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由來 | 三字經全文 | 三字經的解釋 | 三字經簡說 |
三字經由來
《三字經》最早是宋朝私塾教本,相當於現在的小學教科書,但一開始究竟是誰開始用這種三字一句的形式編寫的卻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宋朝的王應麟先生寫的,也有人說是宋朝末年的區適子先生寫的。 三字經可說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取材範疇包括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內容非常豐富,文詞編排精簡,三字一句更是容易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啟迪心智,對初學的兒童而言,背誦三字經等於熟記了許多常識、國學及歷史故事,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所以《三字經》一直以來都是兒童啟蒙教材的首選。教材共分四十四個單元,每八句為一個單元。
三字經全文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
首孝悌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萬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
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 應乎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
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稻梁菽 麥黍稷 此六穀 人所食
曰喜怒 曰哀懼 愛惡欲 七情具
匏土革 木石金 與絲竹 乃八音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孫
自子孫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倫
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長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此十義 人所同 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 明句讀 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作中庸 子思筆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學 乃曾子
自修齊 至平治 孝經通 四書熟
如六經 始可讀 詩書易 禮春秋
號六經 當講求 有連山 有歸藏
有周易 三易詳 有典謨 有訓誥
有誓命 書之奧 我周公 作周禮
著六官 存治體 大小戴 註禮記
述聖言 禮樂備 曰國風 曰雅頌
號四詩 當諷詠 詩既亡 春秋作
寓褒貶 別善惡 三傳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穀梁 經既明 方讀子
撮其要 記其事 五子者 有荀揚
文中子 及老莊 經子通 讀諸史
考世系 知終始 自羲農 至黃帝
號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號二帝
相揖遜 稱盛世 夏有禹 商有湯
周文武 稱三王 夏傳子 家天下
四百載 遷夏社 湯伐夏 國號商
六百載 至紂亡 周武王 始誅紂
八百載 最長久 周轍東 王綱墜
逞干戈 尚游說 始春秋 終戰國
五霸強 七雄出 嬴秦氏 始兼并
傳二世 楚漢爭 高祖興 漢業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光武興 為東漢
四百年 終於獻 魏蜀吳 爭漢鼎
號三國 迄兩晉 宋齊繼 梁陳承
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東西
宇文周 與高齊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傳 失統緒 唐高祖 起義師
除隋亂 創國基 二十傳 三百載
梁滅之 國乃改 梁唐晉 及漢周
稱五代 皆有由 炎宋興 受周禪
十八傳 南北混 遼與金 皆稱帝
元滅金 絕宋世 輿圖廣 超前代
九十年 國祚廢 太祖興 國大明
號洪武 都金陵 迨成祖 遷燕京
十六世 至崇禎 閹禍後 寇內訌
闖逆變 神器終 廿二史 全在茲
載治亂 知興衰 讀史者 考實錄
通古今 若親目 口而誦 心而惟
朝於斯 夕於斯 昔仲尼 師項橐
古聖賢 尚勤學 趙中令 讀魯論
彼既仕 學且勤 披蒲編 削竹簡
彼無書 且知勉 頭懸梁 錐刺骨
彼不教 自勤苦 如囊螢 如映雪
家雖貧 學不輟 如負薪 如掛角
身雖勞 猶苦卓 蘇老泉 二十七
始發憤 讀書籍 彼既老 猶悔遲
爾小生 宜早思 若梁灝 八十二
對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眾稱異
爾小生 宜立志 瑩八歲 能詠詩
泌七歲 能賦碁 彼穎悟 人稱奇
爾幼學 當效之 蔡文姬 能辨琴
謝道韞 能詠吟 彼女子 且聰敏
爾男子 當自警 唐劉晏 方七歲
舉神童 作正字 彼雖幼 身己仕
爾幼學 勉而致 有為者 亦若是
犬守夜 雞司晨 茍不學 曷為人
蠶吐絲 蜂釀蜜 人不學 不如物
幼而學 壯而行 上致君 下澤民
揚名聲 顯父母 光於前 裕於後
人遺子 金滿籯 我教子 惟一經
勤有功 戲無益 戒之哉 宜勉力
三字經的解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解釋:人在剛出生的時候,性情本質都是很善良的,而這種善良的本性,每個人並沒有多大的差別,後來因為學習的環境及所受的教育不同,在長大之後性情就相差得越來越遠了。
延伸名句:
1. 有句成語「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指小時候聰明伶俐,長大了卻不一定優秀傑出,正是「習相遠」的意思。
2. 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如果在小的時候,沒有好好的教育孩子,他們善良的本質就會受到所處環境的影響而改變。所以教導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專心一致,才能讓善良的本質繼續展現。
