鬱不樂。漢高祖出於孝心,敕令改建驪邑,依照故鄉豐邑街(今江蘇省豐縣)的格局一模一樣的重新建造。並把故鄉豐邑的居民全部遷來此地,更名為「新豐」。據說漢高祖的鄉親們遷來新豐時,士女老幼各知其室,從遷的犬羊雞鴨亦競識其家。太上皇居新豐,日與故人飲酒高會,心情愉快。
細柳,地名。在今陝西省咸陽市西南渭河北岸。有細柳倉,即漢朝周亞夫將軍屯軍處。據《漢書.周亞夫傳》記載,漢文帝時,匈奴入侵。帝令劉禮屯兵霸上,徐厲屯兵棘門,周亞夫屯兵細柳,以備胡。文帝親自勞軍,到霸上、棘門軍營時,皆直馳而入;至細柳營,因無軍令而不得入。於是令使者持節詔將軍,周亞夫將軍傳令開營門。既入,帝按轡徐行。至營,周亞夫以軍禮見,成禮而去。文帝感慨的稱讚周亞夫:「此真將軍矣!曩者(之前)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後人因以「棘門軍」形容軍紀渙散的軍隊;而軍營紀律嚴明者稱為「細柳營」。
新豐街市與細柳營兩地相距約80餘里。前面筆者說了,王維是在渭城觀獵,而不是在這兩個地方。因此,這一聯的寫作方法是採用虛實結合的方式。「忽過」與「還歸」是為了表達一個「快」字。也就是說剛剛還在新豐,沒多久就到了細柳。並不是真的跑到這兩個地方打獵,所以這是虛寫。那麼,實寫是什麼呢?還歸細柳營,是講打獵歸來回到了軍營。而這個軍營又是一座軍紀嚴明的「細柳營」。王維在寫詩時對辭彙的運用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成度,這一聯不僅又是對仗工整的流水對,而且虛實結合,在表達「快」字的同時又不忘了借「細柳營」的典故稱讚大唐的軍威軍紀。
(律詩)中聯以虛實對、流水對為上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律詩﹞中聯以虛實對、流水對為上。」這一聯既是「虛實對」又是「流水對」。所謂的虛實對即筆者前面講的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結合;這是律詩中很難寫的對仗聯句,但如果寫得好,這詩就別提有多優美了。又如杜甫〈琴台〉:「野花留寶靨(古代婦女貼於面部的花鈿),蔓草見羅裙。」這是杜甫在司馬相如的舊宅處寫的一首詩。因為野花中不可能還有卓文君的寶靨,蔓草中不可能還能看到卓文君的羅裙;所以這是虛寫。而實寫是用「寶靨」來形容野花,「羅裙」來形容蔓草,寫景的同時又有緬懷古人之意(或說仿佛又看到卓文君的身影)。
流水對,這是今體詩或對聯中很獨特的一種寫作方式。好的流水對不僅詞性對得工整,承接自然,而且如行雲流水般瀟灑飄逸;有時出句為因,而對句是果。或是出句在一個地方,對句緊接著到了另一個地方等等,如王維的這一句是通過騎馬來達到的。又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是通過乘船來達到的,真如流水一般,表達了杜甫當時欣喜若狂的心情。再如王之煥〈登鸛鵲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重樓。」這是因果關係的流水對。
「回看射雕處,千里暮雲平。」射雕,原意是比喻善射的人或弓馬嫺熟的人,因為能夠把雕都射下來的人一定是善射者。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貴人走廣。廣曰:『是必射雕者也。』」唐詩中也很常見,除了比喻「善射者」之外,還用來表示「打獵」。比如王維〈出塞〉:「暮雲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杜甫〈寄董卿嘉榮十韻〉:「落日思輕騎,高天憶射雕。」等等。
因此本詩中的「回看射雕處」大意是:回頭看看剛才打獵的地方。「千里」比喻遠處;「千里暮雲平」是說:遠處(原來打獵的地方)的晚霞已經快與地平線平齊了。換一句話說就是:打獵回來,到了營房門口,天已經快黑了。
神完氣足,不可移易
清.沈德潛又評曰:「王右丞『風勁角弓鳴』一篇,神完氣足,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絕頂,此律詩正體。」(《說詩晬語》卷上)此詩通過先聲奪人的氣勢起句;句法、章法、典故運用、動詞運用皆恰到好處,詩意之轉承自然,一氣呵成,不可移易。
