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36 – 一的力量 Do What You Can 心得
Posted on 2012 年 05 月 21 日
本來想說整理筆記,不過網路上已經看到Conrad 的整理的筆記,
整個演講的內容可以先參考此篇
「轉貼筆記:HP36 – 一的力量 Do What You Can (Conrad筆記)」
 
先來寫一些比較零碎的心得。
 
沈芯菱描述這一路上,家人的支持,以及每次遇到困難的時候,家人的態度。
這些都讓我覺得,要走逆風的路,家人的一路支持是很重要的。
 
我喜歡沈芯菱他們家人對於這些事情的想法,
像是她一開始在舉辦讓小朋友參加的免費課程,
最艱難的前置作業(找場地、找願意來當老師的大學生等等)都做好了,
反而在她覺得最有把握的、發傳單這件事情上,遇到難堪的事情,
被人把傳單丟在地上「這一定是騙人的」、
在路上被人指指點點「這小女生怎麼這麼小就出來騙人」。
而芯菱媽媽說「他們會覺得這是騙人的,可能是他們以前曾經被騙過,
所以變得不相信人,那反過來想,我們還願意相信人,代表我們還沒有被騙過,
所以我們很幸運,要再多嘗試幾次,這樣他們也會變得願意相信人」
 
不管遇到怎樣的挫折,芯菱媽媽總是用一種很平實、但正向的想法去告訴芯菱,
而這樣的家庭教育,也孕育了沈芯菱擁有凡事感謝的謙卑態度。
 
她試著去改變「成功」的定義,這點很值得讓我們去反思,到底怎樣算成功?
這讓我想到之前彭明輝的文章:續論「糞青」 整個社會對於不同階級、不同收入的人,
所抱持的那種「鄙視」的態度,例如白領鄙視藍領、收入高的鄙視收入低的、
學歷好的鄙視學歷差的。這不都是因為,台灣社會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形成了一個只論結果、只知道比較,而不是去深究過程與本質的價值觀?
於是我們比較,什麼都要比。
 
教育是出了問題沒錯,但出了問題的,真的只是學校教育而已嗎?
因為我們的教育沒有教學生要去懷疑正在學習的、沒有教學生要去激發獨立思考的能力,
於是長久下來惡性循環,家長、老師也都加入了這樣「只論成敗」的行列裡。
 
「每個時代,都要有每個時代的傻瓜」
「沒有智慧的慈悲、跟沒有慈悲的智慧,都是不夠的,
只有有智慧的慈悲才能產生正向的力量與行動」
我覺得芯菱講的這些話,都很我們值得去深思。
 
「幫助人,不用等到長大」
「重點不是人性本惡或本善,而是要如何營造一個可以引發善的環境?」
像芯菱這樣的人,有這樣的想法,絕對不會是靠學校教育就能教出來的。
在很多時候,一個人的價值觀,都是建立自原生家庭。想要給孩子怎樣的環境,
其實不是來自於外,而是來自於內。
 
然後另外有提到一個 「真正的幫助,不是去做多少事,而是把自己的專業做好,
再用自己的專業幫助人」 「如果有一個想法,卻一直沒做,那也許就放下這個想法,
因為那可能只是想逃避現況的藉口,而不是那麼想做」
「有人會說『哇,你這樣做好無私喔』,其實我覺得我很自私呀,
因為在那個過程裡面,我所得到的,比我付出的還要多很多」 其實聽到這部份,
我腦袋裡一直浮現一種人: 家裡的事情都沒有做好
(例如小孩沒教好、家裡沒打掃這類),然後一直跑去做慈善,
一副自己多有大愛,多無私的樣子。
 
不是說做慈善不好,但我實在沒有辦法對這樣的人有太好的印象。
總覺得那樣的「大愛、無私」其實只是建立在他想逃避他現實既有責任的方法。
(或是只是拿這個東西想去掩飾他沒有做好分內事。)只是他選擇逃避的方法是做慈善。
於是頂著「慈善」的帽子,就比較容易去閃避掉他沒把分內事情做好的責任。
還可以取得「大愛、無私」的美名。
 