故事的來源皆來自國語日報社網站http://www.mdnkids.com/poem2/index22.shtml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從前,亞聖孟子的母親知道環境的好壞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相當注重要選擇好的環境來居住。有一次,年幼的孟子貪玩不想讀書,母親知道後非常生氣,就拿出剪刀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剪斷,讓孟子了解,讀書就像織布一樣不可半途而廢,否則就會前功盡棄。
古時候孟子的母親,為了尋找一個對孟子有益的教育環境,不辭辛勞搬了三次家。(從墳場附近搬到市場邊,再三遷至學校旁。)有一次孟子不用功,逃學回家,孟母當著他的面將織了一半的布匹剪斷,並且告誡他說:「求學的道理,就像織布一樣,必須將紗線一條一條織上去,經過持續不斷的努力,積絲才能成寸,積寸才能成尺,最後才能織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讀書也是一樣,要努力用功,並且持之以恆,經過長時間的累積,才能有成就。否則就像織布半途而廢一樣,一旦前功盡棄就毫無用處了。
http://ccigf01.blogspot.tw/search/label/%E4%B8%89%E5%AD%97%E7%B6%93-01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五代的時候,在『燕山』這個地方,有一個名為『竇禹均』的人,對孩子們有一套很好的教導方式,他的五個孩子在他的調教之下,個個都很有成就,也因此得了好名聲。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如果父母將子女生下來,只知道養活他們,而沒有去教育他們的話,這就是為人父母的過錯。同樣的,做老師的對於學生的教育,若沒有盡力教導,這就是老師偷懶沒有盡到為人師的責任。
延伸名句:嚴師出高徒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為人子女的,不學習如何友愛兄弟姊妹孝順父母,這是很不應該的。小時候在求學的時期,不好好的學習接受教育,等到年紀大了,又能夠有什麼作為呢?延伸名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玉』如果沒有經過玉匠琢磨,是不可能成為玉器的。就好比一個人若不肯勤奮求學,就不會懂得禮義道德了。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義.
為人子弟的,應該在年少的時候,多親近好的老師,多結交好的朋友,從中學習做人的禮義道德。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黃香九歲的時候,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會先睡進父親的棉被裡,用身體溫熱被子,再請父親去睡。像黃香這種孝順父母的行為,是我們為人子女應當要做到的。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孔融四歲的時候,就知道把大的梨子讓給哥哥吃,這種恭敬兄長的行為,也是我們為人子弟應該最先知道的。
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做人先要學習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其次是學習知識,及知道算數和認識文字,閱讀各種文章。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一到十是基本數字,採十進位的方法,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一直到無窮盡的數字。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什麼叫做『三才』三才就是指天、地、人。
什麼叫『三光』,三光就是指太陽、月亮、星星。
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什麼叫做『三綱』三綱就是君主與臣子之間要講「義」,父親與子女之間要有親情之愛,夫妻之間要彼此和睦相處。
。(君義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而這四個季節春去夏來,秋去冬來,循環不已,永不停止。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四個方位是指東、西、南、北,而這四個方向都必須以中央為基準,才能決定正確方位。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
【五行】,就是指金、木、水、火、土。這五行是用來表示萬物的基本數量組合。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十干】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這些都是古代計時的符號。
曰黃道.日所躔.曰赤道.當中權.
地球每天繞著太陽不停的轉動,而太陽也繞著銀河轉動,太陽行經的這條軌道叫做黃道。地球的中央有一條赤道,把地球分為南、北半球。
赤道下.溫暖極.我中華.在東北.
靠近赤道地帶的氣候最為炎熱。而我國的位置是在地球的東北方。
曰江河.曰淮濟.此四瀆.水之紀.
在中國地理的版圖上,河流直通道大海的有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這四條河流可以說是我國河流的主要代表。
曰岱華.嵩恆衡.此五嶽.山之名.
在高山方面,我國有五座著名的大山,稱為「五嶽」,而這五嶽就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
曰士農.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
讀書人、農人、工人和商人,這些安分守己的良民,都是國家不可缺少的基本成員。
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如果每個人都以仁、義、禮、智、信這五常,作為自己處世的標準,而這五個法則,不可混亂是我們應該遵守的。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路
大地是生命的根源,它使生物成長,有花草、樹木,而這些植物它們遍佈於水中和陸地各個地方。
有蟲魚.有鳥獸.此動物.能飛走.
地球上除了有植物,還蟲、魚、鳥、獸等動物,這些動物有的能在空中飛,有的能在地上走。
稻梁菽.麥黍稷.此六榖.人所食.