筆者認為,此詩有很多地方我們可以在今後的詩詞創作中借鑒和學習。比如,我們要描寫一支軍樂隊的雄壯威猛氣勢時,可以借鑒王維這種「先聲奪人」的寫作技巧。而「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句子除了含有筆者在前面說的那些寫作技巧外,在對速度的描寫上也獨具一格。我們常用來形容速度快的辭彙也很多,不管怎麼形容,即使比喻如閃電那麼快,那也是人類這個空間的速度。可是王維用來比喻速度的快則是用變換時空的方法來表現。換一句話說,不受時空限制的速度才是最快的,這就是所謂的「神速」。剛才還在「新豐市」,眨眼間就「還歸細柳營」。而且這種形容又不能太誇張,這兩個地方和渭城都在咸陽的周圍。如果說從咸陽一下子到了成都這就不行。因為虛中必須有實,不然就收不回來了,也無法自圓其說了。所以說,王維在用詞上拿捏的恰到好處。
《舊唐書.王維傳》在評價王維的書法及繪畫作品時說:「書畫特臻其妙,筆蹤措思,參於造化;而創意經圖,即有所缺,如山水平遠,雲峰石色,絕跡天機,非繪者之所及也。」筆者認為,王維的一些詩歌作品也是這樣,只能用天賦靈機找不到一點雕琢的痕跡(天機絕跡)來形容吧。@*
40.贈汪倫(李白)
【全文內容】
李白乘冬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作者簡介】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詩人。原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祖先在隋末被放逐到碎葉(今中亞地區)。李白的出生地尚無定論,只知他少年時居於四川青蓮鄉。廿六歲以後離開四川,到處漫遊,求仙訪道,又好擊劍任俠。四十多歲時進京,曾獲唐玄宗賞識,但後因得罪權貴而失意離京。安史之亂時,李白被永王李璘延攬為幕僚,後來永王起兵造反,李白受到牽連,流放夜郎(今貴州省西部),幸中途遇赦。晚年依附族叔當塗令李陽冰,最後病逝於當塗,終年六十二歲。
李白對各種詩歌體裁都能充分掌握,特別擅長樂府歌行和絕句。他為人狂放不羈,詩亦如其人,熱情奔放,直抒胸臆,信口成篇,完全沒有雕琢的痕跡。他的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每以大膽的誇張、奇特的想像和豪放的語言,構成各種豐富的意象。由於他的詩歌風格浪漫飄逸,所以後人尊稱他為「詩仙」。
【背景資料】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李白前往涇縣(今屬安徽省)桃花潭遊覽,當地村民汪倫以美酒款待,臨走時李白寫下這首詩相贈。傳說江倫非常仰慕李白,當他聽說李白漫遊到了秋浦,便很想請他到自己的家鄉桃花潭遊玩,但又怕他不來,於是寫信給李白,說家鄉有「萬家酒樓」、「千尺桃花」。待李白到了汪倫的家鄉,才發覺汪倫跟他開了一個玩笑。「汪」諧音「萬」,所謂「萬家酒樓」,實際上只是一間「汪家酒樓」;而「千尺桃花」指的卻是據說水深千尺的桃花潭。李白聽了汪倫的解釋後,哈哈大笑,留下來和汪倫相處了一段很愉快的日子,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賞析重點】
這首詩寫汪倫為李白送行的熱鬧場面,表達了兩人之間的友誼。
李白遊罷桃花潭,登船正要離開的時候,忽然聽到岸上人聲喧鬧,只見汪倫正帶領村民們手拉著手,雙腳踏地,高聲唱起「踏歌」來送行。此情此景,使李白感動不已:縱然桃花潭水深千尺,哪裏及得上汪倫的對自己的深厚情誼呢!
前兩句敘事,寫李白登舟即將起行的情景:船快要開了,「忽聞岸上踏歌聲」。透過熱鬧奔放的「踏歌聲」,我們仍然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村民們的熱情。後兩句抒情,第三句先用誇張手法極言桃花潭水之深以作鋪墊,然後在第四句直接指出汪倫的情誼比千尺潭水還要深;「不及」二字,把詩意推進一層。在這首詩,「水」字像一根無形的絲線貫穿全篇,開頭兩句的「舟」、「岸」兩字己使人聯想到水,第三句直接寫「桃花潭水」,結句點明情比水深。
本詩感情真摯,語言淺白。值得注意的是,詩人善於信手就地取材,寫「踏歌聲」,寫「桃花潭水」,以展現淳樸的民風鄉情和鮮明的地方特色,使詩歌洋溢濃郁的鄉土氣息。
【想一想】
1. 你有幫助別人的經驗嗎? 別人怎樣答謝你?你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2. 別人為你做事,你會不會感激? 當你表示謝意時,心情會是怎樣的?