我覺得做慈善、做慈悲事本身是好的,即使他的出發點不是那麼的正向。
但真的不需要把做慈善這件事情無限上綱的說自己做慈善就是大愛、
無私,如果在自私的過程中可以順便幫助到人、沒有傷害到人,
那樣的自私並沒有什麼不好。但我想只要是人,就有他分內應該要做的事情。
有時候,選擇努力把分內事情做到好、而不是逃避,
會比選擇另外一條容易取得美名的路,要來的更需要勇氣。
 
芯菱提到阿里山上的一個學校校長在某次暑假說 「暑假要來了,學生會很辛苦哩」
『暑假不是放假嗎?怎麼反而會很辛苦哩?』
「因為會有很多大學生上來幫忙,學生都要陪他們呀」
這讓我想到電影「桃姊」裡面有一段的劇情: 在老人院裡面,因為一個不知道什麼節日,
有很多的團體會來表演。然後老人就坐在圍成方形的範圍內,看他們表演,鼓掌。
表演完畢之後老人想說沒事了要回去休息了,
結果主要照顧的護理長跟大家說「還有一個幼稚園要來,大家再忍耐一下」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到的問題是,熱心想幫忙的人很多,可是會不會常常我們熱心給的,
其實不是被幫助的人在當下最需要的,反而還會造成他們的困擾,而他們卻又不好意思拒絕?
 
後面有請到開拓基金會的蔡淑芳來分享,我覺得也滿精采的。
中間有幾個點:
1.提到一個棒球隊的例子,有個企業願意捐錢給偏遠地區的棒球隊買設備,
 於是跟蔡淑芳聯絡,希望他可以幫忙接洽相關事宜,於是蔡淑芳問「這個事沒問題的,
 但是在接洽的過程中,需要交通費用、需要旅費,
 這個部分的費用您願意支持嗎?」『我們希望我們的錢可以直接給需要幫助的人』
 
很多人都會希望捐獻的錢可以直接幫助需要的人,這一點沒有錯。但是重點來了,
因為我們實際上沒辦法直接達到那個需要的人,所以這中間勢必要有相關機構幫忙媒合。
那這些幫忙媒合的機構,即便他們是做慈善的,但是他們有沒有人事成本?
有沒有媒合過程裡需要產生的交通、住宿成本?事實上,直接捐獻給NPO機構,
幫助他們營運,這件事情本身也是對於那些弱勢族群的幫助,
因為唯有這些機構能夠撐的下去,他們才有人力可以拿捐獻的錢去做更多的事情。
 
2.提到另外一個到邊遠地區當老師志工的例子,
那個女生到了那裡之後,發現那裏沒有蓮蓬頭,說這樣他不會洗澡。
 
這個例子要講的是當我們想要當志工去提供一些服務的時候,
應該要先做功課去了解對方的背景,在這個過程裡,去衡量自己未來提供協助的時候,
是不是能夠接受在不是那麼舒適的環境裡,能夠真的覺得快樂的去完成這樣的幫助,
而不致於有受挫的感覺。因為熱心的人很多,
但是因為協助過程而感到挫折因而離開的也很多。這樣其實是滿可惜的。
 
我後來在想,做公益有沒有可能是一門生意?
就像尤努斯創立的窮人銀行一樣。因為說穿了,做任何事情,都要錢。
即使是慈善事業都要錢。
光靠熱情,如果沒有一個基本的帶頭者、
跟一個可以規劃整體分配組織(即使只是小組織),
那這些熱情,能夠做的事情再大部分時候都是很有限的。
因為大部分人的熱情,不會像芯菱那樣,屬於長久、
一直不斷的堅持。大部分的熱情都是一瞬。
 
 
 
 
990706_01夢想進行式(沈芯菱)
"如果我們不將最美好的自己奉獻在這個世界,那麼我們要在那裡奉獻自己?"
對我而言,這是一個嶄新的理念, 我知道我身處在這個世界,
但我不真正知道我身處在這個世界; 我知道我活著,
但我不知道我應該在有限的生命裡,精采的燃燒,
甚至,我們嘲弄著飛蛾撲火的行徑, 但如果這一瞬,我不展現最美好的自我,
在人生終點的那一刻,我會不會後悔?
 
