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者、批評家、鼓吹新事物的運動家
舒曼是堅決反對古典樂派的先驅,他早期的作品幾乎摒棄了所有的舊形式,等到後期才在妻子克拉拉的影響下,重拾傳統的交響曲與四 重奏形式。
舒曼的父親是書商,在家庭環境的薰陶下,他從小就對文學有濃厚的興趣,後來這種文學性就反映在他的音樂中。從 6 歲開始學習音樂,9 歲時已能創作戲劇與作曲,可惜由於父親早逝,他不得不奉母命進入萊比錫大學研習法律,直到 1830 年畢業後才又轉攻音樂。舒曼原想做個鋼琴家,未料卻因訓練方式錯誤至手指受傷,只好改習作曲並兼寫音樂評論。
舒曼的文章讓世人認識了貝多芬後期的樂曲的價值, 重新喚醒對舒伯特的興趣,並且在十九世紀的巴哈復興風潮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舒曼所創作的間奏曲、阿拉貝斯克、大衛同盟、兒時情景等樂曲其實都是經過串連的幻想曲,因為以前的形式對他而言是毫無意義的, 他認為音樂的氣氛、色調暗示與聯想比寫作工整的奏鳴曲、輪旋曲或賦格要重要多了。因此舒曼主張:內容與思想造就了形式,而非形式造就內容與思想。
舒曼認為音樂的目的在於反映心靈的狀態,從這個觀念發展而得的結果就是:短短數語就能抵得過長篇大論,甚至表達得更多。
舒曼的音樂總是帶著詭譎善變的氣質、萬花筒般的結構與強烈的主觀意識,再加上他對舊有形式的摒棄,使得保守的音樂人士對舒曼展 開強烈的攻訐,連帶地導致舒曼的作品極少被演出。
舒曼最早是以創作鋼琴曲起家,他的鋼琴曲大多是由小品集結而成的,除了少數的作品之外,舒曼的鋼琴曲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樂念。他 的鋼琴曲需要高難度的技巧,但是卻不像李斯特的鋼琴曲那樣具備炫 技的成分,相反地,舒曼的鋼琴音樂絕無賣弄之嫌,他極力反對為賣弄而賣弄。
舒曼在 1834 創立了「新音樂雜誌」,目的是要提供一個公開的園地為音樂界褒善貶惡,並創立了「大衛同盟」,以此同盟的成員作為新音樂雜誌的評論員。經過舒曼的評論,蕭 邦、蓋德、布拉姆斯等人都成名了,而舒 伯特、孟德爾頌也受到他的崇仰。
身兼樂評家的舒曼很能理解其他作曲家的觀念,並對大眾解釋說明,但是當時能夠理解舒曼作品的人卻不多,因為他所寫的都是自傳性 的音樂,任何事物都會影響他,舒曼藉著獨立思考將外在的影響表達在音樂之中,這種極端個人化的音樂的確是難以理解,不過這也正是浪漫主義的本色。
舒曼本人往往對自己的音樂也不甚了了,有些作品甚至是在接近恍惚的狀況下寫成的,舒曼首先編曲,等瀏覽完畢後再賦予標題,他的 所有作品幾乎都是寫成後才命名。而所謂的名稱也只是讓聽眾對作曲家的情感有線索可循,他並不希望聽眾將曲名當作樂曲故事的指南。
舒曼的思想非常敏感,任何的音樂都能在他的心靈留下震動的痕跡,然而,過度的敏感,過度的工作與學習,使舒曼的腦中充滿著光怪 陸離的幻想,並罹患嚴重的神經衰竭而處於精神分裂邊緣,曾一度企圖跳萊茵河自殺。
舒曼於 1856 年病逝,享年 46 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