【六穀】是指稻子、小米、豆類、小麥、黃米和高梁,而這六穀都是人類以維生不可缺乏的主要糧食。
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六畜】是飼養來擠乳,生蛋和供人觀賞用的,什麼是六畜呢?就是馬、牛、羊、雞、狗和豬等六種牲畜。牠們本來都生長在野外,後來才被人類飼養在家中。
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慾七情具
每一個人都有一種相當奇妙的感覺,有內心很愉快的喜;有很生氣的怒;有很悲傷的哀;有很害怕的懼;有很喜歡的愛;有很討厭的惡;有內心貪戀的慾。這喜、怒、哀、懼、愛、惡、慾,我們稱之為七情。
青赤黃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識
我國古代還有所謂的五色,這五色是古人所說的正統的顏色,包括青色、紅色、黃色、黑色及白色。我們的眼睛很容易把這五種顏色認出來。
酸苦甘及辛鹹此五味口所含
酸苦甜辣和鹹味是我們平常所吃食物的五種味道,都能夠用嘴巴分辨出來。
羶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而羊騷味、燒焦味、香味、魚腥味和腐臭味是五種基本的味道,也是我們的鼻子所能嗅得出的氣味。
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
古時候有八音之說,是我國古代八種樂器所發出來的聲音。
什麼是八音呢?它包括由紫竹製成笙器----匏;由黏土製成的瓦器----土;由皮革製成的鼓----革;由木塊製成的祝歌----木;由玉器製成的磬----石;由鐵製成的鐘----金;由韌線製成的弦----絲;由竹製成的蕭管----竹。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聲宜調協
說到語言的音調,也有四聲之說,即分平上去入等四種聲音。
這四種聲必須得到調和,聽起來才好聽。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
從高祖父生曾祖父,從曾祖父生祖父,再從祖父生父親,父親生我自己,我自己生兒子,兒子生孫子,就這樣一代一代的傳遞下去。
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從自己的兒子、孫子一直傳到曾孫和玄孫,就是古人所說的九族。這就是人們尊卑長幼的秩序,絕對不可混雜越禮。
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
父親與兒子之間彼此要注重慈愛與孝順的恩情;夫妻之間必須和睦相處,夫唱婦隨;身為兄長的人必須友愛弟妹;而身為弟妹的要恭愛兄長。
長則幼.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
年長的人和年幼的人一起相處,必須注重長幼尊卑的次序,不可越禮;朋友之間必須以誠相待,相互照顧;一國之君必須必須尊重他的臣民,愛護他的百姓,如能做到這一點,臣民們自然會對他效忠。
此十義.人所同.當順敘.勿違背.
我國古代非常注重十義,認為是每個人都要遵從不可忽地事。
什麼是「十義」呢?父慈、子孝、夫和、婦從、兄友、弟恭、朋誼、友信、君敬、臣忠等十種美德。
斬齊衰.大小功.至緦麻.五服終.
對喪禮也應該遵守五服,什麼是「五服」呢?就是當父母親去世時,必須穿斬衰的喪服;伯、叔父去世時,必須穿小功的喪服;表兄弟去世時,必須穿緦麻的喪服。
禮樂射.御書數.穀六藝.今不具.
孔子講究六藝,認為每個讀書人都該精通六藝,所謂六藝就是禮節、音樂、射箭、駕車、書法、數學等六種技藝,本來古代精通六藝的人很多,現在已經不多見了。
惟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
只有書法這門學問,直到現在還是每個讀書人必須修習的課程。只有先識字,才能去研究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進而研究高深的學問。
有古文.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
我國古代的文字種類很多,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和草書,在學習時,一定要把這些文字認清楚,以免混淆不清。
若廣學.懼其繁.但略說.能知原
.
在整個宇宙裡,知識實在太豐富了,如果你想要廣泛的去學習,那是很不容易也無從學起的事情。不過,如果能夠大略的做個研究,還是能夠了解其中基本的道理的
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
凡是教導綱讀書識字的學童,必須正確的講解義理,考究事實,不可以馬虎從事。首先必須讓他們了解每個字的意義,接著再教他們了解句讀,使他們懂得如何斷點及朗誦。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研究學問一定有起頭的地方,把小學讀完了,便可以開始念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四書了。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論語這本書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或是孔子弟子曾說過的善言善語,記載編輯而成的。
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而孟子這本書,共有七篇,整本書的主旨是在談道德仁義的道理。
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中庸】這本書的作者是孔子的孫子---孔伋,孔伋就是子思;「中」的意思是不偏,而「庸」的意思是不改變。它是一本人生哲學的書。
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
『大學』這本書是曾參所作,內容則是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四書熟.孝經通.如六經.始可讀.把孝經和四書研習得十分熟透之後,便可以開始去研究六經了。
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什麼是【六經】呢?便是詩、書、易、禮、樂、和春秋等六部經典,記載著各種常識,我們應該仔細的研究、理解。
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連山、歸藏漢周易三部書合稱三易。這三易是用「卦」來詳細說明宇宙間萬物循環變化的道理。
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典謨、訓誥和誓命是書經中的篇名,也是書經一書中比較重要的內容。
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池體.