這個小女生是這樣看待人生的:
在這麼短的生命裡頭,真的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
昨天已經過去,無可後悔,無可挽回; 身處在土石流頻傳的土地上,明天更加無可預知;
那麼這麼短的生命,能夠運用的,掌控的,祇剩下今天而已.
 
還在追求第一志願嗎?沈芯菱只在乎"面對明天我需要什麼?"
"當國家有愈來愈多的人才,卻愈來愈少的人品"
她說:"我不要成為貧乏的大人".
於是擁有三十七張電腦證照的她,選擇了清大"人文社會"學系.
因為沈芯菱說:"只有適合妳的志願", 就像演講一開始的破題"我為什麼要跟別人一樣?"
 
很難相信,這樣一個漂亮女生,來自十分貧困的"流動攤販"之家,
但是媽媽"再窮也不能窮教育",老師"讀書是改變貧窮最快的捷徑",
沈芯菱的書也念得太好了. 十二歲那年,透過網路創立了個人工作室,經營與學業並行,
十三歲那年,架設了安安免費教學網站, 十四歲那年,創辦陽光世代英語免費教學園地,
並發起守護一元柳丁活動.
十五歲那年,開辦兩年的青少年創作展,
十六歲那年,十七歲那年,十八歲那年,持續位弱勢"免費服務",
十九歲那年,發表"草根台灣臉譜",感動台灣各個角落. 而這些努力,
都只為了"學習",花了百萬的學費. 來自於寫作,比賽,一點一滴的積存.
 
"我不接受贊助,這樣才能保有純粹的自己".
 
因為"課堂外的風景,才是我要學習的課程";
因為"學校給我的是分數,可是我要的是人生".
這樣的沈芯菱,覺得最好的學習在服務之中,
"因為了解而關懷,因為關懷而行動",
我想,也因為行動而更看見自己. 同年,考上清大. 不需要問"哪兒來的時間唸書",
因為當一個人看得到自己的時候,就看得到未來,看得到努力的方向.
 
"今日的挫折,是明日的踏腳石" 面對挫折,可以選擇逃避,丟棄,
但在不久的未來,將發現自己只能留在河岸,無法繼續前行,
因為沒有那些踏腳石,如何度過河流,看見彼岸的風景呢?
這是芯菱的一貫信念: 我感謝我的貧窮,讓我學習到真正的貧窮是"給不出愛",
這些讓芯菱付出的人,確實讓芯菱在心靈和生活上更加富裕,
真的很有說服力的一場演講.講者今年20歲,大二.
 
她溫柔的訓斥著我們這些"貧窮的大人",
"夢想能不能成就,不在於能力,在於妳為夢想付出了多少?
" 還在羨幕別人的夢想實踐力嗎? 還在惋惜與夢想失之交臂嗎?
"如果等到長大,等到能力100分的時候再來做,
到時候,妳的熱情還剩下幾分?"
追求夢想,NOW or NEVER?
 
 
 
 
除了這些以外,我最喜歡的是他們每個月都會安排名人演講,
時間都是在晚上,只要我有時間,晚上的演講我都會到唷!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場演講是沈芯菱那一場,他比我小一歲,就幫助這麼多人,
小小年紀就賺進了100萬,而這些錢他全部拿出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他不是含著金湯匙出身的小孩,小時後就跟著媽媽賣氣球,聽到他的背景很佩服他,
對他豎起大拇子。感覺他的人生充滿了很多愛,
生活過得很踏實,不浪費每一天,也不怨天尤人,這場演講值回票價。
實習的這段期間說長也不長,說短也不短,
雖然每天沒有過的很精采但也學到了不少東西,
人的慾望是無窮的,總覺得還有很多東西還要學習呢!
如果未來有機會的話,
我一定要把保險業的知識與課程都學到,
充實自己一下。
 
 
 