3. 送別是歡樂還是悲傷的? 結合詩意表達一下你的體會。
41.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全文內容】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乎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註釋】
(1) 錢塘湖:即西湖,在今杭州市西,是著名遊覽勝地。
(2) 孤山寺:南朝陳時所建,在裏外湖中間的孤山上。
(3) 賈亭:賈全在貞元年間任杭州刺史時所造,又名賈公亭。
(4) 雲腳:下雨前後接近地面的雲氣,又名“雨腳”。
(5) 暖樹:背風向陽的樹。
(6) 不足:不夠、不厭。
(7) 白沙堤,即白堤,又名斷橋堤。後人誤為白氏所築,稱白公堤,非是。
【賞析】
這是一首西湖寫景的名篇。
春天是美麗的。春天,萬物復蘇,氣象更新,燕舞鶯歌,百花吐馥。歷代詩人騷客留下了數以萬計歌春天的作品。而白氏這首《錢塘湖春行》,以遊覽勝地西湖的春天為背景,攝取雲雨、湖水、動植物等幾個富有典型特徵的細節,生動傳神地將西湖初春勝景展示在讀者面前,成為歷代同題作中的佼佼者。
據清人俞曲園《虞美人》詞前小序,杭州有一句諺語說:“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其實,西湖景色,四時咸宜,宋人蘇軾“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正是道出了這一點。雨天的西湖,輕煙繚繞,似籠薄紗,遠山隱約,若蒙輕綃,無異於一幅絕妙的淡墨山水畫,極富朦朧之美。而湖上看雲,湖平如鏡,雲氣蒙在水面上,天水相接,自有一種飄忽迷惘的情趣,也是一種藝術享受。白詩“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即是此。大雨剛過,雨腳尚存,西湖經雨水沖洗,景色更秀美,湖面也更開闊。所以鶯爭暖樹、燕啄新泥,而作為萬物之靈的人當然也不甘寂寞,面對如此勝景,詩人情不自禁地出來踏青了。
這首詩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作者抓住了早春時節的突出特徵,向人們展現出初春的氣息和生機,以此預示著繁花競放的季節即將到來,以此給人們帶來更大的希望、更多的期待。
一位著名美學家曾說,藝術所要表現的美,是一種“不到頂點”的美;唯有其不到頂點,才能給讀者以充分的想像、回味和再創造的餘地。你看,暖樹上追逐嬉鬧的是“早”鶯;西湖邊啄泥做窩韻是“新”燕;參差淩亂的小花“漸欲”令人目眩心迷;地上的草剛剛長出綠葉,僅能覆蓋住馬蹄。這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鳥,都是“新”的,“稚嫩”的,剛剛發韌著,埋藏在這種景象底面的是擴張的力,是發展的源,是未來的主宰。高明的詩人就是運用這種高超的手段讓讀者與自己一道徘徊於更為豐富的美被發現之前的片刻。不是嗎?“馬蹄”似乎也是輕盈的,詩人正在湖東柳蔭裏往來漫步,也許他會以為,絢爛的時刻一會兒就到來了呢!
【原載】 《白居易詩歌賞析》
【出版時間】 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0年6月
【來源】:中國文學網 作者:鄭永曉 華岩再轉個人部落格(http://blog.xuite.net/crab168/poem/8401960-%E7%99%BD%E5%B1%85%E6%98%93%E3%80%8A%E9%8C%A2%E5%A1%98%E6%B9%96%E6%98%A5%E8%A1%8C%E3%80%8B%E8%B3%9E%E6%9E%90)
42.鋤禾(李紳)
【全文內容】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註釋】
(1) 憫:憐憫。
(2) 鋤禾:用鋤頭松禾苗周圍土。
【語譯】
鋤禾鋤到炎熱的中午,汗珠滴進禾下的土地。誰知道碗中的米飯,粒粒都來自辛勤和勞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