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周公,著作周禮,將當時輔政的六官---、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以及治理國家的體制都詳細記載、保留於周禮這本書中。
大小戴.註禮記.述聖言.禮樂備.
漢朝的戴德和戴聖兩位學者,都曾為禮記寫過註釋,已闡述先聖先賢的言論主張,使得後代的典章制度和禮樂規範有所遵循而完備。
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
國風是當時俚俗的歌謠詩章,雅有大小之分,都為朝廷禮儀的正樂;頌則為宗廟祭祀祖先的樂曲,這幾種詩經的體裁合稱為「四詩」,因有豐富的內容、真切的情感,所以實在是值得世人廣為歌詠稱頌的。
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
但自周天子勢力衰微後,詩經也隨之被廢。孔子眼見有感而發,想成春秋一書,書中隱含著對當時政治的稱頌與斥責,
並分辨諸侯各國的善惡行為。
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
所謂【三傳】就是解釋【春秋】的書,它們分別是公羊高寫的『公羊傳』,左丘明寫的『左傳』,穀梁赤寫的『穀梁傳』三書。
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
把聖賢所作,告訴我們為人處世道理的經傳都熟讀之後,才開始去讀諸子百書,並且要擇取重點來讀,牢記每一件事情的因果始末。
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所謂的【五子】便是指莊子、老子、荀子、揚子和文中子五人,它們所著的書稱為『子書』,在書中他們五人各自陳述對人、對事的看法和主張。
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
一旦經書和子書都讀熟了,便開始研究歷代流傳下來的史書,
詳盡考證各國朝代的世系,以明瞭其盛衰興亡之因,從中記取教訓,免得重蹈覆轍。
史雖繁.讀有次.史記一.漢書二.
史書雖然很多,讀的時候要按順序;先讀漢代司馬遷所著的【史記】,那是我國第一本史書,記載由黃帝時代到漢武帝時代的史事,內容豐富,有很多歷史故事都出自於此書;然後讀【漢書】, 漢書的作者是東漢的班固,只記載西漢的歷史,不像史記貫通了好幾個朝代,是本「斷代史」。
後漢三.國志四.兼證經.參通鑑.
再來就讀【後漢書】,後漢書雖然也是寫漢代的歷史,不過它所記載的只是後漢時代的事,由南朝劉宋的范曄所著;最後讀晉朝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三國時代魏、蜀、吳的激戰、鬥智故事,還有桃園三結義裡的英雄們,都是書中的主要人物,後來,明代羅貫中就是根據三國志,寫了一本家喻戶曉的小說----「三國演義」。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四史】,讀的時候要多查證其他的經書,以及資治通鑑,這樣就能更了解了。
讀史書.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讀歷史應該更進一步去翻閱其他歷史資料,讓自己融會貫通,對古往今來的事就像親眼看見一樣。
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
為了讓學問更精進,所以讀書不但要口中大聲朗誦,同時也要在心中反覆思考。日日夜夜都把心放在這些書上,將來才有所成就。
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以前孔子是非常好學的,連年紀比他輕的神童,他都他請教。連古代的聖賢都可以做到,何況是現代的我們。
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周朝宋國的趙中令---趙晉,也是位好學之人,他天天手不釋卷的讀著論語,即使以當了大官,仍然是勤學不倦。
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漢代的路溫舒則將尚書抄在蒲草編織的席上閱讀,另外公孫弘把春秋刻在一片片的竹片上,他們都沒有錢買書,可是仍不忘要勤勉向學。
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晉朝的孫晉將軍頭髮以繩子懸在屋樑上,戰國時代蘇秦則用尖利的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來提振精神讀書,也正因此,奠定他們成為大人物的基礎。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晉朝的車胤用紗袋裝著螢火蟲,藉其微弱的光來讀書,而孫康則打開窗戶,利用月亮照在雪地反射的光閱讀,利用月亮照在雪地反射的光閱讀,他們的家境雖然相當貧窮,可是卻能堅持到底,努力而不半途而廢。
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漢代朱買臣每天砍柴、背柴,仍不忘讀書,而隋朝李密為人放牛時,也隨時把書掛在牛角上準備閱讀。雖然環境是如此艱苦,但他們求學的毅力仍然不變。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蘇老泉是宋朝蘇東坡的父親蘇洵的外號,他二十七歲時仍認識不了幾個字,直到哥哥重了科舉考試,作了大官,才開始覺悟自己的不學無術。從此便專心的研讀,進一步改掉以往遊手好閒的習性,整日語書為友,閉門苦讀,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成了宋朝的大學問家,尤其受到大文學家歐陽修的肯定。
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像蘇洵年紀一大把了,仍不嫌晚的立定志向讀書,而我們這些年輕人在剛求學時,更應該把握時間用功讀書,才不致於到了年老時後悔莫及。
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
宋朝的梁灝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參加考試,可是年年落榜,雖然考了無數次,卻一點也不灰心,梁灝的兒子也是一位好學之人,考中了狀元之後,梁灝更許自己一定要考上狀元。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八十二歲那一年讓他考上了狀元,當皇帝朝見他時,他的表現絲毫不遜於年輕的狀元,所以深得別人的讚賞。梁灝對於自己已滿頭白髮得高齡考中狀元,一點也不引以為意,因為他終於達到了目標,完成了心願。
彼既成.眾稱異.爾小生.宜立志.