 
沈芯菱教我的事 60830巫沛汝
心美,人也長得美的沈芯菱姊姊,這次來到三玉「送禮」。
這位在三玉,只要是六年級,沒人不知道他的大名。
 
在沈芯菱姊姊到校演講的前一天,我看到一則故事。
有一位媽媽什麼事都要他的女兒第一。
這次的月考,那女孩不想讓媽媽失望,又考了第一,但她很擔心,
因為他和二 、三名只差了0.3和0.4分。
她對於這次的考後心得下了定論:「第一名很不容易,可是要守住第一名,更難」
『我們或許沒辦法成為第一,但可以成為唯一。』這是沈心凌姊姊講的,我覺得很對。
之所以會有「第一」是因為有其他東西拿來比;而「唯一」就獨一無二,
沒有任何東西能拿來比較。當自己第一時,以別忘了成功,不是敗過多少人,
而是幫助多少人。幫助別人快樂往往比第一名要多。
沈芯菱姊姊之所以要拍攝「台灣草根臉譜」,
是為了替那些現今社會認為屬於低層職業的農夫、勞工、收垃圾的人……等,
說明他們的辛苦、他們的付出、他們的重要。
她一再得強調:「如果沒有他們,怎麼會有今日碗裡的飯;如果沒有他們,
怎麼會有今日風雨無阻的房子;如果沒有他們怎麼會有今日乾淨的環境;
仔細想想,如果沒有他們怎麼會有今日的我們。」
 
想到之前,我把家裡的廢紙拿去賣時,
聽到一位婦人用台語認真的說:「我就是要奮鬥到死,也不要混吃等死。」
原來是有位不良少年,看老婦人一副瘦弱窮酸樣,
就叫他別再收廢紙,還是在路邊乞討的好。
「人不要怕窮,要窮中立志;人不要害怕苦,要苦中取進」
這位老婦人和沈芯菱姊姊就是最佳寫照。
這世上沒有不好的事情,只有不好的眼睛。
這就像沈芯菱姊姊講的要:「轉彎思考」一樣。「退一步,海闊天空」,
這一句人人皆知的俗諺語,也是轉彎思考的方式之一,但是,有多少人實踐呢﹖
如同前面所說的,「這世上沒有不好的事情,只有不好的眼睛。」
很多人看的角度不同,就會有不同的感覺,也就會對事情的看法改變。
 
我的偶像沈芯菱姊姊,在這次的演講教我要面對自己有信心,
要懂得感恩,還要懂的轉彎思考。
他曾說過:「願我的付出,能吸引更多螢火蟲群聚發光,
共同呵護這片美麗的土地。」
我一定會成為那其中的一隻螢火蟲,
為這充滿愛的世界,盡一份心力。
 
 
 
 
在還沒來到這場演講之前
我根本不知道這個女生,不過演講完之後 我真的非常的印象深刻
 
在她還小的時候,家裡很窮 但是她對電腦很有興趣,
只是家裡買不起 所以當她媽變賣首飾,於是他認真的自學電腦
 
而在他小學的那一年,發現家鄉裡的文旦太多了賣不掉
小小年紀的他用了email寄信,結果竟然得到了回響
 
然後漸漸的開始會架設網站
除了幫父母架設成衣網站之外也開始自己接case
之後更架設了一個學習的網站,
因為他知道城鄉差距 鄉下的小孩資源通常比不上都市小孩
 
而在長大一點,偶然聽見路人媽媽對自己的小孩說 如果以後不好好念書,
將來只能做工人這種粗活之類的 她突然意識到,
我們社會對於基層的人民多少都會抱持著偏見 其實這些草根人民是很認真在生活的
 
他開始花時間到各個小鄉村記錄這些草根人民 老實說大家都知道誰知盤中飧,
粒粒皆辛苦 不過在吃飯的時候還是會浪費食材 然後我聽了覺得更羞愧了(因為我滿浪費的)
 
分享幾張芯菱跟大家分享的草根臉譜圖
很多對白都寫得滿不錯的
不過我覺得一定要配上故事,才可以感受到那種感動
 
#1老天爺給我們的不是運氣,是勇氣
 
上圖是活到22歲,沈芯菱的格子
我比他在多了滿多格
 
我根葉小妞跟沈芯菱的合照
當天我要跟她拍照可是要排隊的耶
 
 
 
 
你再不讀書,以後就跟他們一樣!他們是誰?
分享:
沈芯菱夢想ING,NOW or Never 在清大聽了無數次的演講、
講座,這是第一次演講者的年紀比我還小的,
她,就是我一直想要認識的沈芯菱。
 
第一次認識她是在國語日報上,
報導她為新移民女性(新台灣媳婦)架設網站幫助他們學習國語。
在高中國文課上,老師還特別說希望沈芯菱能來讀嘉女,帶給嘉女的學生不一樣的激勵。
對於和我年紀相仿的她,卻有如此難得,勇於實現夢想的行動力,感到印象深刻。
後來,得知她選擇來就讀清大的人社系,感到很高興,這次終於有機會聽到她的親身分享了。
 
演講一開始播放介紹她的影片,我發現她和孔子一樣,
都是每到一定歲數都有所成長的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可以看出孔子在不同的生命階段的成長。
而沈芯菱從十二歲媽媽好不容易借錢買到的第一部電腦開始,
到現在,一直都在從事關心弱勢族群的公益活動。
從一開始架設安安學習網、免費英語教學園地、為學童配眼鏡、替原住民募得電子辭典、
拍攝台灣草根臉譜,在她的成長過程中,每一年都可以看到她的付出、她的成長。
 
演講中最感動的是她分享拍攝台灣草根臉譜,每一張照片背後的故事。
之前我有上網看這些照片,也感覺出來這些是很真誠很有感覺的照片。
今天,她述說這些草根人物的人生故事,聽了都讓我感動的很想哭
(但是又不敢真的哭出來,因為是在公眾場合,只能強忍住眼淚)。
有一位彰化王田的阿嬤,每天都要頂著大太陽到沼澤地尋找蛤仔。
沈芯菱說她在那裡頂著37度高溫的大太陽,不到一個小時臉和手腳都被曬的紅通通的。
可是這個阿嬤從小就居住在這裡,待在這裡已經有半個世紀之久。
雖然工作很辛苦,她還是願意來做。有一次手不小心受傷流血了,
阿嬤說這是上天給她的「紅包禮」,因為手流血她就更有機會捕獲蛤仔,
給孫子繳註冊費,賺取下一餐的來源,所以流這一些血是值得的。
 
在嘉義竹崎的阿公,當沈芯菱問他鳳梨的價格這麼低(在生產地一個賣四塊錢),
已經不敷成本了,為什麼還要採收?」當時阿公的臉上還因為被鳳梨刺傷,
僅僅貼著一張衛生紙止血說:「土地需要有人來耕作,需要有人來做牛,
 
而他僅僅想獲得當農夫的尊嚴而已。」 有一位原住民的阿嬤,沈芯菱問她說你快樂嗎?
阿嬤說:「不快樂的人是因為他們沒有想要帶給別人快樂。」
 
這些故事都讓我好感動喔!是他們這麼任勞任怨,願意做牛,辛苦的工作,
我們才能享受物質的生活。而從來沒有人想要了解他們,
她會想拍攝草根臉譜的動機是因為有一次在路上,
聽到有一位媽媽對著她的兒子說:「你再不讀書,以後就跟他們一樣!」
當時那位媽媽指著正在工地工作的工人對著兒子說。
他們是誰?沈芯菱問自己。
這句話很熟悉,也曾經有人對我說過類似的話,對阿!他們是誰!
是我們刻版印象中的他們嗎?
世界上有許多在金字塔底下、在社會底層的人,是他們願意任勞任怨,
是他們幫我們扛了重擔,是他們幫我們承擔苦難,有一天當這些苦難、
這些磨難降臨到我們身上時,我們會希望社會上其他人怎們對待我們?
我很喜歡沈芯菱對這些草根人物的深入了解,當我們在看四川汶川大地震的難民時、
當我們面對那些弱勢族群時,我們就不會再覺得這些和我沒有關係,
而能發揮最基本的同情心了。 有人問沈芯菱她的學業態度,她說在學業上她不求100分,
只求95分,而選擇將從95分進步到100分所需的心力時間運用在追求夢想這個0分的領域,
這也說明了專心讀書和追求夢想並不違背,她自己除了在公益活動上,
也獲得37張的證照充實自己的專業能力。
 