如梁灝這這般老的人還能完成志向,使大家稱嘆奇特,而我們這些年輕人更應該立定志向,及早用功讀書才對。
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詩.
祖瑩是北齊的人,八歲的時候,就能背誦詩經及尚書一類的書。由於祖瑩整天手不釋卷的用功讀書,常常連覺也不想睡,他的父母心疼之下,只好把家中的燈火藏起來,不讓他讀得太晚。好學又聰明的祖瑩,便在父母親都睡著後,拿出自己預藏的火種來照明,為了不讓父母看見,他還拿衣服把門窗遮住,為的是要安心讀書。祖瑩有一次讀得太晚了,竟睡過了頭,醒來時已誤了上學的時間,便匆匆忙忙去上學,正好輪到他上台講尚書。這時他才發現帶錯了書,可是祖瑩很鎮定的把尚書的內容背了一遍,不僅快,而且一個字也沒有錯,令在場的同學都吃了一驚。他長大以後果然在朝中擔任秘書及著作郎的工作,這個成就是他用功換來的。
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唐朝李泌七歲便能以下棋為題而作詩賦,他們兩個的才智高超,頗受當時人們讚賞與欽佩,而你們現在正值求學之初,便應該以祖瑩和李泌為榜樣,效法他們的行為。
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
蔡文姬不但喜歡唸書,甚至可以從琴音之中辨認將有不尋常的事要發生;謝道韞因很會吟詩作對,所以非常受到謝安的讚賞。
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
像這兩位女子一個精通音樂,一個擅長詩賦,都是如此優秀聰慧,身為男孩子的,更需自我好好警惕,積極充實,才不會落於他人之後。
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做正字.
唐玄宗時劉晏以小小七歲的年紀,被認為是神童,而且被推舉為正音官,其名聲一直流傳至今。
彼雖幼.身已仕.有為者.亦若是.
劉晏當時年紀雖幼小,但卻已擔當國家官吏,所以,只要想成為名揚天下的人,自我期許、勉勵,且奮發向上,必然是可以像劉晏一樣有所作為。
犬守夜.雞思晨.茍不學.曷為人.
狗在晚上會替人守夜,雞在早晨為人報曉,人如不學習技能,哪有資格稱為人呢?
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蠶吐絲可以用來作衣服,蜜蜂釀的蜜可以食用,人如果不懂學習,連這些小動物都不如了。
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
小時候要多學習,長大後要知道去做,對國家盡力,替人們謀求福利。
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
如此,就能有好的名聲,可以使父母館感到榮耀,光耀祖先,還可以造福後代子孫
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惟一經.
有些人為子孫留下大筆的錢財,我只是教導子孫研讀經書,明白事理。
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勤勞的人,都會有好的收穫,要時時勉勵自己,勤學用功才是。
三字經簡說
披蒲編 削竹簡 彼無書 且知勉
這一段經文是說古代人得書不易,雖無書,卻不因此而不學,反而想盡各種辦法取得書來讀。反觀今人,在印刷術發達的今日,書本唾手可得,卻不知愛惜,也不用心去讀,與古人相比,真是太慚愧了。
西漢的路溫舒閱讀蒲草編成的書。公孫弘則把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簡上。他們二人因為家裡貧窮買不起書,欲知道勤勉好學,真值得我們敬佩。
西漢時代,中國還沒有發明紙,寫字者要用絹帛,所以書很貴,只有官宦世家和有錢人家的子弟才有書買。平常的百姓很少人有書。
當時有一個人名叫路溫舒,家裡很窮,因此替人放羊。但是他很想讀書。有一天他看見野地裡到處長著蒲草,靈機一動,於是把蒲葉作成本子,向別人借書來抄,這樣他就有書讀了。路溫舒這樣苦讀,後來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而另一位公孫弘,他五十歲時,還在寒竹林為人放豬。他一面放豬,一面把竹林中的竹子削成竹片,再向人借來春秋經,刻在竹簡上閱讀,後來也成為一名學者。路溫舒和公孫弘二人,後來名顯當時,貴為卿相。他們本來都無錢買書,卻如此勤苦自勉,而世間豐衣足食,容易得書者,卻不肯發憤用功,豈不是自己誤了自己。
看了以上兩個故事,小朋友除了要效法他們用功讀書之外,也要愛惜書本,因為書上有聖人寫的文字,我們不可隨便的糟蹋,一個愛惜書本的孩子,也一定是個用功的孩子,你們說是嗎?
網路出處:http://www.minlun.org.tw/3pt/3pt-2-4/70.htm
明倫月刊資訊網中子頁
嘉琳:大家好。
小眾:阿姨好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
李靜:我們先把上次我們要好學的經文背一遍吧!
孟庭:好啊!我們要開始啰!(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 ,尚勤學。趙中令, 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嘉琳:阿姨今天也要介紹幾位好學的古人喔!
孟庭:哦!我喜歡好學的故事。
嘉琳:好──阿姨就來介紹今天的經文啰!(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披:剖開。蒲編:將蒲草編訂成冊。蒲,蒲草。削:將竹子削去青皮。
竹簡:一片片削去竹皮的竹板。彼:他、他們。勉:努力。懸:掛在空中。梁:屋樑。錐:錐子,細長而頭尖的鐵器。股:大腿。不教:不用別人教導。勤苦:勤勞苦讀。
整段經文是說:西漢的路溫舒剖開蒲草葉編訂成冊,借人《尚書》抄寫,以便閱讀;公孫弘削去竹皮製成竹簡,借人《春秋》抄寫,來閱讀。他們兩個人連書本都沒有,尚且知道努力讀書。
晉朝時的孫敬,每天都讀書讀到深夜,為了怕睡著,就把頭髮懸掛在屋樑上;戰國時的蘇秦,發憤讀書,夜深時怕打瞌睡耽誤讀書,便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他們兩人不用別人的教導督促,就知道要勤勞苦讀。
孟庭:他們怎麼不去買書,要用抄的呢?
奕彤:孟庭!當時中國還沒有發明紙,寫字時使用的是木簡、竹簡或絹帛,所以當時的書都很貴,只有做官和富有人家的子弟,才買得起書來讀呀!
孟庭:哦!原來是這樣喔!
嘉琳:奕彤說的對!當時買的起書的人並不多,窮苦人家很少有讀書的機會!
孟軒:那路溫舒和公孫弘是不是也是貧窮人家的小孩呢?
嘉琳:嗯!沒錯!路溫舒是西漢時的放羊娃,非常熱愛學習。但因為家境貧寒,每天都要到郊外去牧羊,沒有機會進學堂讀書。他時常夢想:如果能一邊讀書,一邊牧羊那將是人間天堂,該有多好啊!
有一天,他路過池塘邊,發現池塘里長著許多又寬又長的蒲草。他靈機一動,心想這種草像竹簡一樣。(當時的書是用竹簡做的)於是,他采了一大捆蒲草回家,切成片子,編聯起來。又從能上學堂的孩子們的手中借來書,抄寫在蒲草本子上,做成類似課本的蒲草書。
每次出去放羊,都帶著書,一邊放羊一邊苦讀,日久天長獲得了許多知識。長大後,他在官府當小吏,在這期間他又鑽研了刑律,精通了律令王法,被提升為獄吏。就這樣,他從一個放牛娃逐漸地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法律學家。
孟庭:好厲害!好厲害!
嘉琳:是呀!我們再說同朝代的公孫弘,家裡也很窮,沒錢買書。當時他在一個財主的家裡養豬。他看到財主家書房裡的書籍,很是羨慕。便鼓起勇氣向財主借書,財主看他熱愛學習,很是喜歡,說:「好吧,但如果把書弄壞了,就扣你一年的工錢賠償。公孫弘連聲說道:「謝謝!」
財主借給公孫弘一本《春秋》,要他看完後還。他在寒竹林中牧豬,突然想到竹子是很好的書寫材料,於是砍了許多竹子,削去青皮,製成一片片的竹板,還把書抄寫在竹片上。六天後,他便把書完好無缺地還給了主人。財主看到他抄在竹片上的字工工整整。而且只用了六天的時間就抄寫完了,被這種刻苦學習的精神感動了,便讓他有空就到書房裡讀書。後來他也成為一名學者,官至丞相。
孟軒:哇!以後我再也不好意思跟老師討價還價了!
宛容:什麼討價還價呀?
孟軒:昨天老師出了三張作業,我們全班都叫苦連天!一直拜託老師出少一點呢!
宛容:我們有紙筆可以學習,是何等的幸福呀!
李靜:是呀!像宋朝歐陽修以荻草當筆,沙堆當紙,刻苦向學竟成為一代大文學家!