以下是我做的筆記:一些沈芯菱演講中深刻的話語和她分享的方法、故事
感恩日記:每天寫下讓你高興的十件事 夢想起點日記:找回當初的初衷
人生是常給而不是多拿 精神上(心靈上)的貴族,物質上的平民(我記得在人間四月天,
徐志摩說過) 受了磨難,卻沒被困住,絕了路,卻沒絕望
拒絕理所當然→蜘蛛網式思考(而非傳統教育中的線性思考,考高中→考大學→找工作…)
 
弱勢教育
安安免費教學網 別怕做錯,只怕沒做過 Randy Pausch 如何無悔的過一生
當我們爬到第80層樓時,我們的鑰匙還遺留在第20層樓嗎?(用爬樓梯比喻人生)
不快樂的人是因為他們沒有想要給別人快樂 你再不讀書,以後就跟他們一樣,他們是誰?
 
草根精神
是他們願意任勞任怨,是他們幫我們扛了重擔,是他們幫我們承擔苦難
從事公益活動是沈芯菱讓自己成長的方法,
這是一個讓自己跟世界碰撞的方式。
To the world you may be one person,
but to one person you may be the WORLD.
 
 
 
 
沈芯菱,不知道您對這名子有沒有印象,
我在國小、國中的時候,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新聞上看到芯菱姐姐的名子,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了解了芯菱姐姐的故事,
我很佩服芯菱姐姐的成就與執著地追求理想, 也因為芯菱姐姐故事而感動,
國高中開始投入志工行列, 對服務有熱誠的我,
我想我也能盡一份小小心力, 並以芯菱姐姐這樣的單純、無垢、執著、不求回報自許,
To the world you may be one person, but to one person you may be the world.
也許我真的可以影響一些人, 從自卑到自信,從陰影到陽光, 一步一步都往美好邁進。
 
今天的演講,我忽然懂了許多,
快樂的人,不一定就要有鞋子,
沒有了愛,才是貧窮。
我把這份愛,放在台中山城偏遠地區的小學,
希望能帶領志工隊,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孩子。
我喜歡今天在台中家商沈芯菱姐姐的演講!
很開心聽了妳的演講,謝謝妳 =)
 
 
 
 
今天關懷與溝通課,老師請到了沈芯菱來演講
過程中充滿了許多感動 她的年紀比我們小 但是她做的事、她的夢想卻好偉大,
http://big5.jiexieyin.org/show.aspx?id=1698&cid=68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5008
想想國小國中的我們在做什麼?
真的,照著大人們的期許走 我們不比她貧窮 我們有能力吃的溫飽、上學,甚至每天去補習
但是所得到的,只是學校的成績單 只是盡量往社會認為的金字塔頂端爬
但是我們眼光卻不像她來的大
她不怕貧窮,「最差的只是在向小時候一樣到廟口賣氣球罷了」 她經歷過,
所以她能體會、能看見台灣最基層的人民 所以她付出了許多關懷 為農民發聲,
投稿到報社 為貧窮孩子及新台灣之子上課 還架設了
安安免費教學網站 http://www.anan1.webnow.biz/
草根台灣臉譜布洛格 http://tw.myblog.yahoo.com/i2taiwan/
很多很多大人們眼中不可能由小孩子做到的事 她在國中時期都做到了
現在她有三十幾張電腦執照 可以選擇未來有優渥的工作的行業
但她卻選擇了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就讀 真的很欽佩她的勇氣
她說,「台灣有電腦工程師,不差我一個,但很缺社會人文的人才。」
什麼是未來好的路? 家長眼中認為對孩子好的?
長越大,越發現以前嚮往的第一志願 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讀的越高越好,以後真的會過的比較快樂、生活品質比較好嗎?
心靈真的充實了嗎? 怕什麼? 有什麼大不了?
我又能做什麼? 「一天若沒犯三次錯以上,就沒有學到東西。」
我喜歡這一句話 該學習向她一樣的勇氣!!
 