孟庭:我要聽歐陽修的故事。
李靜:哦!好哇!歐陽脩四歲時父親去世,因為家裡貧窮,母親鄭氏買不起紙筆,便拿荻草當筆,沙堆當紙,親自教年幼的兒子讀書認字,而歐陽脩的領悟力也過於常人,讀過的文章,沒多久即能誦背,啟蒙教育可說全來自母親的悉心教導。
孟軒:哇塞!歐陽脩好環保喔!(哈哈)
進音樂
嘉琳:這裡是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臺,我是嘉琳。
李靜:我是李靜。
嘉琳:現在您所收聽的節目是快樂來學三字經。
孟軒:(打哈欠)
李靜:孟軒!你怎麼這麼沒精神啊?
孟軒:我昨天寫完三張作業,就…(打哈欠)
奕彤:剛剛阿姨提到戰國時的蘇秦,和晉朝時的孫敬,發憤讀書,夜深時怕打瞌睡耽誤讀書,還用懸樑刺股的方式自我警惕呢!
孟庭:那是不是很痛呀?
嘉琳:那當然呀!蘇秦從小好學上進,當他跟師傅學會了縱橫術後,便想到秦國做官。時機成熟後,便上路了。經過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秦國。沒料到在秦國卻處處碰壁,最終不得不掃興而歸。
他回到鄉村後,村民們看到他如此狼狽,都譏諷、嘲笑他。到家後,家人不理解,妻子賭氣不下織房織布,嫂嫂不給做飯,連爹娘也不願認他這個兒子了。都認為他這輩子再也沒有出頭之日了。
孟庭:他好可憐喔!
嘉琳:是呀!蘇秦也傷心至極。但他並沒有氣餒,他堅信鐵杵能磨成針的道理,發奮地讀書。天天苦讀到深夜,讀書累了,困了,他順手拿起妻子縫鞋底的錐子猛刺大腿一下,痛得他一下子清醒過來,再接著讀下去。
每天讀書到深夜,時間長了,便伏案睡著了。醒來後又非常後悔。他想到了一個辦法,用一根長長的繩子把頭髮吊在房樑上。一旦打瞌睡,繩子就會揪他的頭髮,把他揪醒。
就這樣懸樑刺股,苦讀了一年多的兵法,並記熟了各國的地形和軍事力量。
蘇秦於公元前334年開始遊說六國讓六國君臣聯合起來,對抗強敵國---秦國。由於他說的有理有據,得到六國君主的重用,並佩掛了六國的相印。
無獨有偶,古人孫敬也是這樣,有一次,他在朋友那裡發現了一本好書,可朋友只答應借給他三天。他只好連夜趕讀。讀到夜闌時,一直打瞌睡,他就用繩子把頭髮懸在房樑上,當他想睡時,頭髮就被拉的很痛,不再睡著了。後來孫敬成了有名的文學家。
宛容:嗯!他們的毅力真令人佩服呀!
孟庭:哥哥也要把頭髮吊起來!!
小眾:為什麼?
孟庭:他寫功課的時候,常常打瞌睡呀!(小眾哈哈)
孟軒:我又沒有頭髮可以吊,而且現在的房子也沒有古時候那種屋樑了呀!
孟庭:那該怎麼辦呢?
孟軒:我有法寶啊!
孟庭:什麼法寶?
孟軒:我有二個大鬧鐘,隨時可以「提--醒」我呀!
小眾:哦?!
孟庭:他是說我的爸爸媽媽啦!(哈哈)
孟庭:我們趕快來背經文吧!(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孟庭:謝謝各位朋友的收聽,我們下次節目見啰!
小眾:再見!
文章出處 : 希望之聲
5、昔仲尼,師項橐(音駝)。古聖賢,尚勤學。
這裏說的是孔子勤學的故事。孔子說過,“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學而知之者,有學而不知者”。即使是生而知之者還是要學習,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聰明,但是不認真求學問,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為,就把自己給毀了。孔子是聖人,也還是活到老學到老,他曾向七歲的項橐請教問題,給後人做了好榜樣。
項橐是春秋時期的神童,孔子曾經向他請教過問題,所以被後世尊為“聖公”。相傳,孔子有一次與弟子們東遊。待車馬行至齊地紀障城的時候,大道邊上有幾個戲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於路中不動。子路見狀,停車嗬斥道:“小孩子怎麽不讓車呢?碰到你怎麽辦?”童子說:“城池在此,車馬安能通過?”孔子探身道:“城在何處?”童子說:“築於足下。”孔子下車觀看,果見小兒立於石子、瓦片擺成的“城”中。童子問:“是城讓車馬,還是車馬讓城?”孔子笑道:“好伶俐的童子!請問你叫什麽名字,多大年齡?”小兒答道:“我叫項橐,年方七歲。請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魯國孔丘”。項橐驚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麽我請教您三個問題,答的出來我就讓城讓路,答不出來就請繞城而過”。孔子覺得項橐小孩很有意思,於是笑道:“一言為定”!項橐說:“天地人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穀、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搖頭說:“我還真的不知道”。項橐得意道:“我來告訴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穀,人有黑白兩根眉毛。”項橐再問:“請教什麽水沒有魚?什麽火沒有煙?什麽樹沒有葉?什麽花沒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魚;柴草燈燭,是火就有煙;沒有葉不成樹,沒有枝又哪裏有花呢?”項橐聽後晃著腦袋說:“不對,是井水沒魚,螢火沒煙,枯樹沒葉,雪花沒枝。”
項橐又問:“什麽山上無石?什麽車子無輪?什麽牛無犢?什麽馬無駒?什麽男人沒有妻子?什麽女人沒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還是不知道。”項橐又道:“土山無石,轎車無輪,泥牛無犢兒,木馬無駒兒,神仙無妻,仙女無夫”。
孔子心中實在是敬佩這個七歲的孩子,於是向項橐行禮,繞城而過。這就是後世傳說的“項橐三難孔夫子”的故事。
曆史上確有孔子向項橐請教有關音樂問題的記述,“三難”則純屬傳說故事。山東紀城碑廓鎮東北八公裏處有一山,名叫躲子山,傳說項橐就是在此山避難時遇害的。
項橐三難孔子的故事盛傳之後,各國諸侯都派人打探項橐的住處,以便為我所用。為避禍項橐就藏到山裏,但被吳國、齊國的武士發現了。兩國武士為爭奪項橐打鬥起來,吳人看劫持不成就將項橐刺死了,其時項橐年僅十二歲。
出處:http://www.11i.info/diary-114504.html
8. 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頭懸梁”的是晉朝人孫敬。孫敬,字文質,漢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學,後入洛陽,在太學附近一小屋安頓母親然後入學。他曾采楊柳為簡,加以編聯,用來寫經,這是曆史上“輯柳”的典故。《太平禦覽》上記載:孫敬“好學,晨夕不休”,常年閉門謝客,攻讀詩書,人稱“閉戶先生”。他苦讀詩書,常常通宵達旦,困倦得眼皮都睜不開了,就弄根繩子把頭發綁起來吊在房梁上。打盹垂頭的時候,揪一下頭發就驚醒了,繼續讀下去。
孫敬憑借其獨特的“頭懸梁”的苦讀精神,終能通今博古、滿腹經綸,成為晉時知名的大儒。後人對孫敬的苦讀精神極為敬仰,並將此與戰國時蘇秦“讀書欲睡,引錐刺其股”的故事並談,用以教育孩童。
戰國時候的洛陽人蘇秦,遊說秦惠王,上書十次而遊說不成。黑貂皮衣穿破了,百斤黃金用光了,回到家裏“妻不下飪,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家裏人都不理睬他。蘇秦下了狠心,日夜苦讀薑太公的《陰符經》,研究其中的奇謀策略。至更深夜半,頭迷眼閉,但一想到自己所受的奇恥大辱,就拿一把錐子自刺其股,在大腿上紮一下,醒了以後再讀。
曾國藩也說過:“讀書乃寒士本業,切不可有官家風味。吾於書箱及文房器具,但求為寒士所能各者,不求珍異也”。
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公安市)人,他的祖父車浚,三國時期作過東吳的會稽太守。因災荒請求賑濟百姓,被昏庸的吳主孫皓處死,此後車胤的家境就一貧如洗了。車胤立誌苦讀,太守王胡之曾對他的父親車育說:“此兒當大興卿門,可使專學”。因家中貧寒,晚上看書沒錢點燈,他就捉些螢火蟲放在紗布縫製的袋子裏麵,借著螢火蟲發出的微弱燈光苦讀。
在他父親的指導下,車胤終於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一生中做過吳興太守、輔國將軍、戶部尚書等官職。唐朝楊弘貞、楊番、蔣防都著有《熒光照學賦》,均是談車胤之事。
孫康,晉代京兆(今河南洛陽)人,晉秘書監孫盛的曾孫、長沙太守孫放之孫。孫康幼時酷愛讀書,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他想夜以繼日地攻讀,可此時家道中落,沒錢買油點燈。一到天黑,便沒有辦法讀書了。特別到了冬天,長夜漫漫,他有時輾轉很久難以入睡。實在沒有辦法,隻好白天多看書,晚上躺在床上默誦。
一天夜裏,他一覺醒來忽然發現從窗外透進幾絲白光。開門一看,原來下了一場大雪,大地閃閃發光使他眼花繚亂。孫康心中一動,映著雪光可否讀書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裏,拿出書來對著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跡清楚,比昏黃的油燈要亮得多!
整個冬天,孫康都夜以繼日地苦讀,從沒有中斷過。孫康砥礪求進,學有大成,終成晉時很有名望的學者。
師傅看過,自己蓋的房子就這麽,沒有了,吳同心裏既懊惱,又羞愧,從此,他下定決心要循序漸進的把蓋房子的工夫學好,不再好高騖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