 
 
 
用愛看世界--不一樣的二十歲(陳芯菱)
聽了一場讓我很感動的演講,把一些聽到的跟大家分享:
一個聾啞的小女生問:「我為什麼和別人不一樣?」,
智者回答:「為什麼你要和別人一樣呢?」,
這句話深深打動我,人本來就不可能都一樣,
唯一相同的東西只有「時間」,與其把時間浪費在抱怨上,不如拿來做改變。
 
讓我們學習看待世界的角度和眼光更宏觀,而瞭解真正的快樂,必須先捨棄而非先獲得,
就必須修「知足」這門功課了。更要深思我們為什麼會在這裡?
只有一個字「愛」,常常聽到的一個字「愛」,但是如何把「愛」這個名詞變成動詞,
你為你愛的人付出了多少呢?
為身邊的人付出多少愛呢?
值得我們來想一想。
 
芯菱,一個小女孩如何做了這麼多的事情呢?
她說:「做好每一件小事。」在做每件小事的過程都會遇見挫折,遇見挫折就面對而已。
說來輕鬆,但要有勇氣及毅力是我望塵莫及的地方。
 
她提到另一個令我感動的想法,就是「當志工」一般人對當志工只有想到服務,
而沒有想到服務的過程也是在學習,學習什麼呢?
學習如何長「智慧」及增「慈悲」,一個只有慈悲心而沒有智慧的人可能會害了自己,
而一個沒有慈悲心而有智慧的人可能會害了社會大眾。
 
※※※ 把昨天的挫折當作今天的踏腳石
※※※ 做公益是送給自己生命的禮物
※※※ 生命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
※※※ 人生沒有第一志願,只有適合你的志願。
 
 
 
 
讀了沈芯菱的故事,我認為是有可能的,雖然不確定這是不是最好的方法
我們學校好像有找他來演講過一次,
但我們班好像無緣參與那場演講,
所以一直到昨天才真正被人家的故事所感動。
 
沈芯菱說,九十五分到一百分之間,他選擇九十五分,
因為從九十五到一百需要太多努力,他可以把這些時間將另一件事從零做到六十,
譬如公益。沈芯菱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就在,
常人都是看自己有怎樣的能力再去服務怎樣的人;
沈芯菱是先決定自己就是要去服務那群人,再努力充實自己該方面的能力。
讀到這樣的故事,只有無比的欽佩與感動。
 
自己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看完人家的出身,
以及他不畏艱苦而盡自己能力服務社會的故事,又重新正視了我們所謂的"老生常談"
 
只有太幸福的人才會為自己不幸而憂鬱
 
只有太幸福的人,不能去用雙腳走遍這塊土地,去親身感受他人的困難,
親自了解他人的辛苦,才會以為自己最不幸,才會為自己而憂鬱
 
我們都太幸福了,都遠離人群太遠了,看著沈走遍台灣拍攝草根臉譜,
忽然覺得自己離所生長的土地好遠,好遠好遠,
有多久沒靠自己的雙腳、雙眼認識自己的家園?
有多久沒靠自己的觀察、體貼感受他人的需要?
 
活在書本裡,不只是教科書,也是課外書,徹徹底底的被書本拘束了。
一個人不應該是靠書本或者電視新聞或者影視傳媒來感受、認識這個世界。
應該是靠雙腳啊!
 
哪個教育學者曾經一步一腳印下鄉考察全台的教育環境?
哪個經濟學家會深入難民窟調查貧戶所需?
哪個政治人物除了選舉口號外,會真心和一個又一個民眾作最深層的心靈晤談?
我們都不了解別人的需要,只知道自己的需求,曾經我是相信專家的人,現在不禁懷疑,
各界學者透過第二手統計資料的結果,到底能為人民帶來怎樣實質的幫助?
我們納稅是因為我們希望有個造福我們的政府,
但哪個高層公務員會真的了解我們需要什麼,
在他們和我們的關係只有納稅與統計資料的情況下?
 
讀書當然重要,但讀書究竟為了什麼呢?
對一個文學家而言,脫離真實感受的想像,
離開生活經驗的根據去虛構,只能落得蒼白無力。
單純表達自己的作品固然真實,
但除了這種自我滿足的真實之外,
有沒有一些把個人的生活環境與社會群體做連結的真實?